天天看点

女真金国的百年风云-吴乞买7 宋徽宗辞职

作者:东吴春秋历史侠

公元1126年的春节刚过,完颜宗望便率领大军强渡黄河,而此时宋朝黄河沿岸的守军闻风丧胆,全部落荒而逃。

面对中原王朝的自然天险黄河,完颜宗望没费吹灰之力就轻而易举地通过了。

要知道在一百多年前,同样有一位辽国的女强人也曾来到黄河北岸,但她运气没有完颜宗望好,至死都没有跨过这条汹涌澎湃的大河。

这下汴京城内的赵佶更是坐立不安,勤王的部队一时半会儿还来不了,可完颜宗望这个凶神随时都有可能杀进汴京城来,此时他满脑子里想的都是如何尽快逃离这个是非之地,躲到江南去避祸。

如今宋朝的处境与当年澶州战役时惊人的相似,但赵佶不是赵恒,宋朝也没有第二个寇准出现。

虽然寇准是不会再出现了,但危急时刻宋朝总是有人会站出来,这次现身的是给事中吴敏。

吴敏字元中,真州人,也是个很有才华的宋朝诗人,曾经深得蔡京的赏识,蔡京还曾经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吴敏。

吴敏虽然和蔡京有着共同的才能,个人素质却还不算坏,他拒绝了蔡京的要求,没能成为蔡京的女婿。

但这并没有妨碍他在官场上的升迁,蔡京还是对他格外欣赏,多次向赵佶荐吴敏,于是他便当上了给事中的职务。

面对宋朝即将支离破碎的局面,吴敏勇敢地站了出来,竭力反对赵佶的逃跑政策,在劝说过程中,吴敏充分引用了赵恒祖先成功摆脱险境的先例。

但是,赵佶是个十足的窝囊废,比他的先祖赵恒还要差劲,更何况吴敏不是寇准,没有寇准的能耐。

于是,赵佶不想玩了,他想辞职不干了,但皇帝这个职务不好随便当,也不好随便辞职。

你要辞职,就要先选好接班人,否则整个宋朝上下群龙无首,只有挨揍的份了。

赵佶去意已决,决定当一回太上皇,把太子赵桓推到前边去做挡箭牌,他这个老爸当的也够损的。

不过在当时的特殊环境下,赵佶躲起来避避风头也不失为良策,或许太子赵桓是个明君,可以帮助宋朝渡过这一难关,吴敏和其它大臣们都是这样认为的。

于是,大家都同意了赵佶的辞职报告,共同推举太子赵桓为开封府尹,代理赵佶处理政事。

同时,吴敏还做出了一个非常正确的举措,正是这个举措使宋朝的寿命又延长了一年。

他及时向赵佶推荐了一个重量级人物,太常少卿李纲。

女真金国的百年风云-吴乞买7 宋徽宗辞职

李纲,字伯纪,福建邵武人,为人一身正气,刚正不阿。

宣和元年,担任员外郎的李纲曾向赵佶进言,要求整修军备,防御外族,结果又被赵佶一番训斥,贬到南剑州沙县去当一个小官。

李纲在沙县耐心吃了五年的沙县小吃,终于等到了出头之日,被朝廷重新任命为太常少卿,再次进入了中央政府之中。

但他也没想到即将等待他的居然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任务,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面对宋朝的危难处境,李纲认为自己为国家效力的时候到了,于是这位仁兄便上书要求赵佶仿效当年唐玄宗李隆基的做法,主动退位给太子,来挽救目前的危局。

正好吴敏也向赵佶推荐李纲,于是赵佶立马接见了李纲。

李纲面见赵佶的方式也很特别,他刺破手臂,用血写一份奏折,大致意思是劝说赵佶应该立即退位,诏告天下,将皇位禅让给太子赵桓,只能这样才能挽救宋朝的命运。

我相信李纲的这份血书是出自他的肺腑之言,我也相信赵佶的确是被李纲的忠心所感动了。

危难时刻见真情啊!赵佶在临走之前,终于见到了一位真正的宋朝忠臣,他可以放心的“下课”了。

于是,赵佶义无反顾地将皇位让给了太子赵桓,同时任命吴敏为门下侍郎,负责辅佐太子;李纲为尚书右丞,负责汴京城的防御。

公元1126年一月,宋朝的第九代掌门人赵桓正式就位,同时改元靖康。

这是个让所有中原百姓们都无法忘记的年号,这个名词甚至还深深影响到了几百多年后的中原百姓们。

因为就在靖康这一年,整个宋朝将遭受中原王朝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耻辱。

李纲大人受命于危难之间,他决心要用自己的生命来挽救这个腐朽的王朝。

但完颜宗望留给李纲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公元1126年正月初三,完颜宗望的六万大军已经渡过黄河天险,很快就要兵临汴京城下了。

已经下课的赵佶再也不想呆在汴京城,既然自己已经不再是皇帝,那就没有什么义务再去承担抵抗金兵的任务了。

于是,赵佶开始了他的逃亡征程,公元1126年正月初三的夜晚,赵佶带着蔡主持和少数亲信仓皇向毫州方向逃窜。

没有了赵佶这棵大树的庇护,他的“好学生”们变成了一群猢狲,童公公、老蔡、高球星等人也只得跟着已经下课的赵佶向毫州逃难。

该走的都走了,没有走的大部分都是宋朝的精英分子,在这种情况下,李纲挑起了国家的重担。

公元1126年正月初三,也就是赵佶逃跑的当天,李纲要求赵桓下令御驾亲征,讨伐完颜宗望,以此来鼓舞汴京全体军民的士气,为保卫汴京打下良好的基础。

然而,李纲的提议虽好,却忽略了一个残酷的事实,新主人赵桓其实也是个窝囊废。

俗话说“龙生龙、风生风、窝囊废生窝囊废”,赵老二的后代们一个不如一个,好不容易把赵佶给劝走了,结果他的儿子赵桓也是个不争气的主。

正月初四的早晨,发现自己的父亲已经跑路后,赵桓吓的面无血色,急急忙忙也准备跑路。

而此时朝中还有几位仁兄比较懂得理解这位新皇帝的心思,并准备劝说赵桓立即放弃汴京,逃到襄阳地区避祸,其中的代表就是宰相白时中和李邦彦。

关键时刻,李纲又一次站出来,和朝中的投降派展开了斗争。

他首先怒斥白时中和李邦彦等人身为当朝宰相却不思为国出力,整天想着逃跑,随后又向赵桓请愿要亲自带兵迎敌。

面对情绪激昂的群臣和百姓,赵桓虽然胆小怕事,但也无可奈何,只能答应了李纲的要求,不再逃跑,留下来共同保卫汴京。

然而,第二天早晨,正当李纲上朝时,却发现赵桓的乘舆都已陈列,禁卫、六宫人员都已整装待备,准备逃跑。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