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蒋文端从艺四十年不改初衷:敬畏粤剧 享受粤剧

作者:南方都市报

“醉心旧雨知,对影赋新词。

剧中人,话浮生,

身外身如寄,

又化几多梦里诗……“

1月12日、13日一连两晚,广东粤剧院 “名家演出周”之“粤钟情 粤知音——蒋文端粤剧艺术专场”将在广东粤剧艺术中心上演,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蒋文端,携手丁凡、陈韵红、彭庆华、文汝清、黄春强、李嘉宜、黄新辉等粤剧名家新秀,呈献《唐宫香梦证前盟》之“颂牡丹”、《金石缘》《梦会巫山》《蝶舞蓬瀛》之“英台哭坟”、《锁麟囊》之“亭遇”、《观音情度韦陀天》之“观音得道”等六个经典粤剧折子戏。

“今年是我从艺四十周年,这次专场是对我艺术生涯的一次梳理与回顾。”蒋文端在接受南都记者专访时表示,“表演的嘉宾可谓是我的旧雨新知,当中既有我的前辈,也有我的好友,还有我的徒弟,他们都因粤剧而与我结缘,而我也会在串场词中把自己多年来对这些戏的理解与感受一一披露。”

她还透露,这次演出的六个折子戏都源于其首演的戏和原唱的曲,《锁麟囊》之“亭遇”更是应这次专场而创作的折子戏。“这出戏移植自京剧程派名剧《锁麟囊》之‘春秋亭’,讲述的是登州富家女薛湘灵与贫女赵守贞同日出嫁,因避雨相会于春秋亭。赵守贞因家贫啼哭不止,薛湘灵问明情由后以内装珍宝的锁麟囊相赠。粤剧折子戏‘亭遇’是双子喉演唱的,我和咪姐陈韵红合作,此前从未公开演出过,非常值得期待。”

蒋文端从艺四十年不改初衷:敬畏粤剧 享受粤剧

2024年,粤剧折子戏《锁麟囊》之“亭遇”首演,蒋文端饰演薛湘灵。

南都记者注意到,专场戏桥的设计很是别致,当中为魏碑体书写的“端”字,背景图案则用了古琴减字谱,黑底金字,古朴而典雅。“自从排演粤剧《玉簪记》后,我就爱上了古琴。设计师从中获得灵感,以琴谱元素喻人生。古琴音乐有宫、商、角、徵、羽,粤剧音乐有合、士、上、尺、工,而人生况味则有酸、甜、苦、辣、咸。五味杂陈,便是人生。”蒋文端如是说。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广东粤剧院著名的IP,“名家演出周”至今已为多位名家举办专场演出。据悉,今年还将推出一系列名家的演出,如一级演员冼鉴棠、吴泽东、朱红星等专场演出,也会陆续策划推出一级编导、一级演奏员以及设计人员的作品展示。

蒋文端从艺四十年不改初衷:敬畏粤剧 享受粤剧

“粤钟情 粤知音——蒋文端粤剧艺术专场”的演出海报。

01

粤剧世家出身的“超龄”尖子生

看着眼前这位面容姣好、身材曼妙的粤剧名伶,很难相信她已经从艺四十年了。“我是15岁那年‘超龄’考上广东粤剧学校的,不知不觉间,我已经‘入坑’粤剧四十年了。”蒋文端笑着对南都记者说。

蒋文端出生于三代粤剧世家,爷爷蒋拙庵是广东粤剧院的棚面“头架”师傅,早年在香港跟大老倌梁醒波合作,后来回到广州与“镜腔”的创始人吕玉郎成为同事。父母亲也是广东粤剧院的音乐名家,父亲蒋华燊是棚面“头架”师傅,母亲崔德坤是扬琴能手,而舅舅是粤剧音乐唱腔设计名家崔德銮。蒋文端从小跟着父母到各地演出,看着罗品超、林小群、罗家宝、关国华等粤剧名家的戏长大,她走上粤剧之路看似顺理成章,但当年在迈进粤剧大门时却是一波三折。报考广东粤剧学校时,她不但考了两次,而且还因为“超龄”要额外经历3个月的甄别期——到期后如果被认为没天分,她还要被劝退。当然,凭借着过人的天赋和比别人更多的汗水,蒋文端渡过了所有难关,最终如愿进入粤剧学校接受六年的专业训练。

蒋文端从艺四十年不改初衷:敬畏粤剧 享受粤剧

1991年,新编粤剧《西域烽烟西域情》首演,罗家宝饰演班超,蒋文端(左)饰演班超的女儿班云,著名花旦林锦屏(右)饰演番邦公主。

蒋文端所在的班级人才济济,十三名女生中先后绽放了三朵“梅花”:琼霞、李淑勤和蒋文端,成为名副其实的“明星班”。“我是在粤剧学校里开始真正爱上粤剧的。我们班的学习氛围特别好,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对粤剧怀有高度的热情,不但上课时一丝不苟,连自修时进排练场也争先恐后。我学戏比较晚,筋骨又硬,武打戏于我而言难度最大,为此,我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令很多人意想不到的是,1990年,蒋文端以优异的成绩从广东粤剧学校毕业,她的嫁妆戏是《白蛇传》。这出戏对于花旦来讲一个极大的挑战,因为粤剧学校版本的《白蛇传》其实是分三个花旦演的,“游湖”“惊变”属于闺门旦,“盗草”是武旦的,“水斗”是刀马旦,到了“断桥”“合钵”就是青衣,每场之间的衔接非常紧凑。“我当时胆子很大,从头到尾都是我一个人来完成,真的很辛苦,现在回想起来,当时老师们都是七扶八搀地让我去做的……”

伴着鲜花和掌声,尖子生蒋文端进入了广东粤剧院二团。 “很幸运,我到剧院后参与的演出都是有角色的,从未试过‘趯梅香’。”当时二团团长、“虾腔”的创始人罗家宝十分赏识她,还特意开了新戏《西域烽烟西域情》与她合演,罗家宝饰演班超,她演班超的女儿班云,著名花旦林锦屏饰演番邦公主。“一出道就能与两位名家同台演出,这让我受益匪浅。”蒋文端对南都记者说,“当时的叔父对我极好,我最记得来到剧院后第一次排演《白蛇传》,‘盗草’那一场,白蛇要大石头上完成“高空吊鱼”的高难度动作,为了安全起见,大石头是要有人在下面扶着的,那时候是坚叔(石坚)和朗伯(谭朗标)亲自帮我,要知道,他们可都叔父辈啊……前辈们对我的重点培养,我一直很感恩,这也让我更加坚定了此生要为粤剧做奉献的决心。”说到这里,蒋文端泪盈于睫。

蒋文端从艺四十年不改初衷:敬畏粤剧 享受粤剧

蒋文端与丁凡合作粤剧《白蛇传》之“游湖”。

02

意外成为TVB最美“瑛姑”

1993年,当“担正”(出演女主角)的机会越来越多时,蒋文端却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加入TVB香港无线电视台艺员训练班,成为TVB的一员。在此期间,蒋文端与黎明、古天乐、张智霖、黎耀祥、朱茵、宣萱等明星合作拍摄过多部经典电视剧,如《刑事侦辑档案》《阿Sir早晨》《孽吻》《情浓大地》《重案传真》《射雕英雄传》《铁胆梁宽》等等。其中最为人熟知的角色是1994年版《射雕英雄传》中的“瑛姑”,被誉为最美“瑛姑”。

如何看待这一段“插曲”?面对南都记者的疑问,蒋文端很坦然地说:“当时TVB是定向招收有表演经历的演员,我是戏剧界惟一入选的,我想趁此机会学一下不同类型的表演艺术,但我知道自己始终是属于粤剧的。” 与TVB合约期满后,蒋文端并没有留恋多姿多彩的电视圈,而是坚持入行的初心,回到广东粤剧院,继续从事她所钟情的粤剧事业。“粤剧是线性叙事,演员的情绪是按照剧情来逐步升华的,内心有一个递进的阶段。但拍电视剧不一样,导演会因为场景不同而跳拍,这一组镜头要表现少女时期的青涩,下一组镜头可能就突然跳至20年后,要表现出历尽沧桑的样子,所以我学到了如何让自己快速而又自然地入戏,这一技能于我后来的粤剧表演影响至深。当然,这是后话。”

03

“这一个”刘琴是属于蒋文端的

2011年,蒋文端凭《山乡风云》获得第25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艺术生涯从此迈上了一个新的高度。“我从来没想过自己能够演刘琴,因为《山乡风云》的地位太高了。”

蒋文端的担心并非多余。《山乡风云》被认为是粤剧现代戏的里程碑,获得了“革命化与戏曲化结合的榜样”“粵剧的革命、革命的粤剧”“北有京剧《红灯记》、南有粤剧《山乡风云》等美誉,也由此奠定了粤剧作为全国十大剧种之一的地位。第一代女主角刘琴的扮演者、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女,在粤剧传统表演程式和现代戏的结合上取得了标志性的突破,《山乡风云》成为其首本戏之一。2007年,在广东省繁荣粤剧基金会的支持下,广东粤剧院汇聚老中青三代精英力量重排该剧。80多岁高龄的红线女亲自给女主角蒋文端教戏,一招一式的心得都倾囊相授。 “一开始我担心自己唱得不像她的‘红腔’,她告诉我,不唱‘红腔’也可以演好刘琴,演好《山乡风云》,关键是要有自己的特色。这句话让我一下就安心了。她经常把我叫到友爱路20号,手把手地教我,从唱功到做手,不仅如此,还经常来看排戏,一有心得还会深夜来电……艺术家的高明之妙往往就体现在一些表演细节上,有时一个小小的改动就能让人物形象就更加鲜活。直到我在成都参与竞梅的前夜,红老师还到现场提出修改意见。” 蒋文端至今对红老师教戏的情形记忆犹新,“当年参加中国戏剧梅花奖竞逐,我曾考虑过用 ‘倾国名花——蒋文端粤剧折子戏专场’,但最终还是决定用《山乡风云》,也是想籍这部作品向前辈们致敬。当然,这么多年来,我也在不断地努力向他们靠近。”

蒋文端从艺四十年不改初衷:敬畏粤剧 享受粤剧

2011年,蒋文端凭《山乡风云》获得第25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04

从来都交足功课的大老倌

从迈进广东粤剧学校的那一刻起,少女阿端就在粤剧之路上越走越精彩,渐渐地,她成为了人们口中的粤剧名家“端姐”。她扮相俊美,表演细腻,嗓声圆润甜美,唱腔委婉动人。她戏路广,闺门旦、青衣、刀马旦等旦角均能胜任。但是,无论是阿端还是端姐,蒋文端在舞台上从未放松过——无论是城市里的设施先进的大舞台还是乡村里临时搭建的露天舞台,她从来都是做足戏,交足功课。 “只要出了虎度门,我就一刻也不能放松的,都要竭尽全力去完成演出。”端姐说:“因为你一放松,你的对手就没办法接你的戏,再者观众的眼睛是最雪亮的,你哪怕有一点点放松,他们都能看得见,感受得到。” 每年春节期间,广东粤剧院都会推出“春班”,每次下乡演戏,都会吸引过万人观看,用竹子搭建的露天舞台凹凸不平,演员走圆场时或打跟斗时经常会出现小状况。“拗柴我没试过,但因为要用脚趾抓住地面,太紧张,结果脚抽筋了,一阵阵钻心地痛。当时我正唱着抒情的选段,只能强忍。最后是一拐一拐地走入后台的……有几次还在舞台上晕过去了。”

蒋文端的泪水和汗水都没有白流。从艺四十年以来,她先后主演了《白蛇传》《红梅记》《梦断香销四十年》《唐宫香梦证前盟》《狸猫换太子》《荆钗奇缘》《山乡风云》《观音情度韦陀天》等大批剧目,成功塑造了许多性格各异的舞台艺术形象,被誉为当今粤剧界最受欢迎的女演员之一。

长期关注粤剧发展的著名戏剧研究专家、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董上德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蒋文端是当代粤剧史上的新一辈代表人物。相对于上一辈而言,她的特点是起点高,功底厚,具备良好的文化底气,加上出身粤剧世家,深受熏陶,融会贯通,能够将自身的条件与粤剧传统结合起来,在长年的演出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她塑造的舞台形象各有个性和面目,却又是‘蒋文端的这一个’。‘这一个’是属于蒋文端的,如《抢伞》里的‘王瑞兰’是蒋文端的,《山乡风云》里的‘刘琴’又是蒋文端的,等等,这是一位戏曲表演艺术家成熟的标志。蒋文端的表演,贴合不同人物各自的个性和气质,尤其是气质,每每在语词之外,却又在眉眼的不经意之间,最是难能可贵。我在跟她的多年接触中深深感受到她的谦逊、好学和进取精神。这是她不断提升自己的奥秘所在。”

蒋文端从艺四十年不改初衷:敬畏粤剧 享受粤剧

2023年,新编粤剧《东江紫荆红》上演,蒋文端饰演何少瑛。

面对面——

南都:在2023年12月举行的第十五届广东艺术节上,您主演的新编粤剧《东江紫荆红》和小剧场《金莲》都进入了终评并获了奖。您饰演的两位女主角何少瑛与潘金莲,一个是有人物原型的当代高级知识分子,一个是在历史上有争议的艺术人物。这两个截然不同的角色,您都拿捏到位,在您看来哪一个最难?

蒋文端:我读粤剧学校的时候,陈小华老师在向我传授折子戏“断桥”的时候就不断地给我灌输如何塑造角色的“秘笈”,当然,我后来在实际演出时也不断地进行总结。我觉得要演好一个角色,首先要了解、熟悉剧情和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深入剖析角色的内心世界,找准人物行动的心理依据,做到动于中而形于外,还要善于活用表演技法,使之与人物的性格气质、所思所想高度融合,赋予技法以生命力。

何少瑛这一角色在剧中年龄跨度很大,从少女一直演到老年,现代戏不同于古装戏,古装戏可以借助妆容设计和身段表演等手段来辅助塑造角色。演出现代戏时,如果年龄贴合角色的话,演员演起来会事半功倍,但如果年龄相差太大的话,譬如以我现在的年龄去演我女儿的同龄人,还要让观众信服我就是广东工学院的大学生何少瑛,这一段难度最大,为此我也下了很大的功夫,包括为了角色减肥。

蒋文端从艺四十年不改初衷:敬畏粤剧 享受粤剧

2023年12月,粤剧小剧场《金莲》亮相第十五届广东省艺术节,获得小剧场单元一等奖。

而潘金莲的表演难在表演模式上。小剧场《金莲》的创作手法其实暗合了中国传统戏曲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故事情节很简单,完全靠演员的表演来推动情节的发展,观众则通过演员的演绎而产生代入感。首先,在之前的大剧场舞台演出经验里,我已经习惯了观众与演员的特定存在空间,他们在舞台上下形成演员与观众之间的有效审美距离。而《金莲》则不同,它是在逼仄的空间环境里展开表演的。导演胡家伟从一开始就希望演员与观众身处同一空间,意在让观众成为评判者,观众与演员之间没有距离感。这意味着演员是要到观众席中去,所以我们演员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心理变化、每一个呼吸都要拿捏好。观众是零距离观看,他们会跟着你的呼吸、情绪去变化,这个交流是很直观的。其次,与传统戏曲的演出讲究“起承转合”不同,小剧场的时空转换非常快。演员要在70分钟内展现不同的情景、不同的情绪以及不一样的年龄段、不同的心理变化。而这几番转变是即时的,节奏非常紧凑,这时候我的影视表演经验“拯救”了我。它让我的情绪瞬间能够到位,立刻能够进入到角色。总而言之,小剧场的表演艺术,对演员来说,是难度更大的呈现形态。观众离演员如此之近,演员皱一皱眉头,他们都会尽收眼底,来不得半点情绪懈怠。演员要能够始终保持舞台上的饱满情绪,让观众的目光始终追随着你,与你“共情”,这对演员是一个极大的考验。这就要求演员对人物的理解要更加深刻,塑造人物时要更加细腻。

南都:从艺四十年,粤剧对于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蒋文端:这么多年来,我以粤剧为职业的同时,粤剧也一直在滋养着我的身心。粤剧在我眼中就是一个大宝藏。你要么不“入坑”,入了这一行之后,你会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它,它的内涵实在太丰富了。我觉得这个宝藏里面总有学不完的东西,那些前辈们留下来的“宝贝”是取之不尽的。因此,我经常会在某一个阶段让自己将一切归零,然后重新去观摩,去学习。在这种情况下,你会发现,你曾经错过了很多美好的东西。你会惊叹原来有些看似很超前的想法,前辈们在几十年前就可以做到很棒了!当你不停地去发掘“宝藏”,你会发现它们会给到你很多灵感,那一刻真的妙不可言。可能有很多人会觉得以前的粤剧很老土,看不下去,但在我看来,它们可能在包装形式不起眼,但其内核是绝对不会落后的。守正创新,首先要坚持守正,然后才能去创新。近年来,我尝试把符合时代审美的元素加进粤剧表演里,譬如小剧场《金莲》,但我们粤剧的内核是不变的。而且我觉得不应该轻易去改变它,在我拥有足够深厚的艺术根基之前,我绝对不能去改变它,我怕我一旦改变了,它就不是粤剧了。

南都:在您看来,要成为一名成功的粤剧演员最重要的是什么?您有什么话要对青年演员说吗?

蒋文端:从艺四十年,我深刻领会到世间没有一蹴而就的艺术。要想成为一名成功的粤剧演员,你必须坚持,坚持,再坚持。对于青年演员来说,现在有很多机会给他们,他们同时也有面临很多选择:刚从粤剧学校毕业不一定能马上能担纲做主角,可能要有很长一段时间的浸淫,这时候最考验一个人的意志。我觉得大家既然选择入了粤剧这一行,就应该立志做到最好。年轻人爱玩,其实我也很贪玩,大家不妨吸取我的经验,哪怕你暂时离开舞台,你也可以努力学习不同类型的艺术,为重返舞台做准备,为粤剧服务,这样我们粤剧才能一代接一代地、更好地传承下去。

南都:您有什么人生格言可以跟我们分享吗?

蒋文端:我的人生格言是:至紧要好玩。这么多年来,我做的很多事情都是因为好玩。譬如我在塑造角色时会主动思考这个人物在哪个地方可以出彩?增加哪些细节可以更凸显人物的性格呢?我觉得这就很好玩。每次演出后,我还会在脑海里“复盘”:今晚这么试了之后效果不错,明天晚上可以继续这么做。如果觉得不大好,或者再试试其他做法……我很享受这个创作的过程。总而言之,我敬畏粤剧,却也享受粤剧。

记者手记——

她对世界始终保持着一颗童心

我很多年前就开始看端姐的戏了,但真正跟端姐交往是在2018年,那一年是广州千年古刹海幢寺里的宋代莲子的种子第一次开花。我记得很清楚,因为我们都喜欢莲花,迎骄阳而不惧,出淤泥而不染。

端姐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非常好学,不断地吸收各类知识。她对世界始终保持着一颗童心。有一次,我在朋友圈分享南越王墓出土的圆雕玉舞人,她看到后觉得玉舞人的姿态很美,就跟我要高清图片,说正在排演杨贵妃,觉得很有启发。

端姐的好学还体现在她的兼容并蓄,博采众长。曾经有粉丝问她,你学的是什么腔?端姐说,我没有固定学哪个腔,只要唱得好听的我都学,之后再融会贯通。同一出戏,譬如《紫钗记之剑合钗圆》,她唱了好多年,但每一次的演绎都会不一样,可见她对自己技艺的精益求精。

端姐在繁忙的工作之外还喜欢逛画展和读书,她说过 “功夫在戏外”。要想把戏演好,仅仅掌握“四功五法”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将工夫下在戏外,也就是说,还要掌握其他丰富的知识、参加社会实践、增加社会历练,这才是演好戏的根本。

端姐在推广和宣传粤剧方面不遗余力,不辞劳苦地出席面对普罗大众的各种戏剧知识讲座,每次讲座的文案都做得很认真。为了吸引年轻观众入场,她还积极做各种尝试。2020年,她创立“端艺坊”,排演了一部具有创新性的粤剧小剧场《金莲》,讲的是大众再熟悉不过的潘金莲的故事,但内容却很颠覆,表演形式也非常突破,采取了开放式的观演模式,对演员的表演要求特别高,按理说,端姐是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也到了知天命的年纪,只需要按部就班地演一些首本戏就可以轻易获得掌声,但她偏偏选择做新的尝试,尝试虽然会成功,但更有可能失败,但她义无返顾地选择挑战自己,这种勇气让人敬佩。最后,演出除了得到了业界专家的一致好评外,也让观众看到粤剧的新的可能。

端姐的人生格言是“至紧要好玩”,报考粤剧学校是因为好玩,去TVB学戏拍戏是因为好玩,尝试小剧场演出是好玩,与好友玩转短视频是好玩……端姐的“好玩”令其在粤剧艺术这条道路上越走越精彩。这时,我不期然地想起欧阳修《集古录目序》中的名句,似乎用在端姐身上也不违和:

“足吾所好,玩而老焉可也。”

采写:南都记者 周佩文 通讯员 梁彦兰 祝燕彩 林楷虹

图片由广东粤剧院提供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