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基于客观事实,研判2024年宏观经济

基于客观事实,研判2024年宏观经济

基于客观事实,研判2024年宏观经济

一个时代的宏大叙事背景,往往也取决于这个时代的一些真实且客观的趋势。

以过去四十多年的经验为例,当时国内经济腾飞高速发展,电视剧《繁花》里面那个90年代朝气蓬勃的上海金融证券市场,宝总、小宁波,这些鲜明且富有个人特征的个体户,被深深打上时代的烙印。

他们勤奋、勇敢、敢闯、敢拼,还有一大批以汪小姐、玲子为榜样的独立女性意识的崛起,在某种程度上,这些个体的梦想追逐,都必然依托于那样一个无限可能的时代。

时代造就一批人追逐财富,也改变一批人对未来的乐观看法。

正如牛津大学人类学教授项飙所说,“过去年轻人的整个生活都被这样一种时代观念所塑造:只要你努力学习,那么在努力后,就会有一份工作和高薪体面的生活在等着你。现在他们发现,这个时代观念不再起作用了。”

时代叙事改变一代人的观念,而观念的改变又进一步影响个体的决策乃至行为,个体的决策改变进一步导致宏观经济趋势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反映在数据里,就是增长或下跌,这些个体的观念和行为,最终印证着未来宏观经济的趋势性。

回望2023年,这一年是解封的第一年,也是许多经济学家乃至企业高管认为会迎来经济复苏乃至报复性消费的一年,但回顾过去一年的经济数据,我们发现理想中的报复性消费和经济彻底复苏并没有到来。

取而代之的是经济复苏乏力且缓慢,消费的恢复也是高低起伏不定,为什么会是这样的一个趋势?

在我看来,过去一年中被提及最多的词是结构性问题、系统性风险,这两个词汇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解释了2023年宏观经济疲软的本质原因。

结构和系统的风险,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经济之下,2024年,我们依然会面临许多挑战。

基于客观事实,研判2024年宏观经济

01

就业和收入

2023年8月,大陆青年失业率高达20%以上,创下历史新高,随后便没有公布过青年失业率,但暂停公布并不意味着这个问题就不严重了。

真实的情况可能恰恰相反。

就业决定着一个人当下的收入,以及对未来的乐观预期,这也决定着人们的消费,一个人根据自己的收入高低和工作的稳定度,来控制自己的消费以及对娱乐的开支。

理论上,收入数据越好看,这说明人们对未来的预期更为乐观,那么消费自然也就更好。

但过去一年时间里,我们看到各大消费品市场都在打价格战,从奶茶、咖啡、新能源汽车再到服装等等,价格战几乎烧到了全行业,这背后直接原因其实就是消费低迷导致的降价去库存行为。

企业降价去库存,对应的利润率减少,那么员工的薪资要么降,要么面临被优化的局面,除此之外没有第三条路。

年轻人的选择也印证了这一点。

去年11月,300多万人参加考公,这个数字打破记录,考公意味着稳定和安全,但代价是丧失了可能性,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考公,这说明年轻人对宏观经济的期望主体,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就业和收入的变化,一定会推动年轻人努力工作换来财富的梦想破灭,这不仅会带来失望的情绪,甚至还有可能滋生一种幻灭感。

彭博社整理智联招聘的数据计算得出,过去一年时间里,大陆城市工人的雇佣工资出现创纪录的下降,公司为新员工提供的工资比一年前降低了1.3%。

基于客观事实,研判2024年宏观经济

1.3%的薪资降幅,看起来似乎并不多,但从数据上来看,这是一个创纪录的跌幅,这可能仅仅只是一个开始,而不是结束。

除此之外,考虑到过去一年货币的量化宽松,1.3%的薪资降幅,如果叠加货币的放水,那么实际的薪资跌幅,只会更高。

这才是最要命的。

我们已经连续20个月M2的发行速度超过了两位数,远超GDP的名义增长率,表面上看起来是要刺激市场,实际却并没有起到刺激市场的作用,超发的货币大部分转化成了居民和企业储蓄。

储蓄率居高不下,变成了存在银行里不流动的资本,这对宏观经济的刺激作用是失效的,传统的货币理论刺激失效,这表明整个市场主体的信心,已经到了一个非常紧要的关头。

就业难,收入一定会下滑,过去持续一年的价格战,带给消费者的不仅仅是低价的好处,对员工来说,商品价格的下跌,一定来自企业对各项成本的进一步压缩,这其中就包括人力成本。

02

资产和债务

债务其实就是加的杠杆,在过去适当的杠杆可以提振效率,杠杆也就是借未来的钱来发展今天的经济,但借杠杆也是有成本的,这其中就包括利息成本,因此杠杆也需要有一个合理的收益率。

而今天,随着市场的红利被进一步释放,这个时候不管是地方债务还是家庭、企业、房地产债务,越来越多的杠杆,也同样考验着未来的盈利能力。

2023年,地方发债93253亿元,再度创下历史新高,早几年我们就在说去杠杆,但这东西说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其中的难点就在于,上山容易下山难,发债是促进经济增长最简单有效的方式,没有之一。

另外,越来越多的地方债务,也让地方不得不走上了借新债还旧债的道路,这也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

基于客观事实,研判2024年宏观经济

当然,地方的问题还不仅仅是债务,还有收入。

2023年,土地出让金收入4.7万亿元,同比下滑15%;其中非城投拿地3万亿,比去年增加3256亿;城投为1.7万亿,比去年减少1.17万亿,下滑高达39%。

这说明城投为地方土地财政托底已经愈发困难,所以接下来的问题是2024年地方的收入又该从哪里找?

三万多亿的差额,如何填补,这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

地方的收入问题,过去最大的来源之一都是卖地,而去年整个房地产的行情并不好,这就导致地方卖地收入大减,而过去的高支出也进一步透支了地方的现金流。

当然,房地产的下行还不仅仅影响地方的开支,也同样决定着家庭消费的高低。

资产价格上涨或下跌,反映的是人们的消费预期,尽管很多人不会因为房价一涨就卖房,但资产价格上涨,的确可以给人带来一种预期,即自己的财富增值,这是过去支撑人们消费的一个关键因素。

而今天房地产行业下行,资产价格开始下跌,这也让许多中产家庭的资产缩水,进一步削弱了本就低迷的消费。

资产和债务问题,可大可小,往大了说,这是系统性风险,往小了说,这也抑制了一部分的消费需求。

今年的重点,不仅仅要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更重要的还在于,要充分释放民营经济的活性,增强整个宏观经济消费层面的信心和确定性。

03

全球化贸易

全球化同样也是一个始终绕不过去的话题,全球化所代表的贸易和就业机会,一直以来都是拉动大陆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

但随着国际局势的复杂,全球化从过去的市场为主导,变成了防范风险为主导,以美国为首的友岸外包,让墨西哥成为了美国最大贸易伙伴,而我们则从第一跌出了前三的份额。

除此之外,也有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供应链正在迁移,全球的投资也从国内转移到了东南亚国家,这些新兴市场隐隐有取代我们,成为全球风投新的聚集地。

这其中又以越南、印度为代表,吸引了一大批的国际资金和投资,试图取代我们在世界工厂中的地位。

这当然不是一件好事,这几年大陆经济面临的最大挑战,其实就是对内消费不足以支撑14亿人口的就业,而对外又是全球化的转移,订单的下降,这些都进一步削弱了大陆未来经济增长的动力。

而全球化其实就是打开国门,和全球做生意,而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最大的生意伙伴都是欧美,他们的消费能力强,我们的制造业优势也很明显,双方一拍即合,是双赢的局面。

但今天则不同,今天的地缘风险取代了过去的市场,而这多少也会拖累我们的经济增长和恢复。

基于客观事实,研判2024年宏观经济

这背后的逻辑其实很简单,欧美作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我们其实是找不出第二个替代欧美的消费市场的,但欧美却可以找到很多替代我们的供应链市场。

全球化不会消失,只会转移。

东南亚的崛起就已经很好印证了这一点,而我们一代失去欧美这个最大的消费市场,我们的制造业所面临的订单衰减等问题,这个巨大的缺口如何填补,以及最终对就业市场造成的冲击,也是2024年的一大问题。

新的一年,很多人都关心今年的宏观经济形势会如何变化,就业会不会好转,消费会不会好转,赚钱还难不难。

从过去一年的经济表现来看,2024年坦白说,依然会有很多困难在等着我们,这一年恐怕还会有更多人选择考公,学历的贬值依然会发生,内卷也同样会继续持续下去。

这些趋势,最终可能也会继续影响年轻人对这个社会的期望值发生变化,至于这会不会导致类似日本低欲望社会的发酵,我们还未从得知。

但可以确定的是,对年轻人来说,他们可能需要做好准备去适应这样一个变化,即过去的高增长和无限可能的时代,或许已经成为了过去式。

它存在于《繁花》90年代的上海,存在于2010年的移动互联网浪潮之中,但对于2024年来说,新的机会正如过眼云烟一般来得快也去得快。

正如过去的2023年,我们可能会想到淄博烧烤和新年伊始的哈尔滨旅游热,但这样的效应和热度,最终都会如过眼云烟一般,来得快也去得快。

如何和这个时代共处?我想对企业和个人来说,我们最终都需要去适应,去降低我们对未来的期望值,去适应这个时代的变化,而不是等着这个时代来适应我们。

end.

作者:罗sir,新青年的职场内参。关心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乐观的悲观主义者。关注我,把知识磨碎了给你看。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