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曹操杀了孔融后,问他的子女为何不跑?9岁小孩这句话成千古名言

作者:赵赵的期待

前言

在曹操的历史长河中,一桩令人唏嘘的血案成为了不朽的传说。当孔融被曹操判决死刑之时,曹操惊讶地问起孔融的子女为何没有逃离的情况。然而,那时年仅9岁的孔融之子却用令人心碎的回答留下了千古名言。

这段历史插曲,就像是一幅深沉而悲壮的画卷,让人回想曹操手刃忠臣的残酷一幕。9岁的孩童,在生死面前表现出的坚毅和坚守,仿佛是命运的嘲弄。这个短短的对话,却饱含着无尽的悲愤和对时局的深刻反思。孔融之子的那一句回答,成为了千古留传的名言,让人们不禁思索,面对命运的荒诞,究竟该选择何种姿态去面对?

曹操杀了孔融后,问他的子女为何不跑?9岁小孩这句话成千古名言

一、 神童轶事:聪慧过人 令众人称奇

孔融生而聪慧,有仙童般的灵气。他四岁时的一段轶事,便令人眼前一亮。那一年,一位远客来访孔府。孔父设宴款待,摆上各色佳肴。其中一道莓果碗最引人注目,盛满了鲜艳欲滴的大红果梨,个个晶莹剔透。座上宾客争相品尝这美味佳果,个个挑选最大最鲜美者啖用。

只有端坐一旁的孔融,伸出小手轻轻拈起最小的一只梨子,抿嘴小小咬了一口。宾客见状纳闷,便笑问这小公子吃小梨子的缘由。孔融稚声答道:“某乃座上最小,应取小者用,这是谦让之举。”言下之意,他让贤给长辈。

曹操杀了孔融后,问他的子女为何不跑?9岁小孩这句话成千古名言

在座的长者闻言,个个称奇。他们赞叹这小儿子明明只有四岁,却有如此老成见识与体谅之心,看来孔家教子有方,这神童长大后定成大器。于是,孔融的谦让之德,便从这天起传扬开来。

十岁那年,孔融跟随父亲孔宙赴洛阳求学。洛阳为帝都所在,名士荟萃。孔融听闻最负盛名的当时学者李膺居于洛阳,遂向父亲请示,想拜会这位大儒。

孔宙知道儿子向学之心切,甚为高兴。然而李膺性格高傲难接近,平日极少会见外客。孔融一听不禁失望。但他很快灵机一动,自作主张跑到李府门前,向守门人称自己是李膺故交好友,特地前来拜会。

曹操杀了孔融后,问他的子女为何不跑?9岁小孩这句话成千古名言

守门人果然上报,李膺起初颇感纳闷。他回忆自己并无这样一位友人,却也不便当面推拒这神童。最终李膺还是接待他入座,两人攀谈甚欢。这一举动更使还不满十岁的孔融,声名大噪。

十三岁那年,孔融受到了人生的第一次重创。父亲孔宙因病去世,他悲痛欲绝,哭得气绝数次,让人看了不忍卒睹。在母亲和族人的劝解下,他这才止住哭声。而这件事更使“孔门小儿”的孝顺名声,在当时社会上传扬开来。十六岁那年,孔融再一次为“孔门义举”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曹操杀了孔融后,问他的子女为何不跑?9岁小孩这句话成千古名言

那时,他哥哥孔褒的一位挚交好友张俭,因得罪当朝宦官,遭到通缉追杀。无处可逃的张俭仓惶奔到孔府求助,碰巧孔褒外出不在。孔融见张俭命悬一线,毅然决定自己出头,将他藏匿于家中,方才躲过追捕。

谁知事后还是败露,郡守严令将孔家父子问罪。大哥孔褒主动承担责任,称张俭是自己好友,自己该受罚。孔融亦站出来说是自己作主收留,该罚在自己;母亲更要包揽罪名,说身为当家人应该由自己受责。

郡守见三人争先认罪,难以定夺,只得禀报朝廷。朝廷亦难断案。最终,他们还是将长兄孔褒给抓了去治罪。因这件事,十六岁的孔融再次给“孔门”抹上了浓墨重彩的义烈颜色。

曹操杀了孔融后,问他的子女为何不跑?9岁小孩这句话成千古名言

二、仕途奋起:身正不阿 惹祸上身

十六岁后,孔融终于年满当官。他以优异成绩被举为孝廉,初授司徒掾属一职,开始进入仕途生涯。

司徒掾属的工作,是监察百官是否违法乱纪。孔融天性刚正,极力履行职责,先后检举了数十位权贵子弟的罪行。这让平日里把持朝政、无法无天的奸臣们大为光火,暗地里早就对这个“碍事的正人君子”极为忌惮与痛恨。

这时,本就无法无天的大奸臣董卓,更是专权摄政。甚至有废黜年幼天子,自立为帝的野心。众臣无人敢言。而孔融却在朝中当众反对董卓,与他你来我往唇枪舌战。朝堂之上,两人争锋相对,你争我夺,论辩了一整日,最终董卓的阴谋被迫胎死腹中。

曹操杀了孔融后,问他的子女为何不跑?9岁小孩这句话成千古名言

皇帝得以保全,朝野为孔融的正义之举称庆;而董卓心中更加怨恨透顶。他在表面上仍对孔融礼遇有加,暗地里却在寻机报复。

几个月后,北海国传来黄巾叛乱的消息。董卓立刻提议派遣重臣前去镇压。他表面极力举荐孔融前去。众人知这次任务凶险,再加上董卓素来记恨,多有不妙猜测。

孔融自己也深知北海国为董卓设下的命。然他若推辞此任,势必被人诟病怯战、不仗义。他不能让祖先失望,也不能丢了自己在朝的声誉。最终,孔融接受了北海相的任命,毅然踏上了这片凶险之地。

曹操杀了孔融后,问他的子女为何不跑?9岁小孩这句话成千古名言

北海国此时正是叛军横行的乱世,民不聊生。孔融抵达后,先安顿下属百姓,使他们脱离水火。然后借由府学,向当地居民宣扬儒学,使他们认清叛逆的罪恶。

六年间,他以一个书生的身份,成功说服四万余人放下武器,重新归顺朝廷。平定了局部叛乱的同时,也使自己在危难中更加树立威信,声名鹊起。

这时许都已经成为帝都。汉献帝有意重新拔擢重用孔融,特意诏命他入朝担任将作大匠。这一身份使得孔融可以直接参与朝政,发挥自己的政治抱负。

曹操杀了孔融后,问他的子女为何不跑?9岁小孩这句话成千古名言

三、护驾汉室:忠心不二 惹杀身之祸

当时群雄战国,曹操势力最盛,有弑君夺权之势。孔融忠心耿耿,与其他汉臣一道侍奉汉室,为之出谋划策。曹操的野心遭到遏止,心中愈发忌惮和恼怒。

几次朝会上,孔融直接当面指责曹操无礼不忠,意图篡夺皇权。曹操越发地担心,生怕有朝一日会死在这个正人君子的口舌之下。

曹操杀了孔融后,问他的子女为何不跑?9岁小孩这句话成千古名言

终于,曹操的心腹嬖臣韩浩寻到了除去孔融的办法。他暗中给曹操捎信,说孔融在北海国期间与群众过从甚密,或有不轨之举。还在与孙权使者游说时,有损父母之言。曹操立时大喜过望,立誓要将这个人格败坏的恶棍除之而后快。

次日朝会,他命人宣读了这封信。孔融惊怒交加,大声反驳称信中内容完全捏造。曹操却假意要与他理论,当场宣布以他有损孝道之名,直接将孔融拘捕处死。

曹操杀了孔融后,问他的子女为何不跑?9岁小孩这句话成千古名言

四、忠烈殉节:全家从容 就义殉国

曹操杀害孔融后,内心还耿耿于怀。他打算灭族以绝后患,又派了一队武士前往搜捕孔融的家眷。

然而当武士们踏入孔府之时,却见门庭冷落,只有两个孩童在廊下等待。那是孔融的一子一女,兄长九岁,女幼稚子尚在蹒跚学步。武士们大感惊诧,他们以为遇此大难,这对兄妹应当惊慌失措,四处逃窜才是。

然而见到两人从容就死的模样,武士们也不忍心下手。最终只得带回曹府,禀告曹操今日之事。曹操亦感到不解,当即传唤两人至殿前问话。

曹操杀了孔融后,问他的子女为何不跑?9岁小孩这句话成千古名言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九岁的孔融长子开口道。言下之意,父辈已遭祸殃,子孙又岂能幸免?不如就义殉国,免受折磨。

曹操听后默然。他叹惋这等不懈强者,却又佩服他们与生俱来的气节。就在一旁的女儿看准时机,悄悄抽出怀中短刃自刎身亡。她的哥哥也毅然效仿,选择就地结束生命。

曹操目睹此情此景,心中五味杂陈。他慨叹这兄妹实在过于坚强,比他这心狠手辣之人,更有一份超脱与悲壮。如此气节傲世之辈,竟也难逃一死。天妒英才啊!

曹操杀了孔融后,问他的子女为何不跑?9岁小孩这句话成千古名言

五、结语:流芳百世 命运多舛

这就是孔融华丽而又多舛的一生。他本是个聪慧过人的神童,一心为官清正,最终却死于奸佞之手。然而正因他那骨子里的不屈与强悍气节,成就了自己及子嗣千古传颂的美名。

其死更无疑会千古流芳。相比之下,那暗度陈仓的弑君者,反倒沦为了笑柄。世人也总会记得,正是那佞臣恶意中伤,才招致了孔子世家之衰落和斩落。

而我们又何尝不会惋惜,若非董卓与曹操这等奸佞在世,孔融本可扶汉振衰,兴盛社稷;又或者终老乡里,培育英才续兴孔门宗派。关于这位命运多舛的神童,我们不得不长吁短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