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两条消息传来,中国芯的“遮羞布”被撕开了,人民日报:放弃幻想

中国芯片产业发展面临怎样的困境

最近,有报道称2024年中国芯片月产能将达到860万片,位居全球第一,不少人对此兴奋称“中国芯终于拨开云雾见青天”。但我们是否可以高兴得太早?对中国芯片产业发展前景,我们还需要保持清醒的判断。

两条消息传来,中国芯的“遮羞布”被撕开了,人民日报:放弃幻想

第一,中国芯片产业从“跟跑”到“并跑”任重道远。作为后发国家,中国芯片产业起步较晚,长期处于赶超的位置。在核心工艺和设备方面依赖进口,产业体系不完整,距离世界先进水平仍有差距。近年国家大力支持芯片产业发展,各方面积极作为,取得长足进步。但要实现从“跟跑”向“并跑”的跨越,道路漫长,任重而道远。

两条消息传来,中国芯的“遮羞布”被撕开了,人民日报:放弃幻想

第二,中国芯片产能扩张速度惊人,质量管控仍需提高。根据报道,2023年中国芯片月产能将达760万片,同比增长12%,高于整个行业的增速。这主要源于国产芯片28nm工艺制程产能的快速扩张。但我们不能忽视产能扩张速度过快,也会带来质量控制压力巨大的问题。此前就有报道称,大陆芯片产品良率低于国际先进水平。我们仍需在提升设计和工艺水平的同时,关注产品质量和可靠性。

两条消息传来,中国芯的“遮羞布”被撕开了,人民日报:放弃幻想

第三,中国芯片产业链仍有短板,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目前,中国在芯片制造设备、材料、制程等关键环节还依赖进口。任何一环的依赖,都可能成为遭受外部打压的软肋。此前,中美芯片战中,中国企业就深受其害。完善自主可控的芯片产业链,是摆脱这种依赖的必由之路。

两条消息传来,中国芯的“遮羞布”被撕开了,人民日报:放弃幻想

第四,先进制程芯片研发任重而道远。当前,中国芯片产能主要来自落后制程,而世界先进工艺仍由外国企业主导。在7nm甚至更先进工艺领域,中国企业与国际巨头还存在差距。这些先进制程对技术和资金的要求极高,需要长期积累,所以在可预见的未来难以完成赶超。

两条消息传来,中国芯的“遮羞布”被撕开了,人民日报:放弃幻想

第五,核心芯片技术仍高度依赖国外。中国在通信基站、高性能计算等领域芯片取得重大进展,但在CPU、GPU、基带等对国家和企业安全极为关键的领域,中国kern片技术仍严重依赖国外输入。这些前沿技术门槛极高,需要系统性突破与长期培育。完全摆脱对其依赖任重而道远。

两条消息传来,中国芯的“遮羞布”被撕开了,人民日报:放弃幻想

中国芯片企业必须放弃幻想,聚焦自主创新。只有通过持续不断的科研投入和人才培养,不断攻克技术难关,才能在全球芯片产业中占据一席之地。在实现自主创新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中国芯片企业需要紧密结合国家和行业需求,加强与高校、研究院所的合作,积极开展科技创新。

脚踏实地才能真正迈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芯片产业发展要实现的不仅仅是技术突破,还包括市场开拓和品牌建设。芯片企业要扩大国内市场份额,同时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打造有竞争力的“中国芯”品牌。通过全球化布局,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才能在国际市场中取得持久竞争力。

两条消息传来,中国芯的“遮羞布”被撕开了,人民日报:放弃幻想

中国芯片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支持。政府、企业和学术界应加强合作,打破部门壁垒,形成科技创新的合力。同时,也需要大力培养和吸引优秀人才,建立良好的创新环境,为芯片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和思想支撑。

所以,尽管最近中国芯片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但从整体看,距离完全自治与领先还需要很长路要走。我们不能因为几个数据的变化而大喜过望,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核心技术无法买来,只能靠自力更生。在国家大力支持下,中国芯片企业必须放弃幻想,聚焦自主创新,脚踏实地 solve 前进,才能真正迈向世界舞台中央。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