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发烧未必是坏事,爸妈这些要知道,不怕发烧就怕乱吃药、乱捂汗

作者:张医生聊健康科普

"那个周末,李阿姨家的小宇发烧了。李阿姨急忙从药箱里翻出了退烧药,紧张地监视着体温计。小宇的额头上密密麻麻地堆满了湿毛巾,而屋内的温度被调得越来越高,以求‘出汗退烧’。但你知道吗?其实,在很多情况下,发烧并非坏事,而且盲目用药和过度捂汗可能会带来更多风险。"

发烧未必是坏事,爸妈这些要知道,不怕发烧就怕乱吃药、乱捂汗

发烧:身体的自然战士

发烧,通常被误解为疾病的信号,其实是人体自然的防御机制之一。当病原体入侵时,我们的免疫系统启动这一过程,作为对抗感染的一部分。理解这一点,对于正确处理发烧至关重要。

发烧的生理作用

首先,发烧是免疫反应的一部分。当体内检测到病原体,如病毒或细菌,免疫系统会释放称为热原的物质。这些物质影响我们的体温调节中心——下丘脑,导致体温上升。提高体温有助于创造不利于大多数病原体生存的环境,同时加速体内细胞的代谢过程,增强免疫细胞的功能。

此外,发烧还有助于减少病原体在体内的传播。许多病原体在较高温度下难以存活或繁殖,因此,通过提高体温,发烧可以减缓它们的活动,给免疫系统更多时间来应对感染。

为何不应立即压制发烧

由于发烧是身体对抗疾病的一种方式,因此在许多情况下,如果发烧不是特别高(通常指低于38.5°C),且患者没有其他严重症状,立即使用退烧药物可能不是最佳选择。过早或不适当地使用退烧药物可能干扰身体自然的愈合过程,有时甚至会延长病程。

发烧:预警还是治疗?

理解发烧的双重角色至关重要。一方面,它是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表明有某种感染或炎症正在发生。另一方面,它是身体积极参与抗击感染的方式。因此,在处理轻微发烧时,关键在于监测症状而非急于干预。

警觉信号:什么时候发烧不再是小事?

在处理发烧时,关键在于区分何时是自我限定的普通症状,何时可能暗示着更严重的健康问题。家长和照护者需要了解并识别一些警示性的信号,这些信号提示着需要专业医疗介入。

持续性高烧:何时拨打紧急电话

长时间持续的高烧(通常指体温超过38.5°C持续超过48小时)可能是某些严重疾病的标志。

对于婴幼儿或有慢性健康问题的儿童,这一指标应当更加严格。

伴随症状的重要性

发烧伴有剧烈头痛、持续呕吐、皮疹、呼吸困难或意识模糊等症状时,表明可能存在更严重的健康问题。

特别是当发烧与刚经历的健康问题(如手术、外伤)相关联时,应立即寻求医疗帮助。

发烧后的行为变化

儿童在发烧期间出现持续哭闹、无法安抚或显著活力下降等行为变化,可能是身体应激反应的指示。

行为异常可能暗示着疾病进展到需要特别关注的程度。

特定人群的特殊考虑

对于有慢性疾病(如糖代谢异常、体循环动脉血压增高)的儿童,即使发烧症状较轻,也需要更加警觉。

免疫系统较弱的儿童,如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儿童,发烧可能意味着紧急情况。

医生建议的重要性

不要犹豫在出现上述症状时咨询医生,特别是如果家长对症状感到担忧或不确定如何处理时。

医生可能会建议进一步的检查或治疗,以排除或治疗潜在的严重疾病。

发烧未必是坏事,爸妈这些要知道,不怕发烧就怕乱吃药、乱捂汗

智慧用药:在家正确处理发烧”

发烧是家长常遇到的问题,但知道何时以及如何安全用药至关重要。这部分内容旨在提供实用的指导,帮助家长在面对孩子发烧时,能够做出明智的用药决策。

判断用药的时机

体温标准:一般来说,当孩子的体温超过38.5°C时,可以考虑使用退烧药。但这并不是绝对的标准。家长需观察孩子的整体状况,如活力、食欲等。

观察症状:如果孩子除了发烧外无其他严重症状,并且能正常吃喝和玩耍,可能不急需用药。

专业建议:在使用任何药物前,建议先咨询儿科医生,特别是对于6个月以下的婴儿。

安全用药原则

发烧未必是坏事,爸妈这些要知道,不怕发烧就怕乱吃药、乱捂汗

正确剂量:遵循医嘱或药品说明书的剂量指导。过量用药可能导致不良反应。

药物选择:通常推荐使用儿童专用的退烧药,如儿童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避免使用成人药物或不适合儿童的药物。

观察反应:服药后应密切观察孩子的反应。若发现任何异常症状,如皮疹、呼吸困难等,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避免误用药

非处方药物的风险:避免自行使用抗生素或其他非处方药物,这些药物可能并不适用于普通的病毒性发烧。

不建议的做法:避免同时使用多种退烧药,这可能增加副作用的风险。

其他注意事项

充分补水:确保孩子在发烧期间喝足够的水,以防脱水。

舒适的环境:保持室内温度舒适,避免过度捂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