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發燒未必是壞事,爸媽這些要知道,不怕發燒就怕亂吃藥、亂捂汗

"那個周末,李阿姨家的小宇發燒了。李阿姨急忙從藥箱裡翻出了退燒藥,緊張地監視着體溫計。小宇的額頭上密密麻麻地堆滿了濕毛巾,而屋内的溫度被調得越來越高,以求‘出汗退燒’。但你知道嗎?其實,在很多情況下,發燒并非壞事,而且盲目用藥和過度捂汗可能會帶來更多風險。"

發燒未必是壞事,爸媽這些要知道,不怕發燒就怕亂吃藥、亂捂汗

發燒:身體的自然戰士

發燒,通常被誤解為疾病的信号,其實是人體自然的防禦機制之一。當病原體入侵時,我們的免疫系統啟動這一過程,作為對抗感染的一部分。了解這一點,對于正确處理發燒至關重要。

發燒的生理作用

首先,發燒是免疫反應的一部分。當體内檢測到病原體,如病毒或細菌,免疫系統會釋放稱為熱原的物質。這些物質影響我們的體溫調節中心——下丘腦,導緻體溫上升。提高體溫有助于創造不利于大多數病原體生存的環境,同時加速體内細胞的代謝過程,增強免疫細胞的功能。

此外,發燒還有助于減少病原體在體内的傳播。許多病原體在較高溫度下難以存活或繁殖,是以,通過提高體溫,發燒可以減緩它們的活動,給免疫系統更多時間來應對感染。

為何不應立即壓制發燒

由于發燒是身體對抗疾病的一種方式,是以在許多情況下,如果發燒不是特别高(通常指低于38.5°C),且患者沒有其他嚴重症狀,立即使用退燒藥物可能不是最佳選擇。過早或不适當地使用退燒藥物可能幹擾身體自然的愈合過程,有時甚至會延長病程。

發燒:預警還是治療?

了解發燒的雙重角色至關重要。一方面,它是身體發出的預警信号,表明有某種感染或發炎正在發生。另一方面,它是身體積極參與抗擊感染的方式。是以,在處理輕微發燒時,關鍵在于監測症狀而非急于幹預。

警覺信号:什麼時候發燒不再是小事?

在處理發燒時,關鍵在于區分何時是自我限定的普通症狀,何時可能暗示着更嚴重的健康問題。家長和照護者需要了解并識别一些警示性的信号,這些信号提示着需要專業醫療介入。

持續性高燒:何時撥打緊急電話

長時間持續的高燒(通常指體溫超過38.5°C持續超過48小時)可能是某些嚴重疾病的标志。

對于嬰幼兒或有慢性健康問題的兒童,這一名額應當更加嚴格。

伴随症狀的重要性

發燒伴有劇烈頭痛、持續嘔吐、皮疹、呼吸困難或意識模糊等症狀時,表明可能存在更嚴重的健康問題。

特别是當發燒與剛經曆的健康問題(如手術、外傷)相關聯時,應立即尋求醫療幫助。

發燒後的行為變化

兒童在發燒期間出現持續哭鬧、無法安撫或顯著活力下降等行為變化,可能是身體應激反應的訓示。

行為異常可能暗示着疾病進展到需要特别關注的程度。

特定人群的特殊考慮

對于有慢性疾病(如糖代謝異常、體循環動脈血壓增高)的兒童,即使發燒症狀較輕,也需要更加警覺。

免疫系統較弱的兒童,如接受免疫抑制治療的兒童,發燒可能意味着緊急情況。

醫生建議的重要性

不要猶豫在出現上述症狀時咨詢醫生,特别是如果家長對症狀感到擔憂或不确定如何處理時。

醫生可能會建議進一步的檢查或治療,以排除或治療潛在的嚴重疾病。

發燒未必是壞事,爸媽這些要知道,不怕發燒就怕亂吃藥、亂捂汗

智慧用藥:在家正确處理發燒”

發燒是家長常遇到的問題,但知道何時以及如何安全用藥至關重要。這部分内容旨在提供實用的指導,幫助家長在面對孩子發燒時,能夠做出明智的用藥決策。

判斷用藥的時機

體溫标準:一般來說,當孩子的體溫超過38.5°C時,可以考慮使用退燒藥。但這并不是絕對的标準。家長需觀察孩子的整體狀況,如活力、食欲等。

觀察症狀:如果孩子除了發燒外無其他嚴重症狀,并且能正常吃喝和玩耍,可能不急需用藥。

專業建議:在使用任何藥物前,建議先咨詢兒科醫生,特别是對于6個月以下的嬰兒。

安全用藥原則

發燒未必是壞事,爸媽這些要知道,不怕發燒就怕亂吃藥、亂捂汗

正确劑量:遵循醫囑或藥品說明書的劑量指導。過量用藥可能導緻不良反應。

藥物選擇:通常推薦使用兒童專用的退燒藥,如兒童布洛芬或對乙酰氨基酚。避免使用成人藥物或不适合兒童的藥物。

觀察反應:服藥後應密切觀察孩子的反應。若發現任何異常症狀,如皮疹、呼吸困難等,應立即停藥并就醫。

避免誤用藥

非處方藥物的風險:避免自行使用抗生素或其他非處方藥物,這些藥物可能并不适用于普通的病毒性發燒。

不建議的做法:避免同時使用多種退燒藥,這可能增加副作用的風險。

其他注意事項

充分補水:確定孩子在發燒期間喝足夠的水,以防脫水。

舒适的環境:保持室内溫度舒适,避免過度捂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