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潮声丨官宣“开园”后,进校门更容易了吗?记者走访清华复旦等一探究竟

作者:潮新闻

潮新闻客户端 执笔 王璐怡 徐添城

终于进了清华大学的校门。

元旦小长假前夕,清华大学等高校发布消息,持续进一步推进校园有序开放,更大限度满足社会人员入校需求。在经历预约失败、蹲点抢票以及几天等待后,1月6日,记者成功以个人预约方式,在2024开年第一个周六走进了清华。

大学校园开放,近期又引发热议。去年7月,教育部发文鼓励高等学校向社会开放参观,不少高校作出响应。而此次再度成为话题,是源于岁末年初,以清华大学为代表的高校又官宣进一步“开园”。教育学家、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大学怎么开放,也需问“社会准备好了没”。

连日来,记者走进清华、北外、复旦、同济、浙大等知名高校实地走访。在走访中,对“开放”有了更多思考,也对人们对高校开放的热切有了更多体悟。

蹲点预约

拼一拼也要进清华

1月6日,早8时半左右,太阳刚升起不久,北京室外温度只有零下3度。

即便如此,清华大学西门已经有不少人在排队拍照打卡。当记者随人流准备进校门时,门卫工作人员高喊着预约游客沿指示牌朝南走。

距离西门往南十几米处,有一个小门,设置了通道、围栏和门禁闸机,显然是清华为了分流,专门为游客准备的。跟着队伍,记者刷身份证、人脸核验,不到一分钟就顺利通过闸机口,进清华了!

潮声丨官宣“开园”后,进校门更容易了吗?记者走访清华复旦等一探究竟

清华设置的预约游客专用通道。潮新闻记者 王璐怡 摄

不过,这1分钟顺利背后也有曲折。

尽管北大、清华、人大等高校相继发布消息,持续进一步推进校园有序开放,更大限度满足社会人员入校需求,但进校仍需预约。

1月2日9时半,当记者打开“参观清华”小程序,让人意料之外的是页面显示1月6日、7日两天都“已约满”。

根据清华发布的消息,元旦假期开始,学校进一步扩大校园开放规模,将节假日、周末社会公众校园参观可预约数量增至每天1.2万人以上,比之前增加约50%。好在,清华明确每天早8时会开放新的预约。第二天,记者准点进入,果然成功抢到新的预约名额。

此后,记者又连日关注“参观清华”,发现每天会放出可预约名额总量超800个。需要提醒的是,有参观计划的人员预约仍需尽早,基本一个小时名额就会抢完,行情十分紧俏。

来自辽宁的胡女士和儿子,是当天同记者一批进校的游客之一,参观名额也是“定闹钟抢的”。4年级的儿子放寒假了,母子俩来北京旅游,来前就商定第一站到清华大学。为此,胡女士很早就关注清华大学的开放政策,也做了不少功课,提前一周就开始预约。

潮声丨官宣“开园”后,进校门更容易了吗?记者走访清华复旦等一探究竟

胡女士和儿子一早就预约进入清华大学。潮新闻记者 王璐怡摄

为何这么拼一定要来清华?“带他来(清华)看看,也给他心里种下一颗‘种子’。”胡女士的回答,几乎代表了记者采访时所有家长的心声。

清华大学是中国顶尖学府之一。对中国大多家长来说,子女成为其中一员,是期待也是愿望。走在校园内,记者不时会遇到家庭团,他们在清华学堂等景点合影留念,对未来满是憧憬。进入顶尖学府学习诚然不易,但在家长们看来,如果能让孩子更近距离、沉浸式感受校园氛围,提前种下“种子”,也许就有了进入这里学习的更多可能。

提前预约进校、智能门禁是疫情后校方严肃校园出入的常用管理模式,如今,转换一种使用角度,又成为高校开放管理的有效工具。

记者在走访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时,进校就感觉颇为“丝滑”。它免去了入校人员线上线下的预约审批手续,只需在门禁处刷身份证,便可进入。

复旦大学邯郸校区各大门口,都摆放着《关于进一步调整进校管理措施的通知》和《校外人员登记进校操作流程》两块展板。根据流程内容,记者关注该校信息办公众号后,填写个人信息提交,随后跳出的申请码就是进校凭证。

“数字化”有时也会变得“人文化”。几乎是与记者前后脚,六位互相搀扶的老人进入了校园。考虑到他们对电子设备操作的不熟悉,执勤安保人员让他们在纸质入校申请单上填写相关信息后便放了行。

潮声丨官宣“开园”后,进校门更容易了吗?记者走访清华复旦等一探究竟

六名老人从上海各地赶来进复旦大学参观,在校内合影。潮新闻记者 徐添城 摄

“我们六个是小学同学,大家现在都70多岁了。”76岁的黄长康指了指其中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说,“她年轻的时候没能如愿考上复旦,一直对这里很向往。这两年身体不太好,所以我们几个同学一商量,从上海各地坐着一个小时的地铁聚集过来,陪她看看复旦,了却一桩心愿。”

每个高校背后或许都有一个人的梦想,高校的开放,让这些情感得以有了安放的归宿。

开放价值具体而微

“限量版”也满心欢喜

在走访中,记者也发现,一些高校开放条件实际也可能成为人们被“拒之门外”的隐形原因。

比如,提前预约名额也就意味着开放是“限量”的。北京大学参观预约的火爆程度就超乎预料。因为始终抢不到预约名额,没有“入场券”,记者也就失去了一探北大的机会。

时间拉回1月2日8时14分,小长假后上班第一天,记者打开“参观北大”申请预约,自动跳出的“参观须知”第一条注明“可提前7日网上预约,新的预约名额每日8时开放”,但随后跳转的预约页面却显示,1月6日、7日上、下午都“已约满”。

潮声丨官宣“开园”后,进校门更容易了吗?记者走访清华复旦等一探究竟

1月2日8时14分,小长假后上班第一天,记者打开“参观北大”申请预约,预约页面显示,1月6日、7日上、下午都“已约满”。

第二天记者提前守在手机旁,又喊上朋友帮忙,架势堪比抢热门演唱会门票。结果到8时,仍是“已约满”。不甘心于此,听说有可能半夜开放预约,记者甚至在0时蹲守,但整整连续4天,始终没有抢到预约名额。

是小程序问题?还是预约名额太少?记者带着疑问致电咨询北大保卫部值班室。对此,工作人员表示小程序不是由保卫部开发,会把问题向上反馈,“我们也没法试,不然抢了(游客)名额”。

至于预约名额具体数量,他没有直接回答,只说是由学校多个部门综合考量确定。记者对北大开放问题向北大党委宣传部发去采访函,截至发稿时,对方没有直接回应采访,而是通过邮件表示“北大发布”微信账号发布了相关内容并提供了链接。记者打开链接后也没有发现有关预约名额总数内容。

开放时间的规定也在无形中给与了拒绝的可能。记者到位于北京海淀区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时,门卫工作人员就表示,工作日不开放,周末可直接刷身份证进校参观。

也有高校仍未进一步开放。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东门,记者试着在准入闸机前刷身份证入场,但未能获准进入。“学校不直接对外开放。”安保人员看到表示,目前校外人员进校需要校内师生申请,走报批流程通过后方可进入。

不过,即便是“限量版开放”,人们也满心欢喜。

对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专业学生小白来说,高校的开放回归常态,最直观的就是能更方便地享受到更多高校优秀的学术资源。

1月4日晚,古典学好者小白在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参加了一场由海南大学人文学院社科中心教授程志敏,带来的古典学讲座。程志敏深入浅出,又不时融入当下流行梗的讲述,让非相关类专业的学生也听得津津有味。

潮声丨官宣“开园”后,进校门更容易了吗?记者走访清华复旦等一探究竟

海南大学人文学院社科中心教授程志敏在中国人民大学开展主题讲座。潮新闻记者 王璐怡摄

今年元旦开始,中国人大开通了社会人员线上自行登记入校系统“人大通”,有进校需求人员可提前自行预约登记。“上学期我到人大旁听,每次都是找朋友帮忙登记。”小白说,接下来遇到名师课程,听课就更方便了。在“人大通”中,记者还发现了“活动报名”,该板块预告了学校近期将举行的公开学术活动,有兴趣的可一键报名申请,批准后无需再额外预约进校。

高校开放,不仅让教育资源流动了起来,让越来越多市民从中获益或许也是大众如此关切的原因。

夜间开放的浙大,如今已成为市民散步、锻炼的好去处。记者到访的夜晚,紫金港操场侧边开放两三个小门,所有人可自由出入。现场,不少市民在夜跑锻炼。距离操场不远处的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根据入场处告示,校外人士需付费使用。收费原则为白天每人10元,晚上每人20元,直接扫码支付进场。多位市民表示,尽管需要收费,但能接受,毕竟比起市场价,已很具性价比。

同济大学博物馆,近期正有非遗研培成果展、师生书法展等若干展览展出。“校外的人员也可以进去看。”博物馆门口的安保人员引导记者来到一台签到机前,上有两个刷卡口,一处为学生证刷卡处、一处为身份证刷卡处。外来人员仅需刷身份证、并完成人脸识别即可进场观展。

馆内有一本留言本,多是校外人士的留言:“我会努力考上这里”“同济博物馆藏品让祖国的文化得以展现”……大学开放具体而微的价值,或许从这些留言中也能感受。

逐渐回归常态

熊丙奇:开放也需问“社会准备好了没”

高校校园究竟是否应该开放?

官方已经“下场”作答。日前,教育部官网在《关于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04329号(教育事业类428号)提案答复的函》中明确表示,大学校园更好向社会公众开放具有积极意义,有利于大学更好融入社会、服务社会。

那高校开放的话题为何还总能引起争论?

“坦白说,开放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我们的学习生活。”在采访中,有清华大学学生告诉记者,此前有节假日就因校园游客增多,出现了自行车被无故借用盗用、车篮被丢垃圾,教学楼喧哗影响自习等现象。“我们以前自行车从来不锁,那次事件后,大部分同学都买了车锁。”该学生说。

潮声丨官宣“开园”后,进校门更容易了吗?记者走访清华复旦等一探究竟

如今,清华大学校园内不少自行车都已用上了车锁。潮新闻记者 王璐怡摄

与此相对,高校限额开放,尤其是清华、北大开放预约的参观票时常“秒光”,甚至出现“黄牛”兜售现象,也引来大众的不满。在社交平台,有网友在2023年7月发帖指出,连续3天抢清华北大,却怎么也抢不上,“想进去参观一下真难,找黄牛居然还200一张!”该条内容下,还有网友留言“我找那个黄牛550一张,简直了”。尽管清华、北大等高校都向公众强调参观不收取任何费用,但限量开放下,“黄牛”现象仍屡禁不绝。

此次走访,记者连续几天没预约上北大,在社交平台向成功预约者留言询问诀窍时,有“黄牛”就主动找上门。

潮声丨官宣“开园”后,进校门更容易了吗?记者走访清华复旦等一探究竟

“目前的社会争议,实际是校园开放度以及校园对外开放过程中相关管理程序设置是否合理的问题。”在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史春玉看来,社会争议背后是开放现状与社会公众期待存在着差距。

因疫情特殊原因,实施封闭管理的高校要向社会重新打开大门,似乎还带了些小心翼翼,但等待许久的人们已迫不及待想要回到疫情前的自由出入。

“大学校园毫无质疑需要对外开放。”史春玉指出,但需要考虑有限的空间和资源范围内的人流量承载能力,并且强调,大学校园的首要功能是为教学与科研提供一个专属空间,“和无条件开放的商场以及旅游景点的功能还是有本质区别的。所以,也应该祛除过度浪漫主义的期待。”她建议,可以组织一个公共讨论平台,让高校管理者、高校师生、学生家长和社会公众都参与其中,理性讨论,充分尊重各方的顾虑和期待,通过讨论厘清校园开放过程中的底层问题,商讨出能够满足各方需求的共识性方案,在保证高校校园正常教学、生活秩序的同时,实现高校校园资源社会共享效益的最大化。

如何实现有序开放,也考验着一个高校的管理智慧。

“大陆不同大学向社会开放后面临的压力是不一样的。”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大学怎么开放,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向所有大学提出一刀切的开放要求。“如清华、北大,由于受学生、家长追捧,如果不设限制地向社会开放,必定游客如织。有的大学本来校舍资源就特别紧张,又地处闹市区,向社会开放的话,也会让学校本来的场馆资源捉襟见肘。而有的地处郊区的高校,就是完全向社会开放,到校的校外人员也不多。”他解释。

在实际走访中,记者也发现,不同高校参观“需求度”有明显不同。比如北京大学,即便没有预约上,抱着在校门口“来拍个照也好”心态的游客每天也络绎不绝;而有的高校,几乎较少看见游客身影,即便有游客进校,影响也不大。

潮声丨官宣“开园”后,进校门更容易了吗?记者走访清华复旦等一探究竟

在北大门口排队合影的人。潮新闻记者 王璐怡摄

“大陆社会舆论在讨论大学开放话题时,经常拿欧美国家大学没有围墙、没有校门为例。其实,国外大学的开放也是因校而异的。”熊丙奇说,很多欧美国家大学虽然没有校门,和社区融合在一起,参观者不需要预约,就可进入校园,但却不能自由进入图书馆、教学楼、实验室等楼宇场所,“因为设有门禁系统,校外人员要进入需要预约、获得邀请。这就做到开放校园与维护教育教学秩序的平衡。”

熊丙奇还表示,在高校开放过程中,还有一个关键问题是“我们要问社会准备好了没有?”他进一步解释,比如校园开放后,如果出现有关安全问题,社会舆论是否能够正确、宽容对待?也正因此,像北大、清华等高校,要达到网友所期待的不用预约、甚至不用带身份证直接进学校,“可能还需要很长的路来走”,他说。

不过,一个好消息是,高校正应对社会需求积极行动起来。

面对即将而来的寒假研学热潮,北大、清华等高校盘活校园资源,目标将寒假研学游从“游览”向“育人”转化,北大计划延长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生物标本馆等各大博物馆免费开放时间,清华也在寒假安排了校园流动讲解员,努力打造“文化之旅”。

高校回归开放常态,我们拭目以待。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