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潮聲丨官宣“開園”後,進校門更容易了嗎?記者走訪清華複旦等一探究竟

作者:潮新聞

潮新聞用戶端 執筆 王璐怡 徐添城

終于進了清華大學的校門。

元旦小長假前夕,清華大學等高校釋出消息,持續進一步推進校園有序開放,更大限度滿足社會人員入校需求。在經曆預約失敗、蹲點搶票以及幾天等待後,1月6日,記者成功以個人預約方式,在2024開年第一個周六走進了清華。

大學校園開放,近期又引發熱議。去年7月,教育部發文鼓勵高等學校向社會開放參觀,不少高校作出響應。而此次再度成為話題,是源于歲末年初,以清華大學為代表的高校又官宣進一步“開園”。教育學家、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大學怎麼開放,也需問“社會準備好了沒”。

連日來,記者走進清華、北外、複旦、同濟、浙大等知名高校實地走訪。在走訪中,對“開放”有了更多思考,也對人們對高校開放的熱切有了更多體悟。

蹲點預約

拼一拼也要進清華

1月6日,早8時半左右,太陽剛升起不久,北京室外溫度隻有零下3度。

即便如此,清華大學西門已經有不少人在排隊拍照打卡。當記者随人流準備進校門時,門衛從業人員高喊着預約遊客沿訓示牌朝南走。

距離西門往南十幾米處,有一個小門,設定了通道、圍欄和門禁閘機,顯然是清華為了分流,專門為遊客準備的。跟着隊伍,記者刷身份證、人臉核驗,不到一分鐘就順利通過閘機口,進清華了!

潮聲丨官宣“開園”後,進校門更容易了嗎?記者走訪清華複旦等一探究竟

清華設定的預約遊客專用通道。潮新聞記者 王璐怡 攝

不過,這1分鐘順利背後也有曲折。

盡管北大、清華、人大等高校相繼釋出消息,持續進一步推進校園有序開放,更大限度滿足社會人員入校需求,但進校仍需預約。

1月2日9時半,當記者打開“參觀清華”小程式,讓人意料之外的是頁面顯示1月6日、7日兩天都“已約滿”。

根據清華釋出的消息,元旦假期開始,學校進一步擴大校園開放規模,将節假日、周末社會公衆校園參觀可預約數量增至每天1.2萬人以上,比之前增加約50%。好在,清華明确每天早8時會開放新的預約。第二天,記者準點進入,果然成功搶到新的預約名額。

此後,記者又連日關注“參觀清華”,發現每天會放出可預約名額總量超800個。需要提醒的是,有參觀計劃的人員預約仍需盡早,基本一個小時名額就會搶完,行情十分緊俏。

來自遼甯的胡女士和兒子,是當天同記者一批進校的遊客之一,參觀名額也是“定鬧鐘搶的”。4年級的兒子放寒假了,母子倆來北京旅遊,來前就商定第一站到清華大學。為此,胡女士很早就關注清華大學的開放政策,也做了不少功課,提前一周就開始預約。

潮聲丨官宣“開園”後,進校門更容易了嗎?記者走訪清華複旦等一探究竟

胡女士和兒子一早就預約進入清華大學。潮新聞記者 王璐怡攝

為何這麼拼一定要來清華?“帶他來(清華)看看,也給他心裡種下一顆‘種子’。”胡女士的回答,幾乎代表了記者采訪時所有家長的心聲。

清華大學是中國頂尖學府之一。對中國大多家長來說,子女成為其中一員,是期待也是願望。走在校園内,記者不時會遇到家庭團,他們在清華學堂等景點合影留念,對未來滿是憧憬。進入頂尖學府學習誠然不易,但在家長們看來,如果能讓孩子更近距離、沉浸式感受校園氛圍,提前種下“種子”,也許就有了進入這裡學習的更多可能。

提前預約進校、智能門禁是疫情後校方嚴肅校園出入的常用管理模式,如今,轉換一種使用角度,又成為高校開放管理的有效工具。

記者在走訪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理工大學、中央民族大學、同濟大學等高校時,進校就感覺頗為“絲滑”。它免去了入校人員線上線下的預約審批手續,隻需在門禁處刷身份證,便可進入。

複旦大學邯鄲校區各大門口,都擺放着《關于進一步調整進校管理措施的通知》和《校外人員登記進校操作流程》兩塊展闆。根據流程内容,記者關注該校資訊辦公衆号後,填寫個人資訊送出,随後跳出的申請碼就是進校憑證。

“數字化”有時也會變得“人文化”。幾乎是與記者前後腳,六位互相攙扶的老人進入了校園。考慮到他們對電子裝置操作的不熟悉,執勤安保人員讓他們在紙質入校申請單上填寫相關資訊後便放了行。

潮聲丨官宣“開園”後,進校門更容易了嗎?記者走訪清華複旦等一探究竟

六名老人從上海各地趕來進複旦大學參觀,在校内合影。潮新聞記者 徐添城 攝

“我們六個是國小同學,大家現在都70多歲了。”76歲的黃長康指了指其中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說,“她年輕的時候沒能如願考上複旦,一直對這裡很向往。這兩年身體不太好,是以我們幾個同學一商量,從上海各地坐着一個小時的地鐵聚集過來,陪她看看複旦,了卻一樁心願。”

每個高校背後或許都有一個人的夢想,高校的開放,讓這些情感得以有了安放的歸宿。

開放價值具體而微

“限量版”也滿心歡喜

在走訪中,記者也發現,一些高校開放條件實際也可能成為人們被“拒之門外”的隐形原因。

比如,提前預約名額也就意味着開放是“限量”的。北京大學參觀預約的火爆程度就超乎預料。因為始終搶不到預約名額,沒有“入場券”,記者也就失去了一探北大的機會。

時間拉回1月2日8時14分,小長假後上班第一天,記者打開“參觀北大”申請預約,自動跳出的“參觀須知”第一條注明“可提前7日網上預約,新的預約名額每日8時開放”,但随後跳轉的預約頁面卻顯示,1月6日、7日上、下午都“已約滿”。

潮聲丨官宣“開園”後,進校門更容易了嗎?記者走訪清華複旦等一探究竟

1月2日8時14分,小長假後上班第一天,記者打開“參觀北大”申請預約,預約頁面顯示,1月6日、7日上、下午都“已約滿”。

第二天記者提前守在手機旁,又喊上朋友幫忙,架勢堪比搶熱門演唱會門票。結果到8時,仍是“已約滿”。不甘心于此,聽說有可能半夜開放預約,記者甚至在0時蹲守,但整整連續4天,始終沒有搶到預約名額。

是小程式問題?還是預約名額太少?記者帶着疑問緻電咨詢北大保衛部值班室。對此,從業人員表示小程式不是由保衛部開發,會把問題向上回報,“我們也沒法試,不然搶了(遊客)名額”。

至于預約名額具體數量,他沒有直接回答,隻說是由學校多個部門綜合考量确定。記者對北大開放問題向北大黨委宣傳部發去采訪函,截至發稿時,對方沒有直接回應采訪,而是通過郵件表示“北大釋出”微信賬号釋出了相關内容并提供了連結。記者打開連結後也沒有發現有關預約名額總數内容。

開放時間的規定也在無形中給與了拒絕的可能。記者到位于北京海澱區的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科技大學時,門衛從業人員就表示,工作日不開放,周末可直接刷身份證進校參觀。

也有高校仍未進一步開放。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新東門,記者試着在準入閘機前刷身份證入場,但未能獲準進入。“學校不直接對外開放。”安保人員看到表示,目前校外人員進校需要校内師生申請,走報批流程通過後方可進入。

不過,即便是“限量版開放”,人們也滿心歡喜。

對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阿拉伯語專業學生小白來說,高校的開放回歸常态,最直覺的就是能更友善地享受到更多高校優秀的學術資源。

1月4日晚,古典學好者小白在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參加了一場由海南大學人文學院社科中心教授程志敏,帶來的古典學講座。程志敏深入淺出,又不時融入當下流行梗的講述,讓非相關類專業的學生也聽得津津有味。

潮聲丨官宣“開園”後,進校門更容易了嗎?記者走訪清華複旦等一探究竟

海南大學人文學院社科中心教授程志敏在中國人民大學開展主題講座。潮新聞記者 王璐怡攝

今年元旦開始,中國人大開通了社會人員線上自行登記入校系統“人大通”,有進校需求人員可提前自行預約登記。“上學期我到人大旁聽,每次都是找朋友幫忙登記。”小白說,接下來遇到名師課程,聽課就更友善了。在“人大通”中,記者還發現了“活動報名”,該闆塊預告了學校近期将舉行的公開學術活動,有興趣的可一鍵報名申請,準許後無需再額外預約進校。

高校開放,不僅讓教育資源流動了起來,讓越來越多市民從中獲益或許也是大衆如此關切的原因。

夜間開放的浙大,如今已成為市民散步、鍛煉的好去處。記者到訪的夜晚,紫金港操場側邊開放兩三個小門,所有人可自由出入。現場,不少市民在夜跑鍛煉。距離操場不遠處的籃球場、排球場、網球場,根據入場處告示,校外人士需付費使用。收費原則為白天每人10元,晚上每人20元,直接掃碼支付進場。多位市民表示,盡管需要收費,但能接受,畢竟比起市場價,已很具成本效益。

同濟大學博物館,近期正有非遺研培成果展、師生書法展等若幹展覽展出。“校外的人員也可以進去看。”博物館門口的安保人員引導記者來到一台簽到機前,上有兩個刷卡口,一處為學生證刷卡處、一處為身份證刷卡處。外來人員僅需刷身份證、并完成人臉識别即可進場觀展。

館内有一本留言本,多是校外人士的留言:“我會努力考上這裡”“同濟博物館藏品讓祖國的文化得以展現”……大學開放具體而微的價值,或許從這些留言中也能感受。

逐漸回歸常态

熊丙奇:開放也需問“社會準備好了沒”

高校校園究竟是否應該開放?

官方已經“下場”作答。日前,教育部官網在《關于政協第十四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第04329号(教育事業類428号)提案答複的函》中明确表示,大學校園更好向社會公衆開放具有積極意義,有利于大學更好融入社會、服務社會。

那高校開放的話題為何還總能引起争論?

“坦白說,開放确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我們的學習生活。”在采訪中,有清華大學學生告訴記者,此前有節假日就因校園遊客增多,出現了自行車被無故借用盜用、車籃被丢垃圾,教學樓喧嘩影響自習等現象。“我們以前自行車從來不鎖,那次事件後,大部分同學都買了車鎖。”該學生說。

潮聲丨官宣“開園”後,進校門更容易了嗎?記者走訪清華複旦等一探究竟

如今,清華大學校園内不少自行車都已用上了車鎖。潮新聞記者 王璐怡攝

與此相對,高校限額開放,尤其是清華、北大開放預約的參觀票時常“秒光”,甚至出現“黃牛”兜售現象,也引來大衆的不滿。在社交平台,有網友在2023年7月發帖指出,連續3天搶清華北大,卻怎麼也搶不上,“想進去參觀一下真難,找黃牛居然還200一張!”該條内容下,還有網友留言“我找那個黃牛550一張,簡直了”。盡管清華、北大等高校都向公衆強調參觀不收取任何費用,但限量開放下,“黃牛”現象仍屢禁不絕。

此次走訪,記者連續幾天沒預約上北大,在社交平台向成功預約者留言詢問訣竅時,有“黃牛”就主動找上門。

潮聲丨官宣“開園”後,進校門更容易了嗎?記者走訪清華複旦等一探究竟

“目前的社會争議,實際是校園開放度以及校園對外開放過程中相關管理程式設定是否合理的問題。”在浙江工商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史春玉看來,社會争議背後是開放現狀與社會公衆期待存在着差距。

因疫情特殊原因,實施封閉管理的高校要向社會重新打開大門,似乎還帶了些小心翼翼,但等待許久的人們已迫不及待想要回到疫情前的自由出入。

“大學校園毫無質疑需要對外開放。”史春玉指出,但需要考慮有限的空間和資源範圍内的人流量承載能力,并且強調,大學校園的首要功能是為教學與科研提供一個專屬空間,“和無條件開放的商場以及旅遊景點的功能還是有本質差別的。是以,也應該祛除過度浪漫主義的期待。”她建議,可以組織一個公共讨論平台,讓高校管理者、高校師生、學生家長和社會公衆都參與其中,理性讨論,充分尊重各方的顧慮和期待,通過讨論厘清校園開放過程中的底層問題,商讨出能夠滿足各方需求的共識性方案,在保證高校校園正常教學、生活秩序的同時,實作高校校園資源社會共享效益的最大化。

如何實作有序開放,也考驗着一個高校的管理智慧。

“大陸不同大學向社會開放後面臨的壓力是不一樣的。”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大學怎麼開放,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能向所有大學提出一刀切的開放要求。“如清華、北大,由于受學生、家長追捧,如果不設限制地向社會開放,必定遊客如織。有的大學本來校舍資源就特别緊張,又地處鬧市區,向社會開放的話,也會讓學校本來的場館資源捉襟見肘。而有的地處郊區的高校,就是完全向社會開放,到校的校外人員也不多。”他解釋。

在實際走訪中,記者也發現,不同高校參觀“需求度”有明顯不同。比如北京大學,即便沒有預約上,抱着在校門口“來拍個照也好”心态的遊客每天也絡繹不絕;而有的高校,幾乎較少看見遊客身影,即便有遊客進校,影響也不大。

潮聲丨官宣“開園”後,進校門更容易了嗎?記者走訪清華複旦等一探究竟

在北大門口排隊合影的人。潮新聞記者 王璐怡攝

“大陸社會輿論在讨論大學開放話題時,經常拿歐美國家大學沒有圍牆、沒有校門為例。其實,國外大學的開放也是因校而異的。”熊丙奇說,很多歐美國家大學雖然沒有校門,和社群融合在一起,參觀者不需要預約,就可進入校園,但卻不能自由進入圖書館、教學樓、實驗室等樓宇場所,“因為設有門禁系統,校外人員要進入需要預約、獲得邀請。這就做到開放校園與維護教育教學秩序的平衡。”

熊丙奇還表示,在高校開放過程中,還有一個關鍵問題是“我們要問社會準備好了沒有?”他進一步解釋,比如校園開放後,如果出現有關安全問題,社會輿論是否能夠正确、寬容對待?也正是以,像北大、清華等高校,要達到網友所期待的不用預約、甚至不用帶身份證直接進學校,“可能還需要很長的路來走”,他說。

不過,一個好消息是,高校正應對社會需求積極行動起來。

面對即将而來的寒假研學熱潮,北大、清華等高校盤活校園資源,目标将寒假研學遊從“遊覽”向“育人”轉化,北大計劃延長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生物标本館等各大博物館免費開放時間,清華也在寒假安排了校園流動講解員,努力打造“文化之旅”。

高校回歸開放常态,我們拭目以待。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