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潮声丨中越边境行:人口22万,年出入境555万,这个小城为什么火?

作者:潮新闻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张苗 潘璐 谢颖 文 朱海伟 摄

编者按:一个月前,中越双方宣布携手构建具有战略意义的中越命运共同体。在考察广西壮族自治区时,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广西,要积极服务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

这些年里,越来越多浙江人在广西工作生活,将生意从浙江做到广西再做到东盟,积极主动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新年伊始,记者奔赴中越边境,从那里的一条铁路、一个口岸、一座瀑布开启寻访,从一个个改变生活的故事里,寻找中越、浙桂之间的密切关联。

你也许没有注意到去年底的一条新闻:12月27日,广西防城港至东兴铁路(以下简称“防东铁路”)正式开通运营,防城港至东兴的最快铁路旅行时间从60分钟缩短至20分钟。

东兴是广西的“西南门户”,与越南芒街市仅有一河之隔,是通达中国与越南唯一海陆相连的口岸城市。

潮声丨中越边境行:人口22万,年出入境555万,这个小城为什么火?

东兴市高铁站 戴聪 摄

别看它只有21.8万人口,去年全年,东兴口岸出入境人数达554.9万余人次,排名全国沿边口岸第一位。

是的,刚刚接入全国铁路网的东兴市,是全国出入境最频繁的地方,这座小城有怎样的魔力?高铁将为它带来什么?我们在东兴坐山拥海吹风,探寻背后的秘密。

小城大商机

东兴市高铁站的布置很有特色,在卫生间门口的标识,分别用壮族头巾与京族尖顶的葵帽区分男女。

潮声丨中越边境行:人口22万,年出入境555万,这个小城为什么火?

高铁站的卫生间

高铁站内空间宽敞,站外就是公交站点。现在从东兴市出发、抵达的高铁班次虽然不算多,公交公司也特地在站门口安排了接送车辆,方便乘客接驳。

34岁的温岭人杨安定在高铁站口接上了我,“我请你吃一碗‘至尊海霸王’海鲜粉吧。”杨安定对公司门口的小店很推崇,“店面看上去不太好,但粉的味道真的很棒。”

这位曾在越南河内读大学的年轻浙商在东兴已逾10年,他早已熟悉了这里的气候和饮食,他开设了东兴市最大的红木贸易公司、加工厂,和东兴的朋友搓着广西规则的麻将。

越南、缅甸、泰国、柬埔寨等东盟国家是红木原木原产地,它们在越南粗加工后,沿着铁路、公路被送往东兴市,在这里进行精细加工、组装成红木家具。基于旅游城市的旺盛人气,杨安定拥有了来自全国的客源。

33元一碗的海鲜粉份量很足,新鲜的虾、扇贝、墨鱼在碗面铺得满满当当,杨安定熟练地舀了一勺辣椒,撒上一小把香菜,“你先尝一口汤,特别鲜。”

除了还没学会当地方言,杨安定已经是一位地地道道的东兴人了,他的父母也住在东兴,经常往返越南与中国,做纺织生意;表弟和弟媳做越南商品的经销与运输生意;两个孩子则在东兴当地的学校读书。

“别看东兴不大,之前没有通高铁,出入境人次已经是沿边同类口岸全国第一了,现在通了高铁,出入境人次会更多。”杨安定的信心很足,更多的客流,意味着更多的生意机会。

“除了跨境旅游的游客,防东铁路的开通,最大受益者是中越两国间的商人,从国内中南西南地区的城市到越南做生意,朝发昔至成为一种常态,城市间交通成本进一步降低,有利于贸易往来。”广西社会科学院信息中心副主任、研究馆员谢柱军说。

潮声丨中越边境行:人口22万,年出入境555万,这个小城为什么火?

东兴市街头

看好这座边境城市发展的,不止中国商人,每天早上,数千名背着大包小包的“跨国上班族”从越南芒街市集中入境,浩浩荡荡的队伍成为东兴口岸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从越南到中国“跨国上班”的人们,有的是咖啡馆店员,有的是导游,还有的在东兴做小商品贸易。

27岁的越南姑娘武氏清心就是其中的一员,她骑着心爱的小摩托,在15分钟的车程后便到了口岸。

“这条路我走了10年,以前我是打工的店员,每天匆匆忙忙赶来,怕来晚了老板生气,现在我自己是老板,想什么时候来就什么时候来。”武氏清心说的很有底气,不过自从去年4月自己盘下了口岸边的万众国际批发市场的两个店面后,武氏清心没有一天让客人在店门口等待。

她家店铺招牌很醒目,左右两边写着“越南妹店”,正前方的大招牌正是她的名字——清心越南特产批发。店里卖的是越南特产,有咖啡、水果干、红茶、佛灵油等。

武氏清心的生意很好,这与她的高颜值、微笑脸,以及带着一点点口音的普通话不无关系,游客们一边用购物捧她的场,一边教她把生意经开在网上,武氏清心在抖音、小红书开设账号,最远把越南特产卖到了东三省。

“有空的时候我也想去中国其他地方逛逛,上海、万里长城,还有什么?我又忘了,好多好多地方的。”武氏清心用她招牌式的微笑说道。

潮声丨中越边境行:人口22万,年出入境555万,这个小城为什么火?

武氏清心与她的店铺

在东兴,杨安定、武氏清心们的事业,与边境贸易的发展紧密相连。东兴市外贸出口货物主要有电子产品、机械产品、鞋材等,进口货物主要有棉纱、鲜活水产品、水果等。去年1—11月,东兴市外贸进出口总额为239.02亿元,同比增长136.8%。其中,出口额为27.08亿元,同比增长66.7%;进口额为211.93亿元,同比增长150.2%。数字的增长,是两国经贸交流合作不断深化与拓展的映射。

东兴有球星

商贸的交流,通过商户与客户间不同的装束、口音能看得出来,而两国的紧密往来,更体现在这座小城街头随处可见的球场上。

“这里的足球氛围也很棒,如果你早来一个星期,还能在现场看到跨境足球超级联赛的比赛。”杨安定说。

这并不是国家队层面的比赛,也不是职业俱乐部间的较量,而是中越两国的业余选手们以球会友。

潮声丨中越边境行:人口22万,年出入境555万,这个小城为什么火?

跨境足球超级联赛比赛现场 谢芳 摄

在仅有21.8万人的东兴市,光是政府免费向市民开放的专业足球场就有三座,另有十余座业余俱乐部的球场,赞助人是当地热爱足球的商人,球员则由中越两国的边民组成。

29岁的越南小伙子武孟强,就是在这两年里被多家业余俱乐部争相引援的球星。

“我从来没见过哪个球员的左右脚技术这么均衡。”今年50岁的杜龙说。在工作日,杜龙是穿着西装打着领带的房产中介,下班之后,他是穿着运动装脚穿运动鞋的东兴全华俱乐部的主教练与球探。

武孟强的主业是越南芒街市贸易公司的职员,月薪是人民币3000多元。他的副业,则是当地全华足球俱乐部的当家球星。武孟强的加盟,源于全华球队负责人对他家的无私帮助。

武孟强的母亲是与武氏清心类似的边民商贩,每天,她带着货物从越南进入中国口岸,在东兴市街边贩卖,可因为总也没法占据人流量最大的摊位,生意一直不好。东兴全华俱乐部的赞助人知道后,帮武孟强的母亲解决了摊位问题,也认识了武孟强。

武孟强曾参加过越南国家队的试训,虽然不是职业选手,但准国脚的水平在业余比赛中自然砍瓜切菜。

武孟强身高1米7,和梅西一样,踢着左边前卫的位置,和C罗刚出道时一样。杜龙为球队设计的阵型是4231,武孟强是撕破对方防线的尖刀。

球队的战术归纳起来,就是稳住防线,把球传给“阿强”。

在比赛中,当武孟强冲得太靠前,球队阵型有些脱节时,杜龙在场边会高喊“阿强”,并做着两手下摆的动作,提醒武孟强的跑位要往回收。

武孟强还为球队带来了自己同在芒街市贸易公司上班的弟弟武文勇,他踢后卫位置,曾入选越南U19,同样是一位准国字号球员。

潮声丨中越边境行:人口22万,年出入境555万,这个小城为什么火?

武孟强(前右2)、武文勇(后右4)与队友合照

这支由汉族、壮族、京族、越南人组成的球队,在东兴地区的比赛中连续拿下8个联赛、杯赛冠军。

“现在我的微信总会收到广西别的业余俱乐部教练的好友请求。”杜龙说,防东铁路的开通,给他带来了被挖角的烦恼,“他们都想请阿强、阿勇加入队伍打比赛,我总说他们是边民,入境中国当天就得返回,这些教练说,高铁都开通了,打了比赛就回去来得及。”

球迷们看到的是球场中的激烈对抗,在球场之外,两国间的合作交流更紧密。就拿刚刚结束的东兴国际跨境足球超级联赛来说,比赛受到了越南广宁电视台、广西电视台新闻频道等国内外媒体的关注,各媒体平台和社交平台累计流量超过300万。

在比赛进行的一个月时间里,跨超联赛成为东兴全市人民的欢乐节日,“看跨超,追球星”成了风尚。而在数万现场观赛的观众身后,是“足球赛事+口岸经济+旅游+传统文化+全民健身”的身影,跨境国际超级联赛展现了体育与商业、文化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的可能性。

特殊的纽带

足球是一条维系两国普通人的纽带,在东兴,还有一条沿着历史脉络从国外延伸至国内各地的纽带——侨批。

侨批,是指海外华侨通过海内外民间机构汇寄至国内,连带家书或简单附言的汇款和领取包裹的凭证,是一种信、汇合一的特殊邮传载体。

“尺素渡海,纸短情长。”这是过去一百多年间,海外游子寄给亲人的特殊书信。

位于东兴口岸边上一栋颇具南洋建筑风格的老房子,就是东兴侨批馆,广西防城港东兴侨批汇路文化研究协会会长林惠江介绍,这栋建筑曾是抗战时期海外华侨与国内亲属传递书信、寄托亲情的“秘密通道”之一,见证了“东兴汇路”硝烟岁月。

潮声丨中越边境行:人口22万,年出入境555万,这个小城为什么火?

东兴侨批馆

1941年12月,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香港及东南亚一带相继沦陷,连接海外华人华侨和国内侨眷的侨批业陷于停顿。海外华人华侨赡家救国心切,为打通侨批新汇路,当时的侨批业者冒着生命危险在1942年春开辟了“东兴汇路”,为华侨和侨眷之间搭起一条重要的“生命线”,同时大量支援抗战的物资等也经此输送国内,“这也包括了当时温州华侨寄回的侨批。”林惠江说。

2013年6月,侨批档案以其“真实性、唯一性、不可替代性、罕见性和完整性”,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 全程3000多公里、连接东南亚各国及中国多地的东兴汇路,是侨批档案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展馆内,一张张黄底黑字的侨批约一个成人手掌大小,上面有红色邮戳,用黑色毛笔写着寄信人、地址、姓名、汇款币种和数额等内容。细细一数,馆内竟藏有100多件侨批。

潮声丨中越边境行:人口22万,年出入境555万,这个小城为什么火?

侨批

林惠江指着展馆中的其中一张侨批说,抗日战争期间,有一个叫龚滚的人从加拿大捐资10块伸大洋(当时印度尼西亚的货币名称)。

这张侨批是怎么来的?“纯属偶然。”2017年,叶惠江在泰国走访时,偶然发现了一张收据,“仔细一看,是抗战时期的捐款专款存单。”这是当时海外华侨华人通过东兴汇路为中国抗日战争捐款捐物的一个例证。叶惠江没有多犹豫,便花了大价钱从泰国华侨手中换回了这张侨批。

捐款的龚滚是谁?林惠江一头扎进了故纸堆,终于找到了他是旅居加拿大的柳城籍华侨,而这次捐款的背景也逐渐清晰,当时为保障中国战略物资运输,中美两国在中国西南共同开辟了空中通道,飞虎队驻扎在柳州机场,龚滚听闻柳州急需飞机、汽车、汽油等重要物资,便捐资救国。

飞虎队的故事,浙江人耳熟能详,特别是在1944年9月16日这一天,飞虎队的一架战斗机迫降金华浦江,当地军民有勇有谋,营救了美国飞行员查普曼,这成为历史上著名的中国版“拯救大兵瑞恩”事件。

“当时的侨批从全球汇聚到东兴,再由东兴输送到全国,现在东兴也开通了高铁,人员、物资往来的便利程度和当时相比变化天翻地覆。”叶惠江很感慨,“我想坐着高铁,从东兴到汕头、到梅州、到温州这些侨乡去,用火车重走东兴汇路‘路线图’。”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