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潮聲丨中越邊境行:人口22萬,年出入境555萬,這個小城為什麼火?

作者:潮新聞

潮新聞用戶端 記者 張苗 潘璐 謝穎 文 朱海偉 攝

編者按:一個月前,中越雙方宣布攜手建構具有戰略意義的中越命運共同體。在考察廣西壯族自治區時,習近平總書記勉勵廣西,要積極服務建設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

這些年裡,越來越多浙江人在廣西工作生活,将生意從浙江做到廣西再做到東盟,積極主動融入共建“一帶一路”。新年伊始,記者奔赴中越邊境,從那裡的一條鐵路、一個口岸、一座瀑布開啟尋訪,從一個個改變生活的故事裡,尋找中越、浙桂之間的密切關聯。

你也許沒有注意到去年底的一條新聞:12月27日,廣西防城港至東興鐵路(以下簡稱“防東鐵路”)正式開通營運,防城港至東興的最快鐵路旅行時間從60分鐘縮短至20分鐘。

東興是廣西的“西南門戶”,與越南芒街市僅有一河之隔,是通達中國與越南唯一海陸相連的口岸城市。

潮聲丨中越邊境行:人口22萬,年出入境555萬,這個小城為什麼火?

東興市高鐵站 戴聰 攝

别看它隻有21.8萬人口,去年全年,東興口岸出入境人數達554.9萬餘人次,排名全國沿邊口岸第一位。

是的,剛剛接入全國鐵路網的東興市,是全國出入境最頻繁的地方,這座小城有怎樣的魔力?高鐵将為它帶來什麼?我們在東興坐山擁海吹風,探尋背後的秘密。

小城大商機

東興市高鐵站的布置很有特色,在衛生間門口的辨別,分别用壯族頭巾與京族尖頂的葵帽區分男女。

潮聲丨中越邊境行:人口22萬,年出入境555萬,這個小城為什麼火?

高鐵站的衛生間

高鐵站内空間寬敞,站外就是公交站點。現在從東興市出發、抵達的高鐵班次雖然不算多,公交公司也特地在站門口安排了接送車輛,友善乘客接駁。

34歲的溫嶺人楊安定在高鐵站口接上了我,“我請你吃一碗‘至尊海霸王’海鮮粉吧。”楊安定對公司門口的小店很推崇,“店面看上去不太好,但粉的味道真的很棒。”

這位曾在越南河内讀大學的年輕浙商在東興已逾10年,他早已熟悉了這裡的氣候和飲食,他開設了東興市最大的紅木貿易公司、加工廠,和東興的朋友搓着廣西規則的麻将。

越南、緬甸、泰國、高棉等東盟國家是紅木原木原産地,它們在越南粗加工後,沿着鐵路、公路被送往東興市,在這裡進行精細加工、組裝成紅木家具。基于旅遊城市的旺盛人氣,楊安定擁有了來自全國的客源。

33元一碗的海鮮粉份量很足,新鮮的蝦、扇貝、墨魚在碗面鋪得滿滿當當,楊安定熟練地舀了一勺辣椒,撒上一小把香菜,“你先嘗一口湯,特别鮮。”

除了還沒學會當地方言,楊安定已經是一位地道地道的東興人了,他的父母也住在東興,經常往返越南與中國,做紡織生意;表弟和弟媳做越南商品的經銷與運輸生意;兩個孩子則在東興當地的學校讀書。

“别看東興不大,之前沒有通高鐵,出入境人次已經是沿邊同類口岸全國第一了,現在通了高鐵,出入境人次會更多。”楊安定的信心很足,更多的客流,意味着更多的生意機會。

“除了跨境旅遊的遊客,防東鐵路的開通,最大受益者是中越兩國間的商人,從國内中南西南地區的城市到越南做生意,朝發昔至成為一種常态,城市間交通成本進一步降低,有利于貿易往來。”廣西社會科學院資訊中心副主任、研究館員謝柱軍說。

潮聲丨中越邊境行:人口22萬,年出入境555萬,這個小城為什麼火?

東興市街頭

看好這座邊境城市發展的,不止中國商人,每天早上,數千名背着大包小包的“跨國上班族”從越南芒街市集中入境,浩浩蕩蕩的隊伍成為東興口岸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從越南到中國“跨國上班”的人們,有的是咖啡館店員,有的是導遊,還有的在東興做小商品貿易。

27歲的越南姑娘武氏清心就是其中的一員,她騎着心愛的小摩托,在15分鐘的車程後便到了口岸。

“這條路我走了10年,以前我是打工的店員,每天匆匆忙忙趕來,怕來晚了老闆生氣,現在我自己是老闆,想什麼時候來就什麼時候來。”武氏清心說的很有底氣,不過自從去年4月自己盤下了口岸邊的萬衆國際批發市場的兩個店面後,武氏清心沒有一天讓客人在店門口等待。

她家店鋪招牌很醒目,左右兩邊寫着“越南妹店”,正前方的大招牌正是她的名字——清心越南特産批發。店裡賣的是越南特産,有咖啡、水果幹、紅茶、佛靈油等。

武氏清心的生意很好,這與她的高顔值、微笑臉,以及帶着一點點口音的國語不無關系,遊客們一邊用購物捧她的場,一邊教她把生意經開在網上,武氏清心在抖音、小紅書開設賬号,最遠把越南特産賣到了東三省。

“有空的時候我也想去中國其他地方逛逛,上海、萬裡長城,還有什麼?我又忘了,好多好多地方的。”武氏清心用她招牌式的微笑說道。

潮聲丨中越邊境行:人口22萬,年出入境555萬,這個小城為什麼火?

武氏清心與她的店鋪

在東興,楊安定、武氏清心們的事業,與邊境貿易的發展緊密相連。東興市外貿出口貨物主要有電子産品、機械産品、鞋材等,進口貨物主要有棉紗、鮮活水産品、水果等。去年1—11月,東興市外貿進出口總額為239.02億元,同比增長136.8%。其中,出口額為27.08億元,同比增長66.7%;進口額為211.93億元,同比增長150.2%。數字的增長,是兩國經貿交流合作不斷深化與拓展的映射。

東興有球星

商貿的交流,通過商戶與客戶間不同的裝束、口音能看得出來,而兩國的緊密往來,更展現在這座小城街頭随處可見的球場上。

“這裡的足球氛圍也很棒,如果你早來一個星期,還能在現場看到跨境足球超級聯賽的比賽。”楊安定說。

這并不是國家隊層面的比賽,也不是職業俱樂部間的較量,而是中越兩國的業餘選手們以球會友。

潮聲丨中越邊境行:人口22萬,年出入境555萬,這個小城為什麼火?

跨境足球超級聯賽比賽現場 謝芳 攝

在僅有21.8萬人的東興市,光是政府免費向市民開放的專業足球場就有三座,另有十餘座業餘俱樂部的球場,贊助人是當地熱愛足球的商人,球員則由中越兩國的邊民組成。

29歲的越南小夥子武孟強,就是在這兩年裡被多家業餘俱樂部争相引援的球星。

“我從來沒見過哪個球員的左右腳技術這麼均衡。”今年50歲的杜龍說。在工作日,杜龍是穿着西裝打着領帶的房産中介,下班之後,他是穿着運動裝腳穿運動鞋的東興全華俱樂部的主教練與球探。

武孟強的主業是越南芒街市貿易公司的職員,月薪是人民币3000多元。他的副業,則是當地全華足球俱樂部的當家球星。武孟強的加盟,源于全華球隊負責人對他家的無私幫助。

武孟強的母親是與武氏清心類似的邊民商販,每天,她帶着貨物從越南進入中國口岸,在東興市街邊販賣,可因為總也沒法占據人流量最大的攤位,生意一直不好。東興全華俱樂部的贊助人知道後,幫武孟強的母親解決了攤位問題,也認識了武孟強。

武孟強曾參加過越南國家隊的試訓,雖然不是職業選手,但準國腳的水準在業餘比賽中自然砍瓜切菜。

武孟強身高1米7,和梅西一樣,踢着左邊前衛的位置,和C羅剛出道時一樣。杜龍為球隊設計的陣型是4231,武孟強是撕破對方防線的尖刀。

球隊的戰術歸納起來,就是穩住防線,把球傳給“阿強”。

在比賽中,當武孟強沖得太靠前,球隊陣型有些脫節時,杜龍在場邊會高喊“阿強”,并做着兩手下擺的動作,提醒武孟強的跑位要往回收。

武孟強還為球隊帶來了自己同在芒街市貿易公司上班的弟弟武文勇,他踢後衛位置,曾入選越南U19,同樣是一位準國字号球員。

潮聲丨中越邊境行:人口22萬,年出入境555萬,這個小城為什麼火?

武孟強(前右2)、武文勇(後右4)與隊友合照

這支由漢族、壯族、京族、越南人組成的球隊,在東興地區的比賽中連續拿下8個聯賽、杯賽冠軍。

“現在我的微信總會收到廣西别的業餘俱樂部教練的好友請求。”杜龍說,防東鐵路的開通,給他帶來了被挖角的煩惱,“他們都想請阿強、阿勇加入隊伍打比賽,我總說他們是邊民,入境中國當天就得傳回,這些教練說,高鐵都開通了,打了比賽就回去來得及。”

球迷們看到的是球場中的激烈對抗,在球場之外,兩國間的合作交流更緊密。就拿剛剛結束的東興國際跨境足球超級聯賽來說,比賽受到了越南廣甯電視台、廣西電視台新聞頻道等國内外媒體的關注,各媒體平台和社交平台累計流量超過300萬。

在比賽進行的一個月時間裡,跨超聯賽成為東興全市人民的歡樂節日,“看跨超,追球星”成了風尚。而在數萬現場觀賽的觀衆身後,是“足球賽事+口岸經濟+旅遊+傳統文化+全民健身”的身影,跨境國際超級聯賽展現了體育與商業、文化旅遊等産業深度融合的可能性。

特殊的紐帶

足球是一條維系兩國普通人的紐帶,在東興,還有一條沿着曆史脈絡從國外延伸至國内各地的紐帶——僑批。

僑批,是指海外華僑通過海内外民間機構彙寄至國内,連帶家書或簡單附言的彙款和領取包裹的憑證,是一種信、彙合一的特殊郵傳載體。

“尺素渡海,紙短情長。”這是過去一百多年間,海外遊子寄給親人的特殊書信。

位于東興口岸邊上一棟頗具南洋建築風格的老房子,就是東興僑批館,廣西防城港東興僑批彙路文化研究協會會長林惠江介紹,這棟建築曾是抗戰時期海外華僑與國内親屬傳遞書信、寄托親情的“秘密通道”之一,見證了“東興彙路”硝煙歲月。

潮聲丨中越邊境行:人口22萬,年出入境555萬,這個小城為什麼火?

東興僑批館

1941年12月,日本發動太平洋戰争,香港及東南亞一帶相繼淪陷,連接配接海外華人華僑和國内僑眷的僑批業陷于停頓。海外華人華僑贍家救國心切,為打通僑批新彙路,當時的僑批業者冒着生命危險在1942年春開辟了“東興彙路”,為華僑和僑眷之間搭起一條重要的“生命線”,同時大量支援抗戰的物資等也經此輸送國内,“這也包括了當時溫州華僑寄回的僑批。”林惠江說。

2013年6月,僑批檔案以其“真實性、唯一性、不可替代性、罕見性和完整性”,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名錄》。 全程3000多公裡、連接配接東南亞各國及中國多地的東興彙路,是僑批檔案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展館内,一張張黃底黑字的僑批約一個成人手掌大小,上面有紅色郵戳,用黑色毛筆寫着寄信人、位址、姓名、彙款币種和數額等内容。細細一數,館内竟藏有100多件僑批。

潮聲丨中越邊境行:人口22萬,年出入境555萬,這個小城為什麼火?

僑批

林惠江指着展館中的其中一張僑批說,抗日戰争期間,有一個叫龔滾的人從加拿大捐資10塊伸大洋(當時印度尼西亞的貨币名稱)。

這張僑批是怎麼來的?“純屬偶然。”2017年,葉惠江在泰國走訪時,偶然發現了一張收據,“仔細一看,是抗戰時期的捐款專款存單。”這是當時海外華僑華人通過東興彙路為中國抗日戰争捐款捐物的一個例證。葉惠江沒有多猶豫,便花了大價錢從泰國華僑手中換回了這張僑批。

捐款的龔滾是誰?林惠江一頭紮進了故紙堆,終于找到了他是旅居加拿大的柳城籍華僑,而這次捐款的背景也逐漸清晰,當時為保障中國戰略物資運輸,中美兩國在中國西南共同開辟了空中通道,飛虎隊駐紮在柳州機場,龔滾聽聞柳州急需飛機、汽車、汽油等重要物資,便捐資救國。

飛虎隊的故事,浙江人耳熟能詳,特别是在1944年9月16日這一天,飛虎隊的一架戰鬥機迫降金華浦江,當地軍民有勇有謀,營救了美國飛行員查普曼,這成為曆史上著名的中國版“拯救大兵瑞恩”事件。

“當時的僑批從全球彙聚到東興,再由東興輸送到全國,現在東興也開通了高鐵,人員、物資往來的便利程度和當時相比變化天翻地覆。”葉惠江很感慨,“我想坐着高鐵,從東興到汕頭、到梅州、到溫州這些僑鄉去,用火車重走東興彙路‘路線圖’。”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