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音乐大师的私生活 | 洛城机密

作者:南方周末
音乐大师的私生活 | 洛城机密

电影《音乐大师》(2023)剧照。资料图

假日期间,走在洛杉矶街头,随时可以看到公交车的外衣换成了布莱德利·库珀(Bradley Cooper)新片《音乐大师》(Maestro)的宣传海报,我的社交网站应用一打开也是这部电影的预告片。我确实很期待这部电影,但不是因为铺天盖地的宣传攻势。

去年此时,因为坐骨神经痛发作,我被迫长时间卧床休息。身体的疼痛叠加着通货膨胀时期对未来的焦虑不安,唯一能平复我心情的是伦纳德·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在1958年协同纽约爱乐乐团录制的电视节目“年轻人的音乐会”(Young People’s Concert)。不要误会,我不是古典音乐发烧友,我对它的兴趣完全在于借助音乐增进对诗歌的认识。然而,这十三堂大师课让我这个门外汉也听得津津有味,甚至给了我一个重要的人生启迪:倘若感到失落、沮丧和无助,最好的应对方法是寄身于“美”,没有什么伤口是“美”无法疗愈的。

期待越高,失望越大。我在传记电影《音乐大师》中没有看到大师,只看到大师伯恩斯坦的私生活。这是一个崇尚“身份标识”的时代,尤其在美国,你越能高调自信地说出你的非主流身份标签,你就显得越勇敢,越正义,越值得其他人的点赞和转发。因为伯恩斯坦的同性恋(或应说是双性恋)倾向很少为外人所知,所以为公众揭露这一隐私的库珀就显得特别有“深度”,他所导演和主演的伯恩斯坦也因此显得“复杂”(包括《纽约时报》在内的多家美国主流媒体如是说)。然而,我看到的却是一个多维度扁平化的伯恩斯坦,电影前半部分有这样一幕,婚后的他在公园里遇到昔日的男友,单簧管演奏家大卫·奥本海默(马特·波莫饰),后者和新婚妻子一起散步,手里怀抱着婴孩,伯恩斯坦轻飘飘地对婴孩说了一句:“我跟你的爸妈都睡过。”似乎是担心观众太愚蠢,不能看懂影片开始部分的暗示,所以导演必须清楚告知大师有着独特的性取向。

如此这般,电影把大师的花花情事浮光掠影地拼凑起来(英国《卫报》称其为“剪贴簿”),忽略了情感关系中更为纠葛的内里:在伯恩斯坦活跃的上世纪中叶的美国,同性恋仍被主流文化视为禁忌,大师越老,情感对象的类型越“专一”——全是古典乐团里年轻有才的“小鲜肉”。个中原因,大师本人生来就是不可救药的浪漫情种,还是他借着手头的权力胁迫对方投怀送抱,抑或这在纽约艺术圈内部根本就是默认的潮流,“保守”的人反遭艺术圈的鄙视?电影没有任何追寻,留下一个个没头没尾的针脚,结果当妻子费利西亚·蒙泰莱格雷(凯瑞·穆里根饰)终于忍受不住,和丈夫大吵,最严重的说辞是,“你(伯恩斯坦)根本不像你所说的爱人类,而是恰恰相反。”要知道,这句话原本的分量理应相当于电影《婚姻故事》(A Marriage Story)里夫妻相互人身攻击时丈夫最后对妻子说的那句“我希望你现在就出门被车撞死”,但因为伯恩斯坦的人格呈现非常有限,我不清楚他是不是爱人类,也不清楚“爱人类”究竟是什么意思,虽然穆里根演得很吃力,但我感到很迷茫,也觉得大师的妻子很不会吵架。

同样扁平的还有伯恩斯坦的“美国身份”。他是第一位成为国际级乐团指挥家的美国人,但电影里唯一提及这一身份的场景是他和师友吃饭时,后者相信他的犹太裔身份不会获得主流社会认可,还建议他把姓氏改成听起来更美国化的“伯恩斯”(Burns)。导演想突出的是少数族裔在美国所受到的歧视,却忽略了伯恩斯坦身上迥异于同时代欧洲指挥家的美国文化特征,电影中重现了伯恩斯坦作曲的芭蕾舞剧《花哨的自由》(Fancy Free),其灵感来自于美国画家保罗·卡德摩斯(Paul Cadmus)曾引起非议的同性恋色情插画;著名的音乐剧《西区故事》也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美国化改写(基于波多黎各裔移民和本土白人移民之间的矛盾)。更重要的是,伯恩斯坦眼中似乎并没有高雅艺术和通俗艺术之间的鸿沟,这也跟同时代的美国文化关系紧密:《兔八哥》《猫和老鼠》这些动画片刚问世的时候,兔八哥和汤姆猫都经常进行钢琴独奏表演,技艺精湛!《史努比》漫画里有音乐天才施洛德这一角色,他的偶像是贝多芬。今天回望伯恩斯坦的成就,人们会赞誉他向美国公众普及古典音乐,教育出一大批年轻的古典音乐爱好者。然而,听“年轻人的音乐会”时,我惊讶的是伯恩斯坦常常拿“超人”之类的美国流行文化人物来打比方,非常自然,或许在他以及同时代看着迪士尼动画以及《史努比》长大的年轻人看来,古典音乐本身就是很“酷”的事情。

某种程度上,你也可以说,倘若兔八哥和汤姆猫诞生在今天,大概都热衷谈论自己的身份标签了,因为后者才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酷”的事情(想一想2016年的迪士尼动画电影《疯狂动物城》)。我甚至能隐约想见库珀发现伯恩斯坦“八卦”时的兴奋:“太棒了,还没人拍过他的性取向,肯定能拿奖!”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滑稽,这些昔日的大师也不可能想到自己是因为非主流的性取向才得以“重新出土”。

这一切是否在暗示古典音乐在今天的美国不够“酷”了?我不知道,因为自从1972年斯坦利·库布里克执导的犯罪电影《发条橙》以来,变态杀人犯似乎都特别迷恋古典音乐,尤其钟爱贝多芬和巴赫,这一现象至今在大银幕上还不见休止。要是我是家长,我得考虑一下是否要让自己的小孩学钢琴。

钱佳楠

责编 邢人俨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