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5月的一个黄昏,金色夕阳映在奔腾的金沙江上,江面波光粼粼。
红军主力在此驻足,北望对岸遥远的山峦。
他们刚结束与敌人的数次激战。
虽然成功翻越金沙江,但队伍已是疲惫不堪。
这时,一名骑快马的战士飞驰而至,他脸上尘土未洗,手持一份密报。
红军司令迎上前,脸色凝重地浏览完内容后,沉声道:
“形势不妙,我们必须尽快渡河北上!”
原来,蒋介石早已派遣大批援军参与对红军的围剿。
红军战士们虽已疲惫,但为争取战机,仍然咬牙加快了步伐。
白天,他们顶着炽热阳光,浑身是汗;
入夜后,他们点起火把,在昏暗中摸索前行。
食物短缺,路途艰难,但是为了争取生机,他们必须孤注一掷!
大渡河边
一路拼命奔波,红军总算到达大渡河边。
初升的朝阳投下淡淡晕光,笼罩了金沙江南岸的大渡河岸边。
这里地势险要,两岸皆是云蒸霞蔚的高山大峡谷,中心一条湍急的大渡河正奔流不息,水声轰鸣,让人心生敬畏。
这并非一般的河流,而是岷江的一大支流,绵延1062公里。
大渡河水声如雷,传来阵阵咆哮。
仿佛一个巨兽,拦在他们和四川安全根据地之间。
他们刚刚摆脱金沙江南岸敌军的疯狂追击,虽然身上弹痕累累,但还是毅然决然面向下一个挑战。
作为先头部队的红1师红1团,在刚担任团长不久的杨得志带领下,立刻向川军驻扎的安顺渡口发起攻击。
“给我上!”
杨得志高举手枪,嘶声一喝,带头冲锋。
身后兄弟们,虽在连日残酷行军后已是疲惫不堪,仍然咬牙跟随,扑向山顶的炮火防线。
短短20多分钟,安顺渡口已经牢牢握在红1团手中。
杨得志抹了把汗,举目北望——大渡河对岸,仍是层层阻力。
主力部队,正急速赶来会合。
刘伯承在第一线亲自指挥渡河部署,而毛主席、周总理等也在岸边巡视,研究下一步行动。
我军此刻只有极少数量的小船可用。
若全力渡河,至少需一月时间,这与日益逼近的各路敌军严重脱节。
红军上下陷入焦灼之际。
5月26日黎明前的黑夜里,月色清辉。
英明的领袖们做出决定:
25小时,240余里
这个艰巨的任务,最终落在了红二师四团团长黄开湘和政委杨成武的肩上。
320里山路蜿蜒曲折,道路极为崎岖。
山岭连绵起伏,时不时还有进山的小路分叉。
四团官兵在其中跋涉前行,浑身上下都透风溽湿。
雨水混杂着汗水划过脸颊和手背,再融入泥泞。
光是行军,就令人精疲力尽。
可更令人可恨的是,小股敌兵还在道路两旁潜伏,时有骚扰。
四团部队不得不分散队形,一面警惕敌袭,一面顶着恶劣天气继续前行。
追兵步步逼近,必须在29日完成夺桥,否则敌我力量对比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5月28日晚上7点,四团战士已行进130里,本想稍作歇息。
谁知天公不作美,黑云压城而来,倏然瓢泼大雨席卷山野。
雨势猛烈,看不出停歇迹象。
面对余下百里路程,众人不敢怠慢,只得啃些干粮填填肚子,继续行军。
夜幕降临,山路更显泥泞。
四团却不敢打火把,只能在浓墨般的暗夜中摸黑前行,心惊肉跳。
队伍中的许多战士,都在连日奔波后已疲惫不堪,军装和被雨浸透,双腿如灌了铅一般沉重。
巴不得歇歇脚,可一旦有人落队,后果不堪设想。
敌军大军距离金沙江仅剩一线,速度直接关乎红军生死存亡。
于是,咬紧牙关,一步步踏过泥泞狂风中,奔波在浓墨般的夜色中。
5月29日拂晓,朦胧晨光中,四团残部终于抵达泸定桥桥头。
他们历尽艰险,仅用25小时便行军240余里。
此刻浑身泥泞,虚脱不堪,但所有人都激动得热泪盈眶——因为他们意识到,自己刚刚完成了一项惊天动地的壮举!
泸定桥
当四团战士们第一眼看到泸定桥的真面目时,所有人都被深深震慑住了。
锁链离河面高达30余米,河水奔腾,巨浪滔天。
士兵们仰头望那黑黢黢的铁链,又低头见汹涌波涛——要知道,随时可能从这种地方摔下去!
“这......这得多高啊!”
低语声此起彼伏,很多战士心中泛起难以名状的敬畏。
泸定桥横跨在湍急的大渡河上,全长103米,宽仅3米,由13根巨大铁链连接两岸崖壁。
这座桥历史悠久,于康熙四十四年动工,是连接四川盆地与高原的命脉,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
然而此刻,泸定桥木板基座已遭敌军拆毁。
只余晃悠的铁索被大浪拍打,冷冽河风呼啸而过。
站在桥头远眺,视野所及尽是山河风光,气势磅礴的场面不禁让人胆战心惊。
桥的东头高地,又驻扎着敌军精锐。
机枪手和炮兵都已就位,针孔大小的枪眼,正冷冷地对准桥面。
这无疑让夺桥任务雪上加霜。
红军必须孤注一掷,才有可能打开局面。
鉴于泸定桥敌军防守严密,红军决定组建突击队,对桥头发动闪电袭击。
如何挑选队员,成为当务之急。
在严格标准下,最终有22名官兵脱颖而出。其中以二连连长廖大珠担任突击队队长。
飞夺泸定桥
29日下午四点,红军军号声骤起,轰鸣炮火让山谷回荡。
猛烈炮火打响了夺桥战役序幕。
“为了革命胜利,冲啊!”
廖大珠高喊一声,身先士卒带头爬上铁链,后面22名英雄紧随其后。
子弹呼啸,桥上铁链生锈,冰凉刺骨。
红军战士双手紧紧抱住铁丝,脚步蹒跚,身后跟着的同志将木板铺在他们脚下,使这群英雄得以前行。
子弹擦身而过,桥下惊涛拍岸,生死间他们只咬紧牙根,一步一步向前夺取胜利。
夺桥成功后,红一、二、四军汇合,开始万里长征。
22位勇士
那参与夺桥的22位勇士。
他们都是谁?后来被授予什么军衔?
1935年,红军主力正在绵延万里的长征路上。物资匮乏,但决不能磨灭革命军人的斗志。
这年8月29日,是个特殊日子。
红军军委,追授飞夺泸定桥牺牲烈士光荣称号,遗属均获重奖。
其余生还英雄,也在简朴隆重的仪式上接受褒奖。
在那样贫苦卓绝的条件下,这些物资实属难得。
更宝贵的是背后代表的红色记忆——一次次生死攸关的试炼,一次次伴随牺牲的胜利。
飞夺泸定桥的22名英雄中,已有4位在桥上牺牲。
他们是魏小三、刘大贵、王洪山、李富仁。
后来又确认了八位:廖大珠、王海云、李友林、刘金山、刘梓华、赵长发、杨田铭、云贵川。
左一李友林
还有10位勇士姓名不详,他们成了真正的无名英雄。
突击队长廖大珠,指导员王海云,在1935年陕北的战斗中,壮烈牺牲。
副班长刘梓华,一生立功5次,9次负重伤。
1951年4月17日,在北京因病去世,年仅39岁。
党支部书记李友林与云贵川并肩厮杀,身先士卒,为夺桥胜利作出巨大贡献。
之后,李友林又参与了辽沈战役等众多重要会战。
20年后的1955年,中南海举行隆重授衔仪式。李友林由战场归来,军容整肃,终获上校军衔。
而云贵川,那位与突击队长廖大珠并肩冲锋的英雄,夺桥后继续长征,又在腊子口立功。
最终去向不明。
刘金山,当年红四团一营三连的党支部书记。
这位战斗英雄不仅参与了飞夺泸定桥,还继续随军北上,经历了强渡乌江等众多惊心动魄的战例。
20年后,1955年的授衔仪式上,刘金山站得笔直,脸上散发着风霜和荣光。
他终于在新中国这个广袤天地里,由大校军衔的加冕,接受党和人民的嘉奖。
赵长发,飞夺泸定桥时的特等机枪手。
据记载,他在长征后去向成谜,不知终老何方。
杨田铭,共产党员出身的红军战士。
1963年上海,这位老战士终于结束了生命的长征,壮烈地与世长辞。
饱经风雨,泸定铁索桥永矗
泸定桥不朽,他们的青春之火也永远熊熊燃烧。
他们用鲜血点燃了革命的火种,用生命铸就一段传奇。
在此,向22位飞夺泸定桥的英雄致最崇高的敬意!
或许,更应该将22位烈士的姓名,一一凿刻在泸定桥边,以纪念他们为夺取泸定桥做出的突出贡献。
让后人铭记,缅怀革命先烈的波澜壮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