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5月的一個黃昏,金色夕陽映在奔騰的金沙江上,江面波光粼粼。
紅軍主力在此駐足,北望對岸遙遠的山巒。
他們剛結束與敵人的數次激戰。
雖然成功翻越金沙江,但隊伍已是疲憊不堪。
這時,一名騎快馬的戰士飛馳而至,他臉上塵土未洗,手持一份密報。
紅軍司令迎上前,臉色凝重地浏覽完内容後,沉聲道:
“形勢不妙,我們必須盡快渡河北上!”
原來,蔣介石早已派遣大批援軍參與對紅軍的圍剿。
紅軍戰士們雖已疲憊,但為争取戰機,仍然咬牙加快了步伐。
白天,他們頂着熾熱陽光,渾身是汗;
入夜後,他們點起火把,在昏暗中摸索前行。
食物短缺,路途艱難,但是為了争取生機,他們必須孤注一擲!
大渡河邊
一路拼命奔波,紅軍總算到達大渡河邊。
初升的朝陽投下淡淡暈光,籠罩了金沙江南岸的大渡河岸邊。
這裡地勢險要,兩岸皆是雲蒸霞蔚的高山大峽谷,中心一條湍急的大渡河正奔流不息,水聲轟鳴,讓人心生敬畏。
這并非一般的河流,而是岷江的一大支流,綿延1062公裡。
大渡河水聲如雷,傳來陣陣咆哮。
仿佛一個巨獸,攔在他們和四川安全根據地之間。
他們剛剛擺脫金沙江南岸敵軍的瘋狂追擊,雖然身上彈痕累累,但還是毅然決然面向下一個挑戰。
作為先頭部隊的紅1師紅1團,在剛擔任團長不久的楊得志帶領下,立刻向川軍駐紮的安順渡口發起攻擊。
“給我上!”
楊得志高舉手槍,嘶聲一喝,帶頭沖鋒。
身後兄弟們,雖在連日殘酷行軍後已是疲憊不堪,仍然咬牙跟随,撲向山頂的炮火防線。
短短20多分鐘,安順渡口已經牢牢握在紅1團手中。
楊得志抹了把汗,舉目北望——大渡河對岸,仍是層層阻力。
主力部隊,正急速趕來會合。
劉伯承在第一線親自指揮渡河部署,而毛主席、周總理等也在岸邊巡視,研究下一步行動。
我軍此刻隻有極少數量的小船可用。
若全力渡河,至少需一月時間,這與日益逼近的各路敵軍嚴重脫節。
紅軍上下陷入焦灼之際。
5月26日黎明前的黑夜裡,月色清輝。
英明的領袖們做出決定:
25小時,240餘裡
這個艱巨的任務,最終落在了紅二師四團團長黃開湘和政委楊成武的肩上。
320裡山路蜿蜒曲折,道路極為崎岖。
山嶺連綿起伏,時不時還有進山的小路分叉。
四團官兵在其中跋涉前行,渾身上下都透風溽濕。
雨水混雜着汗水劃過臉頰和手背,再融入泥濘。
光是行軍,就令人精疲力盡。
可更令人可恨的是,小股敵兵還在道路兩旁潛伏,時有騷擾。
四團部隊不得不分散隊形,一面警惕敵襲,一面頂着惡劣天氣繼續前行。
追兵步步逼近,必須在29日完成奪橋,否則敵我力量對比将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5月28日晚上7點,四團戰士已行進130裡,本想稍作歇息。
誰知天公不作美,黑雲壓城而來,倏然瓢潑大雨席卷山野。
雨勢猛烈,看不出停歇迹象。
面對餘下百裡路程,衆人不敢怠慢,隻得啃些幹糧填填肚子,繼續行軍。
夜幕降臨,山路更顯泥濘。
四團卻不敢打火把,隻能在濃墨般的暗夜中摸黑前行,心驚肉跳。
隊伍中的許多戰士,都在連日奔波後已疲憊不堪,軍裝和被雨浸透,雙腿如灌了鉛一般沉重。
巴不得歇歇腳,可一旦有人落隊,後果不堪設想。
敵軍大軍距離金沙江僅剩一線,速度直接關乎紅軍生死存亡。
于是,咬緊牙關,一步步踏過泥濘狂風中,奔波在濃墨般的夜色中。
5月29日拂曉,朦胧晨光中,四團殘部終于抵達泸定橋橋頭。
他們曆盡艱險,僅用25小時便行軍240餘裡。
此刻渾身泥濘,虛脫不堪,但所有人都激動得熱淚盈眶——因為他們意識到,自己剛剛完成了一項驚天動地的壯舉!
泸定橋
當四團戰士們第一眼看到泸定橋的真面目時,所有人都被深深震懾住了。
鎖鍊離河面高達30餘米,河水奔騰,巨浪滔天。
士兵們仰頭望那黑黢黢的鐵鍊,又低頭見洶湧波濤——要知道,随時可能從這種地方摔下去!
“這......這得多高啊!”
低語聲此起彼伏,很多戰士心中泛起難以名狀的敬畏。
泸定橋橫跨在湍急的大渡河上,全長103米,寬僅3米,由13根巨大鐵鍊連接配接兩岸崖壁。
這座橋曆史悠久,于康熙四十四年動工,是連接配接四川盆地與高原的命脈,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
然而此刻,泸定橋木闆基座已遭敵軍拆毀。
隻餘晃悠的鐵索被大浪拍打,冷冽河風呼嘯而過。
站在橋頭遠眺,視野所及盡是山河風光,氣勢磅礴的場面不禁讓人膽戰心驚。
橋的東頭高地,又駐紮着敵軍精銳。
機槍手和炮兵都已就位,針孔大小的槍眼,正冷冷地對準橋面。
這無疑讓奪橋任務雪上加霜。
紅軍必須孤注一擲,才有可能打開局面。
鑒于泸定橋敵軍防守嚴密,紅軍決定組建突擊隊,對橋頭發動閃電襲擊。
如何挑選隊員,成為當務之急。
在嚴格标準下,最終有22名官兵脫穎而出。其中以二連連長廖大珠擔任突擊隊隊長。
飛奪泸定橋
29日下午四點,紅軍軍号聲驟起,轟鳴炮火讓山谷回蕩。
猛烈炮火打響了奪橋戰役序幕。
“為了革命勝利,沖啊!”
廖大珠高喊一聲,身先士卒帶頭爬上鐵鍊,後面22名英雄緊随其後。
子彈呼嘯,橋上鐵鍊生鏽,冰涼刺骨。
紅軍戰士雙手緊緊抱住鐵絲,腳步蹒跚,身後跟着的同志将木闆鋪在他們腳下,使這群英雄得以前行。
子彈擦身而過,橋下驚濤拍岸,生死間他們隻咬緊牙根,一步一步向前奪取勝利。
奪橋成功後,紅一、二、四軍彙合,開始萬裡長征。
22位勇士
那參與奪橋的22位勇士。
他們都是誰?後來被授予什麼軍銜?
1935年,紅軍主力正在綿延萬裡的長征路上。物資匮乏,但決不能磨滅革命軍人的鬥志。
這年8月29日,是個特殊日子。
紅軍軍委,追授飛奪泸定橋犧牲烈士光榮稱号,遺屬均獲重獎。
其餘生還英雄,也在簡樸隆重的儀式上接受褒獎。
在那樣貧苦卓絕的條件下,這些物資實屬難得。
更寶貴的是背後代表的紅色記憶——一次次生死攸關的試煉,一次次伴随犧牲的勝利。
飛奪泸定橋的22名英雄中,已有4位在橋上犧牲。
他們是魏小三、劉大貴、王洪山、李富仁。
後來又确認了八位:廖大珠、王海雲、李友林、劉金山、劉梓華、趙長發、楊田銘、雲貴川。
左一李友林
還有10位勇士姓名不詳,他們成了真正的無名英雄。
突擊隊長廖大珠,指導員王海雲,在1935年陝北的戰鬥中,壯烈犧牲。
副班長劉梓華,一生立功5次,9次負重傷。
1951年4月17日,在北京因病去世,年僅39歲。
黨支部書記李友林與雲貴川并肩厮殺,身先士卒,為奪橋勝利作出巨大貢獻。
之後,李友林又參與了遼沈戰役等衆多重要會戰。
20年後的1955年,中南海舉行隆重授銜儀式。李友林由戰場歸來,軍容整肅,終獲上校軍銜。
而雲貴川,那位與突擊隊長廖大珠并肩沖鋒的英雄,奪橋後繼續長征,又在臘子口立功。
最終去向不明。
劉金山,當年紅四團一營三連的黨支部書記。
這位戰鬥英雄不僅參與了飛奪泸定橋,還繼續随軍北上,經曆了強渡烏江等衆多驚心動魄的戰例。
20年後,1955年的授銜儀式上,劉金山站得筆直,臉上散發着風霜和榮光。
他終于在新中國這個廣袤天地裡,由大校軍銜的加冕,接受黨和人民的嘉獎。
趙長發,飛奪泸定橋時的特等機槍手。
據記載,他在長征後去向成謎,不知終老何方。
楊田銘,共産黨員出身的紅軍戰士。
1963年上海,這位老戰士終于結束了生命的長征,壯烈地與世長辭。
飽經風雨,泸定鐵索橋永矗
泸定橋不朽,他們的青春之火也永遠熊熊燃燒。
他們用鮮血點燃了革命的火種,用生命鑄就一段傳奇。
在此,向22位飛奪泸定橋的英雄緻最崇高的敬意!
或許,更應該将22位烈士的姓名,一一鑿刻在泸定橋邊,以紀念他們為奪取泸定橋做出的突出貢獻。
讓後人銘記,緬懷革命先烈的波瀾壯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