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苏轼:书法用墨颇为丰腴且具有张力,还批判过杜甫的书法。 苏轼的思想在其作品中最能体现,作为北宋书坛的领军人物。他曾在《与

作者:漫聊知识

苏轼:书法用墨颇为丰腴且具有张力,还批判过杜甫的书法。

苏轼的思想在其作品中最能体现,作为北宋书坛的领军人物。他曾在《与子由论书》中提及其艺术主张: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貌妍容有颦,璧美何妨椭?

他反对单一教条的审美理念,批判杜甫的书贵瘦硬,认为艺术的形态是多元的,短长肥瘠各有姿态。

从书法风格来看苏轼用墨丰腴,线条极具张力,依靠其深厚的学养和独特的审美意识,为书法赋予了尚意的文人气质,将自己的文学修养和人生阅历寄情于纸上,充满了书卷气而非俗气。

正如清代吴德旋的评价:东坡笔力雄放,逸气横霄,故肥而不俗。

苏轼的这种风格可以看出其受到颜真卿的影响,横轻竖重,中侧结合,点画刚劲,正如苏轼自己的评价如棉裹铁。

在苏轼作品中极少会看到枯笔,通常字字丰润,喜用浓墨软笔,书写速度较慢,赵孟頫的评价最为贴切:黑熊当道,森然可怖。可见其书法的气势。

苏轼书法的结字,与其侧握笔有很大关系,结体多呈偏平,圆厚偏方,犹如虎踞蛇盘。

苏轼写字,多为顺心而书,追求无意于佳而佳的书写状态。

支撑他书法实践的是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无法之法的随意而自然,文人士大夫的文人气、书卷气跃然纸上。

从书法作品中透露出他哲学理念,集儒、释、道三家之长融为一体,呈现出多种面貌,字形、结体和章法随心情变化,笔画舒展,字态略扁,横式向右上角微斜,纵势较密,字形偏扁平难怪被黄庭坚戏称似石压蛤蟆。

苏轼在章法上表现出深深的书卷气,与他深厚的文人修养有关,这也是他的观点之一。

章法上的不刻意安排,并不是不考虑章法,而是在深厚的文学功底上的一种自然表达。

苏轼以其深厚的文学修养,见识、眼界为操笔控手的硬件条件,诗不求工,字不求奇,顺心应手而为。

对于苏轼而言,书法只是表达内心的一种方式、途径。这是苏轼所倡导的文人思想的重要表现,诗、书、画,共同表达文人的情感思想,以书寄情。对后世的文人思想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黄庭坚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其书法最能与苏轼比肩,在他中年时期,以学习苏轼书法为主,并可以做到惟妙惟肖,苏轼曾提到:黄鲁直学吾书,辄以书名于时,好事者争以精纸妙墨求之。

从《致立之承奉足下帖》《致公蕴知县尺牍》《致云夫七弟尺牍》等作品中便可以看出来。

此外,黄庭坚还非常重视“师古”,黄庭坚在《钟离跋尾》谈到了自己的学书经历,说到他看钟离寿州小字《千字》,感觉上面的字迹不但精神,还有一点妩媚。

他认为学习书法既要师古,又要取之所长为我所用,强调师古是学习书法的必要前提,学习古人的理念、作品的法则和气韵,了解书家的品格与志向等。

书法风貌上,黄庭坚自从见到怀素《自叙帖》真迹之后,书风为之一变,个人风格加强,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韵味。

结字也从宽博而变得修长,点画变得更加肆意纵横,线条顺迎逆曲也逐渐成熟完善。黄庭坚在结字方面撇捺更为舒展,更为奔放。

黄庭坚在结字上更加注重字与字之间的关系,点画与点画之间的联系,在汲取前人养分的同时又能化古为我,体现自我的本真,是尚意观念的具体展现。

苏轼与黄庭坚的师徒友谊对于宋代人文阶层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苏轼有意识地提携与他思想契合的黄庭坚,其中体现出的群体意识最终形成了一种强大的文化共识群体,共同推进了一种新的文化风貌和审美模式,二人务相勉于道,不务相引于利的情操,成为文人群体行谊的楷模和典范。

二人在文化交流、思想沟通上,迸发出不拘常规的见解,成为宋代书风的典型代表,他们将书法艺术从教条中解放出来,开启了宋代尚意书风的先河。

这种新的标准符合文人的审美趣味,强调创作者的学养、个性、胸襟等主观的精神价值,不注重形式准则,把书法审美引导到作品内在,要求具有一定知识储备和修养的欣赏者才能理解,增加了书法精神的意蕴和内涵。

苏轼:书法用墨颇为丰腴且具有张力,还批判过杜甫的书法。 苏轼的思想在其作品中最能体现,作为北宋书坛的领军人物。他曾在《与
苏轼:书法用墨颇为丰腴且具有张力,还批判过杜甫的书法。 苏轼的思想在其作品中最能体现,作为北宋书坛的领军人物。他曾在《与
苏轼:书法用墨颇为丰腴且具有张力,还批判过杜甫的书法。 苏轼的思想在其作品中最能体现,作为北宋书坛的领军人物。他曾在《与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