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苏辙与张方平:这两人亦师亦友,他们的关系好到何种程度?

北宋崇宁二年,苏辙当上了太中大夫进入仕途。第二年正月,他就移居颍川,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禹州。

多年前,苏辙就在那里置了田产,建了房屋,退休后,他就准备在那里度过余生。

崇宁三年三月,正在新建的遗老斋里读书的苏辙,很偶然地抬头远看,居然见到侄子苏过,也就是苏轼的第三个儿子,背着一个大大的包向门口走来。

自从哥哥苏轼三年前去世后,他与这个十分喜爱的侄子也有很长时间没见面了。

他激动地把苏过请进屋内,上了茶,接着当然是一番聊天。

苏辙和苏过在聊天过程中自然就聊到了苏轼的遗物,遗物都被苏过完完整整带过来,正当他们分类整理时,突然一首字迹工整的诗歌出现在了苏辙面前。

苏辙与张方平:这两人亦师亦友,他们的关系好到何种程度?

张方平和苏辙

什么诗呢?就是当年乌台诗案后,苏辙离开京城时,张方平赠他的一首诗歌,因为与苏轼在一起,后来这首诗歌就由苏轼收藏了。

看着二十多年前张方平的手迹,想着张方平去世已经十三年,苏辙竟然一下子大放悲怀。过了很长时间,苏辙的情绪稍微缓和一点。

他一字一句写下了下面这首诗:少年便识成都尹,中岁仍为幕下宾。待我江西徐孺子,一生知己有斯人。

这首诗几乎回顾了一生与张方平的交往经历,从最后一句一生知己有斯人来看,苏辙对张方平怀着极其深厚的感情,把他看成是一生中最好的知己朋友。

苏辙与张方平:这两人亦师亦友,他们的关系好到何种程度?

第一句少年便识成都尹,是追忆第一次在成都拜会张方平的情况。

其实在这首诗歌前面的引言中,苏辙就说自己与父亲苏洵(1009—1066)、哥哥苏轼拜见当时在成都担任益州知州的张方平。

张方平其实只比苏洵大两岁,他字安道,晚年自号乐全居士。

他的祖籍应该是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后迁居到了扬州。

他历仕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三朝,在四十多年的官场生涯中,虽然也有起伏,但总体是受重用的,宋神宗初年更一度出任参知政事,后以太子少师致仕。在朝廷的声望是比较高的,号称名臣。

苏辙与张方平:这两人亦师亦友,他们的关系好到何种程度?

两人相遇相知

张方平是至和二年(1055)出任益州知州,驻地在成都。

苏洵当然知道两个儿子的才华已经具有相当的竞争力了,但他也深深地知道,再有才华的青年,如果长年待在眉山这样的小地方,只能结识川中的一些高人,那眼界就很有限了。

所以苏洵就带着苏轼、苏辙准备去京师,一路拜会各地的豪杰和高人。

而当时张方平已经是闻名遐迩的朝廷大臣了,正是他们要拜见的人。

张方平见到苏洵父子,也很高兴。

苏辙与张方平:这两人亦师亦友,他们的关系好到何种程度?

苏洵知道张方平名望大,识人也准,就把两个儿子的文章给张方平看,并向张方平请教。

过了好一会儿,张方平向苏洵说明了两人的真实水平,并建议他们眼光放长远点,还说两人的水平都是“国士”级别的。

所谓国士就是全国最优秀的人物。

这国士可是张方平当时的原话,苏辙不仅深受鼓舞,而且在几十年后都对这两个字记忆犹新。

他在这首诗歌的引言中说:一见以国士相许,自尔遂结忘年之契。

苏辙与张方平:这两人亦师亦友,他们的关系好到何种程度?

张方平更是私下直言不讳地对苏洵阐明:苏洵的儿子都很优秀,老大苏轼聪明洒脱,老二苏辙谨慎稳重,可能以后老二的成就还在老大之上。

可见张方平虽然对苏轼、苏辙兄弟都很欣赏,但对苏辙的欣赏要更多一点。

张方平不光是口头赞美,更是用行动开始推举苏辙、苏轼走向仕途。

他向当时权知贡举的欧阳修写了一封推荐信,而欧阳修对苏辙、苏轼也十分欣赏,结果大家当然也猜到了。

果然在嘉祐二年,苏辙顺利通过省试,欧阳修当了他的知举官。

苏辙与张方平:这两人亦师亦友,他们的关系好到何种程度?

这年三月,苏辙与哥哥苏轼皆进士及第,苏轼第六名,苏辙第十五名。

这个功名的取得,让苏辙深深地感受到张方平的力量。他在后来写的一首诗中说:纷然众人中,顾我好颜色。猖狂感一遇,邂逅登仕籍。

在拜见张方平的许多人中,张方平唯独对自己特别赏识,猖狂其实就是非常激动的意思,因为这种相识与赏识,所以苏辙邂逅登仕籍,这个理解不管是否合理,但至少可以看到苏辙对张方平的感恩之意。

这是认识张方平十六年后写下的文字。可见这种感恩一直在苏辙心里珍藏着。

现在我们明白苏辙少年便识成都尹,这七个字里面包含了太多的幸运和感恩了。

苏辙与张方平:这两人亦师亦友,他们的关系好到何种程度?

我们把时间一下子跳过十多年,北宋熙宁二年,苏辙在守完父亲苏洵的三年丧期后回到京城。

这个时候朝廷是怎样的一番景况呢?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正在轰轰烈烈地进行熙宁变法。

苏辙性格沉静,凡事喜欢多一步思考,他在了解了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之后,对其中的财政变革有不同意见,就给宋神宗上书,直接表达了自己反对的态度。

宋神宗倒是给他机会,让他负责对变法条例进行审核与颁布。

苏辙觉得这是对自己的极大信任,他兢兢业业,要报答宋神宗的信任。

但他在青苗法的实施上与王安石的意见相差很大,这个我就不展开了。

苏辙与张方平:这两人亦师亦友,他们的关系好到何种程度?

简单来说,他认为王安石的青苗法,看上去是用国家财政来补贴老百姓一时的经济困难,但其实是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尤其是当时自然灾害不断,待秋后还国家债务的时候,老百姓已经承担不起。

但王安石是个性极强的人,他哪里听得进苏辙的意见,所以强行推行青苗法。

而王安石变法总体是得到宋神宗几乎无条件的支持的。

结果可想而知,回到京城不满半年的苏辙被贬为河南推官。

这对于壮志满怀的苏辙来说,打击肯定是大的。

苏辙与张方平:这两人亦师亦友,他们的关系好到何种程度?

第二年宋神宗任命苏辙为中书省试点检试卷官,这是一个闲官,苏辙上任不甘心,不上任又不好。

在苏辙为难之际,张方平被任陈州知州,张方平便马上上书朝廷要求辟苏辙为陈州教授,也就是陈州的学官,负责当地的文化教育事业。

中间张方平与苏辙仕履的兜兜转转,我们再跳过去几年。

熙宁九年,这一年王安石被罢免了相位,苏辙在齐州的三年任期满了,回到京城。

他以为他以前反对王安石,所以被贬谪到地方。

苏辙与张方平:这两人亦师亦友,他们的关系好到何种程度?

现在不一样了,王安石被罢相了,是不是自己东山再起的机会来了呢?答案是其实没来。

一个显著的证据是,第二年,苏辙只是被任命为著作佐郎,这又是一个八品的闲官。

要知道这苏辙可是想做事的人,你弄点闲官给他做,等于是惩罚他了。

正在苏辙为难之际,时为应天府(河南商丘)知府的张方平再次出手拉了他一把,马上荐举苏辙出任应天府判官。

他们在应天府合作了三年,当然配合无间,友情也是更深了一层。

我为什么要讲这两段经历,因为这就是苏辙诗歌中中岁仍为幕下宾一句的意思。

苏辙与张方平:这两人亦师亦友,他们的关系好到何种程度?

到了元丰二年,七十二岁的张方平只想着一件事了,那就是退休。

宋神宗当然首先是挽留,看挽留不住,也只能同意了。

一个人荣休了,照例要写一篇谢表,张方平致仕的这篇谢表也是苏辙代写的,可以看出张方平对苏辙该有多信任。

但就在张方平荣休的这一年,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因为苏轼在王安石变法期间发表了不少批评新法的言论,加上当年转任湖州的苏轼在谢表中,有些用语被他的对手放大,导致苏轼被抓,关在了京城。

宋神宗一时暴怒,差点要杀掉苏轼。后来在许多人的求情下,苏轼侥幸留下一命。

苏辙与张方平:这两人亦师亦友,他们的关系好到何种程度?

苏辙与苏轼兄弟情深,他能为苏轼做点什么呢?他上书宋神宗,他愿意把自己辛苦几十年获得的官职让朝廷免掉,以换得苏轼的不死。结果是苏辙被贬谪监筠州盐酒税。

元丰三年(1080)初,先是苏轼去了黄州团练副使任上,接着苏辙也要去筠州(今江西省高安市)了。

这一天苏辙来到张方平府上告别,相识相知那么多年,苏辙面对面前这位七十多岁亦师亦友的张方平,当然是百感交集,而张方平呢?就更是舍不得了,这么多年来,与苏辙共事,实际上已经形成对苏辙的依赖感,这种依赖感不仅是工作上的,更是精神上的。

两人在饮酒的时候,张方平吩咐家人拿上纸笔,写了一首诗歌送给苏辙:可怜萍梗飘浮客,自叹瓠瓜老病身。从此空斋挂尘榻,不知重扫待何人。

第一句感叹苏辙这么多年一直漂泊无定,就像浮萍和断梗一样,怎么也扎不下根,稳定不下来。

苏辙与张方平:这两人亦师亦友,他们的关系好到何种程度?

张方平对苏辙的遭遇再清楚不过了,他觉得像苏辙这样的“国士”应该得到国士一般的尊重和重用,但结果恰恰相反。

而自己呢?一旦苏辙远行,自己就像瓠瓜(葫芦的一种)一样,独处一边,七十三岁的自己不仅年迈,而且疾病缠身,哪里还经受得起这种令人伤感的离别呢?第三句是用了一个典故。

根据《后汉书·徐稺传》记载,陈蕃任太守的时候,在工作的地方一般不接待客人,但当他知道徐稺要来的时候,就专门摆好榻,所谓榻,就是狭长而较矮的一种供坐的家具。

等徐稺离开,他又把这个榻收起来。

这个叫什么?叫情怀。

苏辙与张方平:这两人亦师亦友,他们的关系好到何种程度?

徐稺有时候很长时间不来。灰尘就布满了榻。

所以就有了尘榻这个词,比喻什么呢?就是对宾客、贤士特别优待敬重的礼节。

现在张方平说,你苏辙要去筠州了,我的这张榻也就只能悬挂起来了,慢慢地变成尘榻了。

大家有没有感觉到,张方平对苏辙特别礼遇和欣赏。

但越是礼遇和欣赏,对苏辙的远行,张方平就越感到伤感和孤独了。

最后一句,张方平说,你走了,我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有兴致把榻上的灰尘清扫一下,迎接哪位客人了。

张方平的意思其实十分明确,从此以后,我就没有一个可以忘情地相对而谈的朋友了。

很显然,张方平对苏辙离开后的茫然,已经预料到了。

张方平把这首诗写完,大概实在是写得动情了,居然写得泪流满面。

后来苏轼知道这个事情后说都在感叹这是他第一次知道原来张方平也会流泪。

现在我们可以看苏辙诗中“待我江西徐孺子,一生知己有斯人”二句了。

苏辙与张方平:这两人亦师亦友,他们的关系好到何种程度?

徐孺子就是徐稺,是东汉的一个名士,多次被公府征召,都不去应召,他为人恭俭义让,淡泊明志,被当时认为是道德高士。

苏辙的意思是说,你张方平就好像东汉的陈蕃,把我当作徐稺。

这是您的恩情,也是对我的信任。

带着张方平的诗歌,苏辙就上路去筠州了,途中专门到黄州看望了兄长苏轼,把这首诗歌的故事讲给苏轼听,也把这首诗歌的墨迹留在了黄州。

而在张方平去世十多年,兄长苏轼也去世几年后,从侄子苏过带来的苏轼遗物中再次见到张方平当年写下的这首诗歌,苏辙追忆过往的点点滴滴,更是痛哭不止。

苏辙与张方平:这两人亦师亦友,他们的关系好到何种程度?

张方平当年的难得一哭,与现在苏辙的痛哭不已,两个人之间的深情厚谊被表达得淋漓尽致。

当年张方平是为国士的不平遭遇而痛哭,而苏辙是为张方平对自己一直的提携与关爱而哭。

元祐六年,苏辙到任翰林学士承旨一职,从杭州来到了京城。

而此前的苏辙一直因为与朝廷权贵的格格不入,要求外任。

苏轼到任不久之后,再度陷入政治斗争中,所以没多久就去颍州当知州去了。

而这一年的十一月底,八十四岁的张方平感觉自己好像在快速走向生命的终点。

苏辙与张方平:这两人亦师亦友,他们的关系好到何种程度?

这一天他把家人招来身边细细叮嘱,向家人表明自己最为牵挂的就是苏轼和苏辙两兄弟。说完后张方平直喘气,从此之后,再没有说过一句话,一直到第二天去世。

苏辙获悉张方平去世后,虽然知道张方平曾对自己的子孙说,不要为他向朝廷请谥号,但苏辙觉得像张方平这样的国家重臣,怎么能没有谥号呢?所以他主动为张方平向朝廷请谥号,后来谥号为文定。

在苏辙看来,这完全是一个朋友和一个未亡人应尽的义务。

苏辙与张方平:这两人亦师亦友,他们的关系好到何种程度?

接着苏辙又满怀着深情写下了《祭张宫保文》,一方面追忆与张方平相识相交的过程,另一方面对张方平的政治智慧、道德情操也做了很高的礼赞。

写了这篇情文并茂的祭文,苏辙觉得心里还有很多话要说,所以又写了三首挽词,称赞张方平道广中无竞,才高治不烦(《赠司空张公安道挽词三首》之一)、孤高出世学,豪迈谪仙人(《赠司空张公安道挽词三首》之二),对张方平过人的才华才干、清高的人品学问、豪迈的性情性格,都做了很好的评价。

同时用一言知我可,久好谁复知(《赠司空张公安道挽词三首》之三),表达了张方平对自己一见如故,从第一次见面的大力赞赏到临终时的念念不忘,这份情义那么持久,那么稳定,那么有力量,那么令人回味。

苏辙与张方平:这两人亦师亦友,他们的关系好到何种程度?

张方平生于 1007 年,苏辙生于 1039 年,两人相差了三十二岁。

苏辙说他与苏轼第一次拜见张方平,张方平就把他们兄弟两人当作朋友,也就是苏辙说的“忘年之契”,我们现在叫忘年交。友情往往是可以超越年龄差距的。

在张方平晚年,苏轼主动要求帮助张方平整理文集,并编定了《乐全集》,而且写了一篇序,在序言里,苏轼一直以门生自居。

张方平看了序后,就不高兴了,认为两人之间的关系并不是老师和学生,已经到了忘年交的境地。

张方平从未将苏辙当作自己的弟子,而是一个比自己小三十七岁却彼此心灵相通的知己。

苏辙与张方平:这两人亦师亦友,他们的关系好到何种程度?

一段跨越三十七岁的友情,一段持续了近四十年的友情,在每个环节都留下了动人的故事,一个倾心提携,一个满怀敬重。

“待我江西徐孺子,一生知己有斯人。”

苏辙的感怀、感激与感恩都凝聚在短短的这两句诗中。

在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中,在政治斗争异常激烈的北宋王朝,他们的友情超越了利益关系,而变得如此纯净,也因为纯净而变得如此美丽,如此令人神往。

“一生知己有斯人”,我总觉得因为有张方平,所以苏辙成了既幸运又幸福的人。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