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的冬天,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前夜,整个社会氛围处于一个繁荣向上而又动荡变革的时期。
山东省临沭县常林村,这里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北方农村,村民们靠种地维持生计,21岁的魏振芳就是这样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少女,她性格朴实勤劳,和村里其他姑娘一样,每到农忙季节就会到地里帮着家里和村里的人干农活。
这一年的冬天比往年都冷,村里的土地冻得跟石头一样硬,但为了来年的丰收,他们必须在这寒冷的季节里翻整土地,这天上午,魏振芳和其他十来个村民来到田间,手持锄头铲子,开始漫长的翻地工作。
她弯下腰,双手抓紧锄头柄,硬邦邦的土地根本插不进去,她只能把锄头顶在地上,双手抱住锄头柄,往下一压,借重力撬动土块,如此反复多次,汗水很快浸透了她单薄的棉衣,她的手已经冻得通红。
就在这个时候,锄头突然撞上了一个硬物,“当”地一响,她连忙低头查看,原来是一个小土堆被她刨出了地表,这下可糟了,这么一个突起的土堆放在地里很危险,需要铲平,她决定先用锄头锄平它,免得有人被绊倒。
她挥动锄头,一下下往土堆上敲。可那土堆非但没有平整,反而一个光滑的物体从里面滚了出来,她捡起那东西仔细查看,顿时被震惊了——它闪烁着像星星一般的光芒!
魏振芳虽然是农村出生,但听村里老人讲过这一带的地层里经常能找到金刚石,她立刻意识到,自己可能捡到了传说中的钻石!
她激动地捧着这颗“钻石”,心想这下运气来了,要发大财了!但很快,她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烫手的山芋,这么大一颗钻石,自己一个女孩子哪里保管得住!她必须赶快回家,和家人商量这该怎么办。
黄昏时分,魏振芳怀着忐忑的心情回到了家,她三下两下给还在田里干活的父亲和哥哥送去消息,让他们赶紧回来,一家人围坐在灯下,魏振芳将白天的发现娓娓道来,她抓起那颗晶莹剔透的石头,放在父亲面前,只见父亲满脸惊讶。
一家人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来,这颗钻石极有可能会招惹祸端,最后他们决定直接将此事报告村里组织和领导,由国家来进行妥善处理。
消息很快传到了村委会,区里派人前来鉴定,确认这是一颗极为珍贵的巨钻,一个重达158.78克拉!随后,区委决定由魏振芳和父亲亲自将此钻石送到北京国家有关部门。
在北京,这颗钻石经过进一步鉴定,被确认为当时中国发现的最大、最完美的天然钻石,它被正式命名为“常林钻石”,以纪念它的发现地,这个捷报登上了各大报纸,轰动了全国,人们都在热议这颗来自偏远农村的巨钻,以及它背后朴实善良的发现者。
国家高度赞扬了魏振芳的大公无私和爱国精神,并表示愿满足她的任何请求以示嘉奖,这对魏家来说无疑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他们可以提出任何条件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然而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的是,魏振芳没有丝毫个人要求,她考虑到家乡生活的艰辛,农民翻地的辛劳,决定请求国家拨一台拖拉机给家乡,以减轻大家的劳动。
这个无私的请求深深打动了每一个听说此事的人,国家非但欣然满足了她的愿望,还额外给了她一千块钱的奖金,以示对其高尚品格的褒奖。
接下来的日子里,魏振芳的故事传遍大江南北,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佳话,一个普通女孩的一己之力,洞察时代变迁的先机,以超常的胸怀造福乡邻,令这个初春的季节为之一振。
人们纷纷在报刊上发表言论,赞美魏振芳崇高的品质,是这个时代最可贵的道德楷模,她的精神永远会闪耀,超越这颗璀璨夺目的巨钻!
时过境迁,那些嘈杂的讨论渐归平静,魏振芳仍然生活在常林小村,过着最简朴的生活,她经历了丈夫的病故,孩子的离家,种种艰辛只是短暂地在眉宇间流转,当邻里问及她如此高洁人品,却过得清苦时,她只是微微一笑,不以为然。
魏振芳至今健在,她已然八旬高龄,但那朴实的情怀仍历历在目,人们至今仍津津乐道她的善举,将它视作中华民族道德的瑰宝,代代相传。
魏振芳和丈夫陪孙子玩耍
她和常林钻石一样,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什么才是生命的真谛,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她们的所作所为愈发光大,值得每一个人学习和缅怀。
(来源:记录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