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音乐现场,当代人的止痛片

作者:南方周末
音乐现场,当代人的止痛片

2023年11月,广州草莓音乐节,郭顶的现场(郭顶经纪人子靖提供/图)

2023年12月中旬,听完一场组合奇妙的音乐节之后,我的看演出之旅告一段落。我决定让钱包缓一缓。夏天,我曾经幻想,“如果今年能听到郭顶、蔡依林、The 1975、FKJ、She Her Her Hers、岑宁儿……的音乐现场,我该有多幸福。”一年到头,列下的名字我竟然真的听了大半。

这样简单的罗列并非炫耀。毕竟放在一年前,这是不敢想象的事。2022年,我记忆最深刻的一次音乐节是阿那亚的虾米音乐节,当时我去采访音乐人郭顶。原定演出时间的前一晚,阿那亚园区由于发现一例新冠确诊患者的密切接触者而被临时封锁。演出不了了之。直到一年后,我才在广州草莓音乐节上听到郭顶的现场,超出预期的好。

2023年是演出市场全面回暖的一年。一些音乐人在年初就感受到了这份涌动,比如周云蓬。3月,我去采访周云蓬时,他正在筹备全国巡演,每次“官宣”只公布几座城市,他解释这么做是因为场地不好订,有太多不可控的因素。7月,在天津的泡泡岛音乐节上,新裤子乐队在歌迷的起哄下坦白,“不是我们不想开演唱会,实在是场地太难订了。”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最近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演出市场累计观演人次达1.11亿,超过了2019年全年水平。这些数字落进现实,就是社交平台上屡见不鲜的关于“买票难”的抱怨,尤其若是想看的音乐人或组合十分热门,那过程无异于一场厮杀。胜者甚至还未等真正进入现场,便急不可耐地晒出购票记录。

每次买票我都如临大敌。提前定好闹钟、填写个人信息,等到购票网站上的时间开始倒数,从第10秒就紧张不已。经验告诉我,妄图捡便宜是不现实的。若是足够爱,就坚定选择贵价票吧,或等着找黄牛加价。比起前者,后者更被动。

听一档聊音乐现场的播客,主播们讨论买音乐节门票时权衡的要素——票价;想听的音乐人的数量;场地环境。这些也是我的购票理由。经历了许久的空白之后,差不多遇到想听的音乐人我就会购票(除非票价太离谱)。

音乐现场,当代人的止痛片

等到压轴出场的凤凰传奇上场,我前面站了四五个维持秩序的保安,齐刷刷地在用手机录像(王佳薇/图)

12月中旬那场音乐节,我本来是冲着别的音乐人去的,没想到在压轴出场的凤凰传奇部分“蹦(迪)”得最尽兴。那晚挤在人潮中,我问了身边好多人“为谁而来”,大家都说是凤凰传奇。9点一过,熟悉的旋律响起,场子热了起来。凤凰传奇的歌是这样:即使不熟悉每首歌的名字,但当旋律响起,你一定会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他们无愧于“国民歌手”的名号。不到10度的天气,铿锵有力的旋律一响,众人都跳了起来。后来我从人潮中挤出去,看见五六个维持秩序的保安大叔拿着手机在后面录像,他们整齐地站成一排,宛如一堵墙。再往后,几十个人用手臂搭着彼此的肩,组成一列“火车”,在开阔的场地中央蜿蜒。“没想到吧,凤凰传奇的受众是年轻人。”我听见旁边的人说。

相似的热闹景象,几个月前在新裤子乐队演出时我也感受过。别管他们唱的什么歌,躁动的旋律一旦开始,人们便急不可耐地舞动起来。我也如此。功利地说,这比任何解压的活动都管用。音乐现场就是我们当代人的止痛片。那些日常生活里的委屈不快、失望愤懑以及挣扎,在舞动中全都消散了。我们脱去“社会化”的壳,终于袒露自我。这一刻我们只有快乐。这一刻我们只在乎快乐。

话说回来,音乐节的奇妙之处也在于此。起初冲着某位音乐人而来,却总能收获意外之喜,如同抽盲盒。我对这种惊喜上瘾。此后再听到同一首歌,便不会匆匆略过,一切具象化成了那些在现场看到的碎片——音乐人的神情、动作、言语,那日的天气,甚至空气里的味道——所有都是一次性的,不可复制。

LiveHouse则不同(拼盘另说)。决定买票时心里已经锚定了某位音乐人。他们或是你戴着耳机听了千百遍的歌手,抑或是某个在你青春时期有着重要影响的偶像,只为见上一面。

音乐现场,当代人的止痛片

日本乐队She Her Her Hers。现场音乐与光影的结合好像一场梦境 (王小祥/图)

每个人来到音乐现场的目的、感受到的东西不尽相同。几次去音乐节的经历让我意识到,许多我不熟悉、却有着广泛受众的音乐人的作品都是最先在短视频平台爆红,继而被人熟知。即使这些音乐人的风头盖过了我喜欢的音乐人,也要大方承认,没人能抵挡这种趋势。

每次演出结束,我都无比失落。像是被人闷头一棍,强行拖拽回现实。音乐现场像电影一般。电影落幕,灯光打开,观众起身。而现场呢,安可(encore)结束,不再有人大喊,大家心照不宣——是时候了,回到现实里,重新面对生活的琐碎与龃龉。但没关系,我们还有下一次做梦的机会。

南方人物周刊特约撰稿 原祁

责编 杨静茹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