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一笛千古知音在,俞逊发纪念音乐会再现经典

作者:文汇网
一笛千古知音在,俞逊发纪念音乐会再现经典

作为上海民族乐团2023-2024跨年演出季“薪火相传”系列之一,《一笛千古知音在》笛子大师俞逊发纪念音乐会昨天在凯迪拉克·上海音乐厅上演。在笛声中感怀大师神韵,乐团笛子声部所有演奏家同台演绎俞逊发先生创作、演奏的经典作品,呈现一代代海派民乐人守正创新的艺术品格。

俞逊发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笛子大师之一,他的演奏既传承和发展了陆春龄、赵松庭等饱满圆润、柔婉清丽、干净流畅的南派风格,又成功领悟冯子存、刘管乐等粗犷豪放、高亢热烈、吐音嘹亮有力的北派风格演奏家,更在笛子作品创作、器乐改良和人才培育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是新中国第二代演奏家中技术精湛且全面的领头人。

一笛千古知音在,俞逊发纪念音乐会再现经典

开篇《远方的思念》,上海民族乐团演奏家赵韵梦与高雅演绎排箫,悠扬的笛声诉说对俞逊发先生的怀念。三首笛子独奏《喜相逢》《三五七》《姑苏行》由赵韵梦、高雅、王泽接力呈现,音色秀丽,韵味醇厚。此次音乐会上演俞逊发演奏的版本,突出地方特色,结合戏曲与江南丝竹等音乐风格的运腔特点,通过气与情的融合协调,呈现俞逊发对经典作品独到的分析理解。

从传统到现代,从国内到国外,俞逊发以其出众的才情与灵气,加上勤勉不懈的努力,在中国竹笛艺术的发展中,开创属于俞氏风格的独特地位。根据古曲《塞上曲》改编的《妆台秋思》,是俞逊发向传统文人音乐探寻的得意作品之一,此次由乐团笛箫演奏家邓华春和箜篌演奏家刘宣邑共同演绎。俞逊发演奏的古曲,气无烟火、温厚圆融,以笛音传递中国音乐中以小见大的文化底蕴。

除了中国传统的民乐作品,俞逊发在充分展现中国竹笛特性的基础上,诠释过不同风格的东西方曲目,并开创了近20种演奏技术,是迄今中国研发竹笛演奏技术最多的竹笛音乐作曲家,也是他第一位研发出“口笛”乐器,并使其搬上音乐会舞台。《云雀》改编自罗马尼亚民间乐曲,以丰富的技巧模拟云雀热烈欢乐的鸣叫,展现蓬勃灵动的自然生机,本次由乐团演奏家顾剑楠带来这部口笛作品。

俞逊发曾说“艺术是不能教的”,生活的历练与对自然和生命的深刻领悟,使其展开全新的人文思考,创作并演奏了一系列具有个人风格特色的优秀曲目。其中堪称双壁的《琅琊神韵》《秋湖月夜》此次分别由俞逊发的学生、乐团演奏家钱军和笛子声部首席金锴合作演绎。两首乐曲意境直追唐宋诗意,看似淡远平和,但在控气上需要深厚的功力,俞逊发的作品不止于刻画历史,更赋予听者无限的想象空间,呈现生命与中国自然哲学的呼应。《牡丹亭组曲》是俞逊发与其笛乐好友吴华的呕心之作,作品糅合竹笛声音特质与昆曲韵味,在掌握原剧精神风貌的基础上,进行重新诠释,或虚吹吹孔形成风声,或连续指揉音,形成虚实相间的梦幻效果,呈现更多的发展与想象空间,为竹笛的表现力与创作形式开辟了新路。

一笛千古知音在,俞逊发纪念音乐会再现经典

演出最后,钱军携乐团全体演奏家带来笛子协奏曲《汇流》,该曲由俞逊发以水的各种形象为灵感而创作,通过多变灵动的旋律,展现“上善若水、海纳百川”的宽阔意境,其中笛音模拟水滴声的演奏技法,是俞逊发在庐山仙人洞坐听水声数小时而得。作品尾声,乐团特邀俞逊发的学生和不同艺术高校的30多位青年学子在观众席共同吹奏,他们其中有的还特意从外地赶来上海,致敬前辈大师。音乐会由钱军担纲导聆、乐团驻团指挥姚申申执棒。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