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韩信连立大功后,已经有了功高震主的迹象,为什么还不自立?

作者:我最棒棒棒

前言

韩信,连立大功,势力蒸蒸日上,却在功高震主的时刻,为何迟迟未有自立之举?这是一个古老而悬疑的命题,是忠臣还是野心家?为何这位战国豪杰不趁胜追击,一展雄图,而是选择了沉默与等待?在历史的巨轮中,是不是埋藏着更多的谜底?

一、势如破竹 东征齐国立下汗马功劳

当时正值汉王刘邦与西楚霸王项羽相持不下,成皋大战正酣。两军对垒,难分难解。东方的燕赵之地,诸侯混战。而在战事相对平静的齐地,田氏父子称王称霸,割据一方。

韩信连立大功后,已经有了功高震主的迹象,为什么还不自立?

汉王麾下,有一员猛将——韩信。他出身贫寒,却有与生俱来的军事天赋。此前,他曾大破赵军三十余城,一举扭转战局,使汉军取得战略主动。如今,韩信受命东征齐国,目标直指项羽大后方腹地。

这可谓声东击西、围魏救赵的大好良机。项羽方面,已经超过百万雄师四面楚歌,几乎要将汉军歼灭。而韩信一举出击齐国,直指项羽故乡,无疑是给对方致命一击。

公元前205年冬,韩信率领自己训练的二十万大军东下,直指齐国腹地林立城池。此次出征,他还得到汉王大力支援,派出曹参、灌婴等名将带领数万精锐会合。一时间,齐国境内哀鸿遍野,城池接连沦陷。

韩信连立大功后,已经有了功高震主的迹象,为什么还不自立?

第二年正月,韩信终于率军直指齐王田广主力。齐军不堪一击,田广自刎身亡。三齐归顺,韩信一举击溃项羽大后方。功劳巨大无比,威名远扬。

此役过后,韩信更加清楚认识到,西线成皋主战场,项羽军虽然人数众多,但并未获得决定性胜利。而自己此番东征,直接切断项羽的粮草供给和退路,使楚军立足未稳,进退维谷。一时间,天下震动,韩信的威名无人能比。众说纷纭,此人定能一统天下。

二、连番劝降 拒不弃义从利

“功高必遭猜忌,震主必招毁灭”。这份势如破竹的威名,很快招来各路人马前来劝降。

韩信连立大功后,已经有了功高震主的迹象,为什么还不自立?

项羽诸多心腹都在成皋前线阵亡,此时特地派遣使者武涉前来游说。武涉整日唾沫横飞,向韩信指出,以汉王刘邦的猜忌和性格,只会在利用你对付项羽之后马上除掉你。一旦楚汉决战分出胜负,韩信的下场只会更加凄凉。

对此,身经百战的韩信哪会听不出其虚伪用心。泰山压顶之势,汉王仍然知遇提拔、知人善任、任劳任怨。此番出战,正是汉王的英明决策。这份恩德,又岂能因一时利益便抛弃信义。想到这里,韩信当即便拒绝了武涉的游说,表态坚决支持汉王。

很快,韩信心腹谋士蒯彻也急忙赶到,希望说服韩信趁势而起,自立门户。他直接指出,此时此刻,韩信实力雄厚,民心军心可倚。自立之后可以联合天下诸侯,共同抗衡楚汉,反而能获得最大利益。“韩王与我等共分鼎峙之势,方能鼎足而三”。

韩信连立大功后,已经有了功高震主的迹象,为什么还不自立?

然则韩信心志已决,义不苟利。“吾其可以鄙利而背义乎?” 汉王知遇之恩,又岂能轻言忘却。蒯彻见劝说无果,亦无可奈何,只能离去。

如此连番劝降,韩信都坚定地回绝,并表态绝不背叛汉王。功高震主之时,更加彰显其大义凛然、君子风范。

三、猜忌甚嚣 尽人皆知应对从容

当下天下形势,韩信实力赫赫,环视四方诸侯无不心生畏惧。面对两次劝降,他都坚定立场,表现出足智多谋的稳重心性。

韩信连立大功后,已经有了功高震主的迹象,为什么还不自立?

然则遥远的汉王刘邦,是否也会像项羽、蒯彻他们一样,对韩信产生猜忌、逐鹿心态呢?

消息像野火一般迅速蔓延开来——据传汉王刘邦对韩信颇有微词,深感功高震主之势,隐隐有所戒备。里里外外的传言,无不将这层猜忌之念娓娓道来,成了人尽皆知的“公开机密”。

想到这里,韩信不由得暗自揣测:汉王当真会如此猜忌老臣吗?自己忠心耿耿,从未有过离心。怎会招来如斯无端猜忌?转念一想,韩信立刻明白了缘由:那些传言很可能也是别有用心之人散布的谣言!

韩信连立大功后,已经有了功高震主的迹象,为什么还不自立?

此时三国鼎立,楚汉相持。正是天下群雄运筹帷幄、尔虞我诈之时。传言之所以这般盛行,想必也有人在故意放大其影响,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想到这里,韩信心下顿时开朗:策源地،这不过是人心叵测、尔虞我诈的常态而已。汉王待我不薄,岂会无端生疑?就算有猜忌之举,自己尽心竭力侍奉,也能化解这层误会。

四、遵循民心 军心为上

那么,实力强盛的韩信又何必长期困守汉王麾下?此时此刻,自立门户,实在是正当之举,也是强弩之末的唯一出路。这么做,似乎所有人都能获得最大利益。为何还要忠诚汉室?殊不知,这其中蕴含的政治智慧,实则远非常人可以企及。

韩信连立大功后,已经有了功高震主的迹象,为什么还不自立?

关键就在于民心。齐民经历数年战乱,满目疮痍。几经易主,人心思变,渴望的无非是迎来早日和平。若是韩信此时自立或投靠项羽,势必再次掀起战火,无法结束烽烟,难以取得齐民真心拥戴。

此外,尚需考量军心因素。韩信大军虽然训练有素,但士兵出身却多是赵国百姓和降服的齐国军民。他们同样渴盼战争早日结束,重返家乡,与亲人团聚。若韩信自立或背叛汉军,势必导致楚汉形势再度紧张,无法预见何时才能迎来和平。相形之下,忠于汉王大义,则可以尽早结束战乱,让士兵早日归乡。这无疑才是军心所向。

至于韩信个人,若此时自立,前景未卜,成功率实属未定之数。项羽虽然人才凋亡,但实力依然强大;汉军中也有众多猛将,难保不生变数。

韩信连立大功后,已经有了功高震主的迹象,为什么还不自立?

反观汉王,其为人仁义,治国宽松,深得民心。一旦击败项羽,实现统一,韩信的地位和利益也毫无疑问。此举不仅安全,也最符合民心军心,可谓十拿九稳。

所以,遵循民心,顺应军心,才是韩信立足之本。正因深谙此理,他仍然选择追随汉王,这就是韩信真正的政治智慧。

五、大义为先 忠义之臣

当下天下大势,已然偏安一隅。要想在楚汉夹缝中自保性命,自立一方,并非易事。想要燃起那烽火战争,必然伤及民心,失掉天道人心。然则我辈身为人臣,又岂能擅自离间王业,损害君臣义理?

韩信连立大功后,已经有了功高震主的迹象,为什么还不自立?

自汉王刘邦提拔启用以来,韩信深感知遇之德。先帝厚恩,使自己由无名小卒跃为一方诸侯。即使面临再三权力被剥夺的屈辱,韩信内心从未产生过怨言。因为他深知,正是汉王的决策和艰难抉择,使得民不聊生,国家渐趋稳定。相较而言,自己的损失实属九牛一毛。

所以,两次遭遇谋士劝谏自立时,韩信都坚定地回绝,并再三表示绝不做背义弃德之事。无论汉王如何猜忌,老臣都会全力以赴,尽己之力致力报效。

正是这份大义,这份君臣忠信之约定俗成的情理,成就了韩信功成身退之后的千古声名。他成为了后人心目中忠义的化身,折射出汉代士人最本真的价值追求。令历史学家无不甘心切齿,感叹物是人非,今非昔比。

韩信连立大功后,已经有了功高震主的迹象,为什么还不自立?

结语

当下功高震主之时,韩信完全可以选择自立门户,换取实实在在的权力地位。然则他放弃了小我,选择追随汉王;他舍弃了暂时利益,换取了不朽声名。正是那无私奉献的大义情怀,那足智多谋的政治智慧,成就了千古不朽的韩信,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和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