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去鲁迅化”已十年有余,是文学界的进步还是损失?莫言一针见血

作者:哈哈啦啦

《觉醒年代》让许多观众看得热血沸腾,其中许多革命人物令大家印象深刻。谈到中国近代史,鲁迅是绕不开的一个人物。

在那样一个各方势力割据,一不小心就会丢掉性命的年代里,鲁迅是少有的清醒而又敢于说真话的人。因此他写下了许多不朽的作品,也得罪了不少人。

读鲁迅已经被纳入了九年义务教育之中,但随着“去鲁迅化”的呼声越来越高,鲁迅作品在中小学教科书中的篇幅越来越少,甚至有人提出不应该让青少年学习鲁迅文章。

“去鲁迅化”已十年有余,是文学界的进步还是损失?莫言一针见血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鲁迅的作品难道已经过时了吗?“去鲁迅化”是文学界的进步还是损失?莫言先生一句话倒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所在。

体魄强壮和精神贫瘠

1881年,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周家当年在绍兴也算是富裕家族,鲁迅刚出生时,清王朝还在苟延残喘之中,一切看起来还不错。

“去鲁迅化”已十年有余,是文学界的进步还是损失?莫言一针见血

但周家在1893年开始走下坡路,爷爷被捕入狱,父亲患了重病需要卧床,鲁迅那一年才12岁。曾经的小少爷,变成了周家的小小顶梁柱,家道中落,让鲁迅看尽了世态炎凉。

为了治父亲的病,鲁迅四处找钱买药,但父亲还是离开了。父亲去世后,周家也便散了,叔伯便决定分家,而鲁迅夹在中间抵抗不住长辈们分家的不公,深感曾经的亲情变得如此无情残酷,他失落于此,也练就了一双犀利的眼睛,冷眼看到周遭的一切。

“去鲁迅化”已十年有余,是文学界的进步还是损失?莫言一针见血

青年时期的鲁迅,原本还想着走入仕途,但他获得了一本《天演论》之后,对外在世界有着更浓厚的兴趣,思想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

1902年,鲁迅抓住留学日本的机会,并绞断了自己的辫子,和曾经的那个封建社会决裂。留学日本期间,鲁迅学的是医术,他想要成为一名医生,治病救人。但是学了不到两年,他就深刻认识到,即使治好了人的病,也无法改变一个人精神上的贫瘠和落后。

而在日本期间,他也结识了不少有革命理想的人士,在他们那里获得了更多新思想。

“去鲁迅化”已十年有余,是文学界的进步还是损失?莫言一针见血

他逐渐明白,中国如今的乱象,并不是中国人体弱、不够强壮导致的,而是愚昧落后的思想导致的,而这思想上的病,是无法用医术来治好的。于是他转而学习文学,涉猎众多书籍,不断提升自己,希望以文字来唤醒国民的良知和精神。

字字珠玑的鲁迅

1909年,鲁迅回国后,他开始公开发表小说,1912年民国成立,鲁迅担任教育部里的一个科长。但在位6年,鲁迅深感政府内部的腐败和堕落,于是他直接离职。1918年,鲁迅受邀成为《新青年》杂志的编委,真正开始了自己的文学创作之路。

“去鲁迅化”已十年有余,是文学界的进步还是损失?莫言一针见血

说到鲁迅先生,许多人或许冷血、犀利这样的词来评价他。的确,在鲁迅先生的许多文章之中,他毫不留情面地揭露出国人的麻木、腐朽和不仁的一面,也无情地揭露出封建礼教吃人的一面,将最为真实最为血淋淋的事实展现在读者面前。

但作为中国人,鲁迅也未尝不是其中之一,他的冷酷和犀利,其实是对国人和文化的一场重大批判,是“恨铁不成钢”的展现,正是对国人对中国文明爱的深沉,他才会如此反复地进行批判。

“去鲁迅化”已十年有余,是文学界的进步还是损失?莫言一针见血

就正如我们常说的:只有爱自己的人才会认真地指出自己的错误,而路人则不会。鲁迅的文字字字珠玑,却处处展现出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在那样一个动乱年代里,鲁迅选择逆流而上,他笔下的人物写的就是身边的国人,让最底层的百姓能够看到自己的盲目和顺从。他让中国人学会反思,学会爱国并且变得有担当。

可以说,鲁迅精神是中国文学史上不朽的瑰宝,即使到了21世纪的今天,也仍旧常读常新。鲁迅不仅犀利,他还十分幽默,他的作品里杂文占据了多数。他很喜欢和一些人在报纸上公开探讨问题,有时是真正的“骂人”还不带一点脏字。

“去鲁迅化”已十年有余,是文学界的进步还是损失?莫言一针见血

直到他1936年去世时,各界人士为他送行,人数高达几万人。可见当时,他在国人心中的地位有多高。

“去鲁迅化”好吗?

正因为鲁迅许多作品中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以及中国人性里的阴暗面,加上他的白话文写作,以及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创作,使得想要深刻理解他的作品变成了一件吃力的事情。

“去鲁迅化”已十年有余,是文学界的进步还是损失?莫言一针见血

许多中小学生都表示,不太能理解鲁迅的作品,而背诵和理解他的作品也成了一件令人抵触的事情。

而一些家长也担心,鲁迅作品中的黑暗面会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不好的影响,因此需要去掉。因此关于中小学课本“去鲁迅化”的呼声渐高,鲁迅的作品也被大篇幅的删减,只留下了几篇重要作品。

但也有人表示,小时候读不懂鲁迅,长大后再重读却发现其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对自己的人生有着指引作用。如此看来,鲁迅的作品仍旧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去鲁迅化”已十年有余,是文学界的进步还是损失?莫言一针见血

莫言也曾经表示过,自己小时候很头疼鲁迅的文章,因为太晦涩难懂了。但如今,莫言已经是大作家,却仍旧表示自己不及鲁迅,鲁迅是他的精神导师。

不止中国文坛对鲁迅十分尊崇,就连国外作家对鲁迅也十分推崇。这些文豪们对“去鲁迅化”都提出反对意见,他们表示鲁迅的作品值得一读再读,是不可多得的优秀文学作品。

“去鲁迅化”已十年有余,是文学界的进步还是损失?莫言一针见血

小结:

如今中国崛起,早已不再是20世纪初那个贫病羸弱的旧中国,国人的素质和精神境界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似乎在这个和平富裕的年代,不再需要鲁迅的作品来引领国人的进步。

但是,一个国家不能忘记历史,只有记住曾经,才能够不断进步不走入歧途。历史,是我们前进的指导,在如今的社会,仍旧需要鲁迅的作品,来警醒国人,珍惜眼前的一切,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