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0月,清华大学长沙临时校区门前迎来了一位蓬头垢面的“故人”。
“同志,请帮我找梅校长,告诉他东西我给带过来了!”
门口的小同志看到乞丐这一身行头,本来以为是一名流浪街头讨饭吃的难民,于是拿出自己手中仅有的两个馒头,递到了乞丐手中说道:“老大爷,这两个馒头您拿去吃吧,现在世道混乱,请找个安全点的地方!”
乞丐听到小同志的一番话,眼中的泪水止不住地打转:“小同志,我没有开玩笑,我找梅校长真的有要紧的事情交代。”
小同志一听,立马察觉到了不对,虽然此人一副乞丐的模样,但是吐字却十分清晰,于是他立刻将这件事情汇报给了领导。
梅校长一听立刻从办公室中来到了校园门口,虽然泥土已经掩盖了乞丐的真实面貌,但是梅校长还是一眼认出了这位故人。
梅校长哽咽地说道:“忠尧同志,你终于来了!”
这名乞丐究竟是何许人也?为何会引得梅校长此般重视?
说起赵忠尧同志这段艰难的岁月,还要从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讲起。
7月7日,日军向宛平城和卢沟桥发起猛攻,中国军队奋起还击,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爆发。
此时赵忠尧还在北平参加同事的婚礼,但听闻这个噩耗之后脸色大变。顾不上为朋友祝福喝彩,赵忠尧立刻赶到清华大学办公室中,收拾起了相关的重要资料。
7月下旬,北平惨遭沦陷!即便是清华园也是一副惨淡的景象,好在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早就预料到了这一天的到来,先前做好的充分准备果然没有白费。
北平的枪声刚刚打响,清华大学内部的重要先进设备以及图书资料已经踏上了转移长沙的旅程。
可刚走上转移的旅途,这时赵忠尧却意识到了事情的不对劲,忧心忡忡地找到了梅校长,“梅校长,学校里那50毫克镭没有带出来!”
这50毫克镭,是赵忠尧在剑桥大学深造时,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亲自送给他的,历经千难万险,赵忠尧同志才将这50毫克镭带到了清华大学物理实验室中!
看似不起眼的东西,却在核研究领域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这话一出,梅校长脸色大变,同样是身为物理教师,梅校长自然知道这50毫克镭有多么的重要,一旦落入日军手中,恐怕后果不堪设想!
就在众人手足无措之时,赵忠尧站了出来:“梅校长,你们先率领其他同志进行转移,镭的事情交给我吧!”
可眼下日军在华肆虐,他们杀人不眨眼的事情早就人尽皆知,此时回去等同于深入虎穴。这一去生还的可能十分渺茫,正当梅校长等人商量对策的时候,赵忠尧走到梅校长身旁语重心长地说道:
“梅校长,此次返回我固然知道危险重重,但即便有意思能够带回来的希望,我也要尝试!”
最终,在赵忠尧的坚持下,梅校长同意了他的请求,赵忠尧冒着生命危险和梁思成回到了清华园。
这时的清华园在日军的践踏之下早就失去了往日的盎然生机。二人小心翼翼地潜伏到办公室中打开柜子,赵忠尧心中悬着的大石头终于落在了地上:“东西还在!”
听到这句话,梁思成也终于放下了心,可外边早就充斥着巡逻的日军,二人靠这身行头前往长沙临时校区实在太过显眼,一旦被发现可就前功尽弃了!
千钧一发之际,二人决定兵分两路,为了掩人耳目,赵忠尧将镭放在了盛着咸菜的破坛子中,还给自己置办了一身乞丐的行头。
显然,如今整个北京城的交通都已经被日本人控制,火车这条路是绝对走不成了!但赵忠尧一刻也不敢耽搁,决定步行赶往长沙。
白天的时候,为了不引起注意,赵忠尧就和逃难的乞丐一同东躲西藏,直到夜幕降临,赵忠尧才起身赶路,接下来几个月的时间里,赵忠尧日复一日,每天艰难地前行。
从北京到长沙足足3000多里路,赵忠尧硬是靠着一双腿见到了梅贻琦校长,兑现了自己当初的诺言!
这时的赵忠尧早就失去了往日风度翩翩教授的模样,胸口被坛子磨得已经血肉模糊,声音也变得沙哑无比。
看到抱着坛子的赵忠尧,梅校长心中的酸楚顿时涌上心头!
兢兢业业,熠熠生辉
正是因为这50毫克镭,让中国核事业发展的命运齿轮,已经悄然开始转动……
来到了西南联大,这50毫克镭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1946年,美国在太平洋比基尼岛成功试爆原子弹,而赵忠尧以受邀观察员的身份进行参观,看着抟扶摇直上的“蘑菇云”赵忠尧的内心无比震撼。
“或许只有这种国之重器,才能让中国在国际上站稳脚跟!”
带着这一伟大的目标,赵忠尧开始辗转于美国各大顶尖实验室,每天都要从事十六个小时的研究工作,就是希望能够掌握核试验的关键一步——加速器技术。
在生活中,赵忠尧完全可以尽情享受在美国的“欢乐时光”,但是他好像选择了另一种更具价值和意义的道路,咸菜面包已成为家常便饭,他将省下来的钱全部都花在了购买器件上。
逐渐明晰的研究也让赵忠尧报效祖国的决心变得更加坚定,他要将研究原子弹最关键的粒子加速器带到中国,让他发挥最大的作用!
但是四十万美元的售价却只能让他望而却步,而且美国十分重视这类器件的流通,想要通过购买的方式直接带回中国,恐怕是纸上谈兵!
为了能够将粒子加速器的各个部件牢记于心,他将一整套粒子加速器拆解成一个个小零件,依次归类,详细的记录下来。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赵忠尧第一时间为祖国送去了一份大礼。
他将自己收集到的大部分粒子加速器相关的零件偷偷地送回了祖国,这些零件就像赵忠尧的心,早就归附在了祖国。
1950年8月,赵忠尧终于等到了回国的好机会,和钱学森等一百多名留美学者登上了回国的旅途,可“威尔逊总统号”轮渡驶到日本横滨市却遭到了美国士兵的非法扣留,这让赵忠尧悲痛万分,回国报效的愿望是不是要止步于此了?
在日本的这段时间里,赵忠尧每天都等待着祖国的消息。
虽然赵忠尧远在日本,但是祖国和人民又怎会忘记这位一心为国的学者!周总理得到消息之后,便立刻联合国际一起向美方不断施加压力。
最终在巨大的舆论压力面前,美国也停止了自己的小动作,结束了安插在赵忠尧身上“莫须有”的罪名。
劫后归来,呕心沥血
归国之后的赵忠尧,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了中国核事业的发展上,有了先前牢固的知识基础,加速器的核心元件很快就完成了组装,交到了中科院物理研究所。
随着钱学森等人的陆续回国,中国两弹一星事业,也浩浩荡荡地开始了!
在赵忠尧等人的带领下,大陆成功研制出了第一台70万电子光伏的质子静电加速器。随后在1958年,赵忠尧又主持将原有的加速器成功提升至250万电子光伏。
这对于后续核事业的发展,无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964年,当中国新疆的罗布泊上空,腾空升起一朵巨大的蘑菇云时,这位六十二岁的老人,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情感,再想起自己曾经的遭遇已经是不值一提。
看着远处升起的蘑菇云感叹道:“这才是真正的“国之重器”,是真正能让新中国能够在世界上昂首挺胸的底气!”
所有的悲惨遭遇和不幸,在这一刻凝结成了喜悦的泪水……
结语:
此后,赵忠尧隐居幕后,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物理教育方面,而其手下的弟子,也成为了国家科技发展的中流砥柱。
继第一枚原子弹试爆成功之后,大陆又紧接着成功爆炸了第一枚氢弹,成功下水第一艘核潜艇,成功兴建了第一座核电站……
无数次的开创先河,都是赵忠尧及其弟子们的努力和汗水换来的成果。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1998年5月28日,96岁的赵忠尧院士溘然长逝,引得国人在悲痛中又有无尽的唏嘘。
赵忠尧先生在风雨飘摇的敲敲打打中屹立不倒,为祖国在物理领域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