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曾是农民的“金饭碗”,即将淘汰的行业,如今后继无人面临失传?

作者:面包飞满天
曾是农民的“金饭碗”,即将淘汰的行业,如今后继无人面临失传?

在遥远的过去,当经济还不发达时,人们依赖手工制品,因此诞生了一批技艺精湛的手艺人。

“天干三年,饿不死手艺人”便是他们的真实写照。

他们凭借一门绝活,便能养活一家老小,生活稳定且收入颇丰。

曾是农民的“金饭碗”,即将淘汰的行业,如今后继无人面临失传?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这些手艺人逐渐失去了用武之地,他们的手艺逐渐被廉价商品和机器取代,甚至面临失传的危机。

手艺人这个曾经的“金饭碗”职业,如今却成为了一个令人惋惜的话题。

他们曾经在农村中备受尊敬,被视为“香饽饽”和“铁饭碗”。

曾是农民的“金饭碗”,即将淘汰的行业,如今后继无人面临失传?

但现在,这些手艺人已经难以依靠自己的手艺谋生。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手艺人陷入困境?这些即将失传的手艺又有哪些呢?

割漆人的光辉往昔与转型努力

割漆人,一个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存在了几千年的职业,曾经一度被誉为“金饭碗”。

这个古老的职业激发人们对于传统工艺的无限遐想,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这一职业正逐渐失去辉煌。

曾是农民的“金饭碗”,即将淘汰的行业,如今后继无人面临失传?

割漆人的主要工作是从漆树上采集汁液,也被称为“生漆”,生漆有着极强的防腐、防虫、防潮的特性,常用来涂饰家具和工艺品。

在过去,他们常常被称为“生漆”的艺术家,他们从漆树上采集到的特殊汁液熟练地涂抹在家具上,不仅能让家具更加富丽堂皇,还能起到防腐防虫的作用。

曾是农民的“金饭碗”,即将淘汰的行业,如今后继无人面临失传?

在过去的时代里,木质家具的广泛使用使得对生漆的需求量极大,因此割漆人的工作非常重要。

但割漆工作并不是一项容易的职业。

漆树本身是一种有毒的植物,许多人对其过敏,只有少数人能够胜任这项工作,割漆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技巧和体力,割漆人需要爬上树干,在树上不停地割取汁液,而且这项工作常常在炎热的夏季进行,对身体和耐力都是巨大的考验。

曾是农民的“金饭碗”,即将淘汰的行业,如今后继无人面临失传?

这种职业除了技巧娴熟外,还需要割漆人克服对漆树毒性的恐惧与潜在的身体伤害风险,其辛苦与危险可见一斑。

随着化学漆等现代工业产品的出现,割漆人所面临的市场需求断崖式下降。

不仅如此,新一代年轻人也流失了对这一职业的兴趣,因为它不仅需要技巧和勤苦付出,还有着相对较低的收入。

曾是农民的“金饭碗”,即将淘汰的行业,如今后继无人面临失传?

很庆幸,还有一些老年割漆人在坚持这个传统工艺,坚持着执着的信念。

但割漆人团队并不只是沉溺于失去的荣耀中无法自拔,他们正积极努力寻求转型,融入当代社会并尝试创新。

现在,在一些交相辉映的传统修复工作者工匠们的努力下,古老的割漆工艺重新得到人们的关注。

曾是农民的“金饭碗”,即将淘汰的行业,如今后继无人面临失传?

割漆人们已经开始与现代设计师们合作,尝试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他们尝试将精修的手工艺品与现代设计元素相融合,制作出别具一格的家具和艺术品。

这种转型尝试为割漆工艺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使其在当代市场中找到了一席之地。

“补锅匠”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在补锅匠们从事的手艺中,补铁锅可以说是他们的得意之作,当有人家的铁锅损坏,他们总是先将铁锅举过头,顶迎着光仔细检查漏洞的位置,然后开始修复。

曾是农民的“金饭碗”,即将淘汰的行业,如今后继无人面临失传?

他们先放置一个小炉子,并用铁管连接风箱,放入焦煤和几块碎铁片在炉子里。

当火炉呼呼地响起时,铁片逐渐融化成铁水,在铁片融化之前,补锅匠还得清洗掉锅上的烟垢,一旦铁水变红,补锅匠就会用一块垫布,上面撒上些草木灰,倒入溶化的铁水。

然后用布条捻成的布棍对着铁水顶,等铁水冷却后,用细砂纸打磨补疤部分,一块破锅就能焕然一新。

曾是农民的“金饭碗”,即将淘汰的行业,如今后继无人面临失传?

补缸技艺是补锅匠们的绝活,尤其在沙沟地区,缸的使用非常普遍,大到茅缸水缸,小到米坛、牛头缸都属于此类。

修复缸的首要材料是“生”,也就是细生铁末,他们会先搜集生铁原料,并将其敲碎,然后用钳锅将铁水烧得溶化,然后迅速倒上冷水,使得铁变得起酥。

曾是农民的“金饭碗”,即将淘汰的行业,如今后继无人面临失传?

冷却后,把铁铰状的块倒出来,然后反复用锤子锤打成粉状,接下来,他们用细筛过筛,把生铁粉保存备用。

当补缸时,补锅匠需要洗刷干净缝隙,用盐卤调和后均匀涂在缝隙上。

待干燥后,缸就可以使用了,经过专业补缸的处理,缸变得细致结实,他们说,甚至连缸坏了,补好的缝隙也不会再分裂。

曾是农民的“金饭碗”,即将淘汰的行业,如今后继无人面临失传?

补锅匠不仅修复各式锅碗瓢盆,还能为村民们制作和修复桶,盆,砧板和其他木器,甚至能够做铁制的农具门窗。

在那个年代,他们的店铺要么只是一间小屋,或者他们会惨淡经营着一个小推车,上一头是风箱,一头放满了各种工具和材料的桶,矬子、火钳、钯子、钢钎、碎铁片、钉子等等。

曾是农民的“金饭碗”,即将淘汰的行业,如今后继无人面临失传?

不管是在集市还是小巷,他们都依靠招揽生意的喊声“补锅啊,补锅啊……”来吸引人们的注意。

补锅匠的喊声一响起,大家就像受到召唤一般纷纷聚拢,有的拿锅,有的拿盆,热闹非凡。

曾是农民的“金饭碗”,即将淘汰的行业,如今后继无人面临失传?

补锅匠的精湛技艺在民间得到了广泛的推崇,可以说,补锅匠应该承载了我们长辈们的一生的记忆。

现在,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人们不再对破了锅盆有执念,基本上坏了就换,而补锅匠也逐渐的销声匿迹。

棺材匠:传统手艺的传承与困境

棺材匠,这个职业,在中国有着悠久而又复杂的历史,在过去的岁月里,棺材匠是备受尊敬和崇拜的人物,由于他们纯熟的手艺和重要的社会职能,以及市场的巨大需求,他们成为了村庄里的“座上宾”。

曾是农民的“金饭碗”,即将淘汰的行业,如今后继无人面临失传?

过去,习俗规定,制作棺材的木料不能购买,而必须由儿子去隐秘地摸索杉树。

“夜深人静”的时候是最适宜的时机,毕竟这是一个会被视为“咬人的鬼”,“克父”的行业。

在选择树木后,儿子返回家中,与棺材匠预定好的日子,将收入将要打造棺材所需的红包插入树木兜中,作为一种交易方式。

曾是农民的“金饭碗”,即将淘汰的行业,如今后继无人面临失传?

棺材匠的工作通常事先打招呼,抵达家中后,沉默低调,没有与屋主交流的必要。

他们铺设好工具,通常厚重挥舞着锋利的斧头裁剪木料。

据说,棺材匠在开始操作之后,只需一斧头就能通过制作的质量判断出摆放在棺材里的人的寿命,这个独特的能力让他们备受村民和家属的肯定。

曾是农民的“金饭碗”,即将淘汰的行业,如今后继无人面临失传?

随着时代发展与社会观念变迁,棺材匠的地位与情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现在的社会趋向火化习俗,使得需求与之减少,而这个古老而又重要的职业需要耐心和熟练的技艺,这对于年轻一代来说可能无法承受。

尽管棺材匠的薪资待遇仍相对较高,但由于对职业的看法转变,棺材匠行业越来越多地面临年轻人的流失,有的甚至零年轻传人的窘境。

曾是农民的“金饭碗”,即将淘汰的行业,如今后继无人面临失传?

我们可以注意到,因为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变迁的原因,这个行业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市场机会和发展前景。

如果可吸引更多年轻人进入并提供更好的培训和职业发展机会,它有可能获得一次重生机会。

曾是农民的“金饭碗”,即将淘汰的行业,如今后继无人面临失传?

对于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人来说,它也是一个具有深厚内涵和历史价值的职业,通过学习这门古老而又特殊的技艺,人们能够有所了解中国丧葬文化的独特之处。

棺材匠是一个传统而有复杂含义的职业,他们经历了从繁荣到衰败的过程。

尽管处境尴尬,但在这个繁忙且瞬息万变的世界中,它们仍然凭借其独特的价值与意义而矗立。

篾匠

篾匠这一传统手工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远以前,他们的工艺技能在中国乡村有着特殊的地位。

曾是农民的“金饭碗”,即将淘汰的行业,如今后继无人面临失传?

和木匠、石匠等手工艺人一样,篾匠是农村手艺的代表之一,篾匠又分为篾匠和竹匠两类,一般而言,篾匠同时掌握两种技艺。

这门手艺需要通过复杂而繁琐的活计来完成对竹子的加工和制作。

篾匠常用的工具不多,他们会佩戴一条黑色围裙,将工具放在一个简易的竹制工具箱中,这些工具主要包含各种篾刀、竹刀、度篾刺、钻子、刮刀、鲁班尺等。

曾是农民的“金饭碗”,即将淘汰的行业,如今后继无人面临失传?

篾匠会选择坐在地上或被称之为“工艺台”的物体上进行工作,穿着围裙可以保护衣服,工具箱能够方便地存放和使用工具。

制作竹器有着复杂而精细的步骤,篾匠首先将竹子锯成相应长度的小段,这个长度是根据要制造的产品提前测量好的。

曾是农民的“金饭碗”,即将淘汰的行业,如今后继无人面临失传?

然后将竹子剖开并分成不同的层次,这样就可以制作出篾条,篾匠使用锯子将竹子细致地削成薄片,然后用这些薄片进行编织和捆扎、打磨,经过这一系列工艺,最终产生出各种各样的竹器。

过去,竹制品无处不在,几乎每户人家都有,竹制的箩可用于淘米,竹筐可用于购买蔬菜,笆床和小凉床可以供人们乘凉休息,竹制的床、椅、书架等家具也是常见的物品。

曾是农民的“金饭碗”,即将淘汰的行业,如今后继无人面临失传?

篾匠也与年俗文化紧密相关,每年元宵节前,篾匠会制作各种各样的花灯,如兔子灯等,在街头巷尾售卖。

这些灯笼的骨架多为竹子制成,外面贴着纸,内部可插蜡烛,孩子们在晚上点燃蜡烛后,提着手中的花灯一起欢庆节日。

曾是农民的“金饭碗”,即将淘汰的行业,如今后继无人面临失传?

在夏夜里,竹制家具是人们的最爱,家家户户都会选择篾匠制作的竹躺椅用于乘凉,而竹床、竹椅等也是大人小孩休息的好去处。

人们一边坐在竹床上遥望天上的繁星,一边享受清凉的夜风,生活无比惬意。

过去,农村的篾匠商店随处可见,白天里,老篾匠们伏在店里从事锯、刨、劈、编等活动,享受着这份悠闲惬意的工作状态。

曾是农民的“金饭碗”,即将淘汰的行业,如今后继无人面临失传?

如果竹制品坏了,人们一般不会丢弃,而是带给篾匠进行修补,并继续使用。

因为那个时候,大家都非常节俭,希望将每分钱花到刀口上,和现在的年轻人不同,他们宁愿将来吃苦,也不舍得多花一分钱。

然而,随着大陆石油化工产业的发展,塑料制品开始流行起来,在价格便宜且外观漂亮的塑料制品取而代之下,竹制品逐渐消失在人们生活的角落,篾匠的手艺也难以为继。

曾是农民的“金饭碗”,即将淘汰的行业,如今后继无人面临失传?

为了生存,许多篾匠不得不寻找其他工作机会,篾匠的数量逐渐减少。

如今,篾匠几乎已经很少见了,只剩下寥寥无几的篾匠坚持制作竹制工艺品,只有少部分的人还在坚持这个手艺。

笔者说

这些老手艺,曾经都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技能,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它们逐渐被遗忘在历史的角落,尽管有些手艺仍然活跃在市场中,但大多数都已经失去了往日的辉煌。

曾是农民的“金饭碗”,即将淘汰的行业,如今后继无人面临失传?

然而这些老手艺的消失并不意味着它们毫无价值,相反,它们代表着我们祖先的智慧和创造力,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珍视这些技艺,让它们得以传承下去。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不仅要追求新技术、新理念,也要学会从传统中汲取智慧,只有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才能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