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曾是農民的“金飯碗”,即将淘汰的行業,如今後繼無人面臨失傳?

作者:面包飛滿天
曾是農民的“金飯碗”,即将淘汰的行業,如今後繼無人面臨失傳?

在遙遠的過去,當經濟還不發達時,人們依賴手工制品,是以誕生了一批技藝精湛的手藝人。

“天幹三年,餓不死手藝人”便是他們的真實寫照。

他們憑借一門絕活,便能養活一家老小,生活穩定且收入頗豐。

曾是農民的“金飯碗”,即将淘汰的行業,如今後繼無人面臨失傳?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這些手藝人逐漸失去了用武之地,他們的手藝逐漸被廉價商品和機器取代,甚至面臨失傳的危機。

手藝人這個曾經的“金飯碗”職業,如今卻成為了一個令人惋惜的話題。

他們曾經在農村中備受尊敬,被視為“香饽饽”和“鐵飯碗”。

曾是農民的“金飯碗”,即将淘汰的行業,如今後繼無人面臨失傳?

但現在,這些手藝人已經難以依靠自己的手藝謀生。

究竟是什麼原因導緻這些手藝人陷入困境?這些即将失傳的手藝又有哪些呢?

割漆人的光輝往昔與轉型努力

割漆人,一個在中國曆史長河中存在了幾千年的職業,曾經一度被譽為“金飯碗”。

這個古老的職業激發人們對于傳統工藝的無限遐想,随着現代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這一職業正逐漸失去輝煌。

曾是農民的“金飯碗”,即将淘汰的行業,如今後繼無人面臨失傳?

割漆人的主要工作是從漆樹上采集汁液,也被稱為“生漆”,生漆有着極強的防腐、防蟲、防潮的特性,常用來塗飾家具和工藝品。

在過去,他們常常被稱為“生漆”的藝術家,他們從漆樹上采集到的特殊汁液熟練地塗抹在家具上,不僅能讓家具更加富麗堂皇,還能起到防腐防蟲的作用。

曾是農民的“金飯碗”,即将淘汰的行業,如今後繼無人面臨失傳?

在過去的時代裡,木質家具的廣泛使用使得對生漆的需求量極大,是以割漆人的工作非常重要。

但割漆工作并不是一項容易的職業。

漆樹本身是一種有毒的植物,許多人對其過敏,隻有少數人能夠勝任這項工作,割漆的過程需要一定的技巧和體力,割漆人需要爬上樹幹,在樹上不停地割取汁液,而且這項工作常常在炎熱的夏季進行,對身體和耐力都是巨大的考驗。

曾是農民的“金飯碗”,即将淘汰的行業,如今後繼無人面臨失傳?

這種職業除了技巧娴熟外,還需要割漆人克服對漆樹毒性的恐懼與潛在的身體傷害風險,其辛苦與危險可見一斑。

随着化學漆等現代工業産品的出現,割漆人所面臨的市場需求斷崖式下降。

不僅如此,新一代年輕人也流失了對這一職業的興趣,因為它不僅需要技巧和勤苦付出,還有着相對較低的收入。

曾是農民的“金飯碗”,即将淘汰的行業,如今後繼無人面臨失傳?

很慶幸,還有一些老年割漆人在堅持這個傳統工藝,堅持着執着的信念。

但割漆人團隊并不隻是沉溺于失去的榮耀中無法自拔,他們正積極努力尋求轉型,融入當代社會并嘗試創新。

現在,在一些交相輝映的傳統修複工作者工匠們的努力下,古老的割漆工藝重新得到人們的關注。

曾是農民的“金飯碗”,即将淘汰的行業,如今後繼無人面臨失傳?

割漆人們已經開始與現代設計師們合作,嘗試将傳統技藝與現代審美相結合,他們嘗試将精修的手工藝品與現代設計元素相融合,制作出别具一格的家具和藝術品。

這種轉型嘗試為割漆工藝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使其在當代市場中找到了一席之地。

“補鍋匠”

“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

在補鍋匠們從事的手藝中,補鐵鍋可以說是他們的得意之作,當有人家的鐵鍋損壞,他們總是先将鐵鍋舉過頭,頂迎着光仔細檢查漏洞的位置,然後開始修複。

曾是農民的“金飯碗”,即将淘汰的行業,如今後繼無人面臨失傳?

他們先放置一個小爐子,并用鐵管連接配接風箱,放入焦煤和幾塊碎鐵片在爐子裡。

當火爐呼呼地響起時,鐵片逐漸融化成鐵水,在鐵片融化之前,補鍋匠還得清洗掉鍋上的煙垢,一旦鐵水變紅,補鍋匠就會用一塊墊布,上面撒上些草木灰,倒入溶化的鐵水。

然後用布條撚成的布棍對着鐵水頂,等鐵水冷卻後,用細砂紙打磨補疤部分,一塊破鍋就能煥然一新。

曾是農民的“金飯碗”,即将淘汰的行業,如今後繼無人面臨失傳?

補缸技藝是補鍋匠們的絕活,尤其在沙溝地區,缸的使用非常普遍,大到茅缸水缸,小到米壇、牛頭缸都屬于此類。

修複缸的首要材料是“生”,也就是細生鐵末,他們會先搜集生鐵原料,并将其敲碎,然後用鉗鍋将鐵水燒得溶化,然後迅速倒上冷水,使得鐵變得起酥。

曾是農民的“金飯碗”,即将淘汰的行業,如今後繼無人面臨失傳?

冷卻後,把鐵鉸狀的塊倒出來,然後反複用錘子錘打成粉狀,接下來,他們用細篩過篩,把生鐵粉儲存備用。

當補缸時,補鍋匠需要洗刷幹淨縫隙,用鹽鹵調和後均勻塗在縫隙上。

待幹燥後,缸就可以使用了,經過專業補缸的處理,缸變得細緻結實,他們說,甚至連缸壞了,補好的縫隙也不會再分裂。

曾是農民的“金飯碗”,即将淘汰的行業,如今後繼無人面臨失傳?

補鍋匠不僅修複各式鍋碗瓢盆,還能為村民們制作和修複桶,盆,砧闆和其他木器,甚至能夠做鐵制的農具門窗。

在那個年代,他們的店鋪要麼隻是一間小屋,或者他們會慘淡經營着一個小推車,上一頭是風箱,一頭放滿了各種工具和材料的桶,矬子、火鉗、钯子、鋼釺、碎鐵片、釘子等等。

曾是農民的“金飯碗”,即将淘汰的行業,如今後繼無人面臨失傳?

不管是在集市還是小巷,他們都依靠招攬生意的喊聲“補鍋啊,補鍋啊……”來吸引人們的注意。

補鍋匠的喊聲一響起,大家就像受到召喚一般紛紛聚攏,有的拿鍋,有的拿盆,熱鬧非凡。

曾是農民的“金飯碗”,即将淘汰的行業,如今後繼無人面臨失傳?

補鍋匠的精湛技藝在民間得到了廣泛的推崇,可以說,補鍋匠應該承載了我們長輩們的一生的記憶。

現在,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人們不再對破了鍋盆有執念,基本上壞了就換,而補鍋匠也逐漸的銷聲匿迹。

棺材匠:傳統手藝的傳承與困境

棺材匠,這個職業,在中國有着悠久而又複雜的曆史,在過去的歲月裡,棺材匠是備受尊敬和崇拜的人物,由于他們純熟的手藝和重要的社會職能,以及市場的巨大需求,他們成為了村莊裡的“座上賓”。

曾是農民的“金飯碗”,即将淘汰的行業,如今後繼無人面臨失傳?

過去,習俗規定,制作棺材的木料不能購買,而必須由兒子去隐秘地摸索杉樹。

“夜深人靜”的時候是最适宜的時機,畢竟這是一個會被視為“咬人的鬼”,“克父”的行業。

在選擇樹木後,兒子傳回家中,與棺材匠預定好的日子,将收入将要打造棺材所需的紅包插入樹木兜中,作為一種交易方式。

曾是農民的“金飯碗”,即将淘汰的行業,如今後繼無人面臨失傳?

棺材匠的工作通常事先打招呼,抵達家中後,沉默低調,沒有與屋主交流的必要。

他們鋪設好工具,通常厚重揮舞着鋒利的斧頭裁剪木料。

據說,棺材匠在開始操作之後,隻需一斧頭就能通過制作的品質判斷出擺放在棺材裡的人的壽命,這個獨特的能力讓他們備受村民和家屬的肯定。

曾是農民的“金飯碗”,即将淘汰的行業,如今後繼無人面臨失傳?

随着時代發展與社會觀念變遷,棺材匠的地位與情況發生了極大的變化。

現在的社會趨向火化習俗,使得需求與之減少,而這個古老而又重要的職業需要耐心和熟練的技藝,這對于年輕一代來說可能無法承受。

盡管棺材匠的薪資待遇仍相對較高,但由于對職業的看法轉變,棺材匠行業越來越多地面臨年輕人的流失,有的甚至零年輕傳人的窘境。

曾是農民的“金飯碗”,即将淘汰的行業,如今後繼無人面臨失傳?

我們可以注意到,因為人口老齡化和社會變遷的原因,這個行業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市場機會和發展前景。

如果可吸引更多年輕人進入并提供更好的教育訓練和職業發展機會,它有可能獲得一次重生機會。

曾是農民的“金飯碗”,即将淘汰的行業,如今後繼無人面臨失傳?

對于對傳統文化感興趣的人來說,它也是一個具有深厚内涵和曆史價值的職業,通過學習這門古老而又特殊的技藝,人們能夠有所了解中國喪葬文化的獨特之處。

棺材匠是一個傳統而有複雜含義的職業,他們經曆了從繁榮到衰敗的過程。

盡管處境尴尬,但在這個繁忙且瞬息萬變的世界中,它們仍然憑借其獨特的價值與意義而矗立。

篾匠

篾匠這一傳統手工藝的曆史可以追溯到很遠以前,他們的工藝技能在中國鄉村有着特殊的地位。

曾是農民的“金飯碗”,即将淘汰的行業,如今後繼無人面臨失傳?

和木匠、石匠等手工藝人一樣,篾匠是農村手藝的代表之一,篾匠又分為篾匠和竹匠兩類,一般而言,篾匠同時掌握兩種技藝。

這門手藝需要通過複雜而繁瑣的活計來完成對竹子的加工和制作。

篾匠常用的工具不多,他們會佩戴一條黑色圍裙,将工具放在一個簡易的竹制工具箱中,這些工具主要包含各種篾刀、竹刀、度篾刺、鑽子、刮刀、魯班尺等。

曾是農民的“金飯碗”,即将淘汰的行業,如今後繼無人面臨失傳?

篾匠會選擇坐在地上或被稱之為“工藝台”的物體上進行工作,穿着圍裙可以保護衣服,工具箱能夠友善地存放和使用工具。

制作竹器有着複雜而精細的步驟,篾匠首先将竹子鋸成相應長度的小段,這個長度是根據要制造的産品提前測量好的。

曾是農民的“金飯碗”,即将淘汰的行業,如今後繼無人面臨失傳?

然後将竹子剖開并分成不同的層次,這樣就可以制作出篾條,篾匠使用鋸子将竹子細緻地削成薄片,然後用這些薄片進行編織和捆紮、打磨,經過這一系列工藝,最終産生出各種各樣的竹器。

過去,竹制品無處不在,幾乎每戶人家都有,竹制的籮可用于淘米,竹筐可用于購買蔬菜,笆床和小涼床可以供人們乘涼休息,竹制的床、椅、書架等家具也是常見的物品。

曾是農民的“金飯碗”,即将淘汰的行業,如今後繼無人面臨失傳?

篾匠也與年俗文化緊密相關,每年元宵節前,篾匠會制作各種各樣的花燈,如兔子燈等,在街頭巷尾售賣。

這些燈籠的骨架多為竹子制成,外面貼着紙,内部可插蠟燭,孩子們在晚上點燃蠟燭後,提着手中的花燈一起歡慶節日。

曾是農民的“金飯碗”,即将淘汰的行業,如今後繼無人面臨失傳?

在夏夜裡,竹制家具是人們的最愛,家家戶戶都會選擇篾匠制作的竹躺椅用于乘涼,而竹床、竹椅等也是大人小孩休息的好去處。

人們一邊坐在竹床上遙望天上的繁星,一邊享受清涼的夜風,生活無比惬意。

過去,農村的篾匠商店随處可見,白天裡,老篾匠們伏在店裡從事鋸、刨、劈、編等活動,享受着這份悠閑惬意的工作狀态。

曾是農民的“金飯碗”,即将淘汰的行業,如今後繼無人面臨失傳?

如果竹制品壞了,人們一般不會丢棄,而是帶給篾匠進行修補,并繼續使用。

因為那個時候,大家都非常節儉,希望将每分錢花到刀口上,和現在的年輕人不同,他們甯願将來吃苦,也不舍得多花一分錢。

然而,随着大陸石油化工産業的發展,塑膠制品開始流行起來,在價格便宜且外觀漂亮的塑膠制品取而代之下,竹制品逐漸消失在人們生活的角落,篾匠的手藝也難以為繼。

曾是農民的“金飯碗”,即将淘汰的行業,如今後繼無人面臨失傳?

為了生存,許多篾匠不得不尋找其他工作機會,篾匠的數量逐漸減少。

如今,篾匠幾乎已經很少見了,隻剩下寥寥無幾的篾匠堅持制作竹制工藝品,隻有少部分的人還在堅持這個手藝。

筆者說

這些老手藝,曾經都是人們賴以生存的技能,但随着時代的變遷,它們逐漸被遺忘在曆史的角落,盡管有些手藝仍然活躍在市場中,但大多數都已經失去了往日的輝煌。

曾是農民的“金飯碗”,即将淘汰的行業,如今後繼無人面臨失傳?

然而這些老手藝的消失并不意味着它們毫無價值,相反,它們代表着我們祖先的智慧和創造力,是我們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應該珍視這些技藝,讓它們得以傳承下去。

在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我們不僅要追求新技術、新理念,也要學會從傳統中汲取智慧,隻有将傳統與現代相結合,才能創造出更加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