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看到中韩造船、造车的订单数据,我终于知道韩国为啥“急眼”了

作者:糊涂文娱

本文已开通头条首发和全网维权,搬运必究!

看到中韩造船、造车的订单数据,我终于知道韩国为啥“急眼”了

在某问答平台,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为什么韩国人越来越讨厌中国了?”

作为邻居,韩国在历史上素来扮演着大陆附属国的身份,文化同源。

看到中韩造船、造车的订单数据,我终于知道韩国为啥“急眼”了

按理说彼此之间的关系应该还不错才对,为啥会出现彼此越来越讨厌的情况呢?

直到去年韩国对华贸易出现逆差,以及造船、造车这些行业的数据纷纷出炉,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说到底都是钱闹的。

2023年的前11个月,有这么一个有趣的数据:韩国对华出口1140亿美元,进口1320亿美元,贸易逆差180亿美元。

看到中韩造船、造车的订单数据,我终于知道韩国为啥“急眼”了

这个数据一出炉,韩国国内直接“炸锅”。

因为这是韩国31年来,对中国的首次逆差。

看到中韩造船、造车的订单数据,我终于知道韩国为啥“急眼”了

而在这之前,韩国曾经长期对中国保持贸易上的顺差位置,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都是韩国顺差最大的国家。

这突然的“两级反转”,如何不让韩国人心惊肉跳。

这还只是总量上的差别。

更令韩国人感到担忧的是,从各个行业的发展趋势来看,这种逆差并不是偶然现象,而是正在呈现不断放大的过程。

以韩国支柱产业之一的造船业为例,2023年呈现出了被中国碾压的姿态。

看到中韩造船、造车的订单数据,我终于知道韩国为啥“急眼”了

根据2023年全年数据,新船订单成交总量为4149万修正总吨。

其中,中国拿下了2446万,占比58.9%,而韩国拿下了1001万,占比24.1%。

看到中韩造船、造车的订单数据,我终于知道韩国为啥“急眼”了

而在2022年,中国和韩国的占比分别是49%和38%。

也就是说,一年的时间,中国的订单量增加了接近10%,而韩国则减少了14%。

再来看一下中韩两国在汽车出口方面的数据。

根据数据显示,大陆2023年前十个月的出口数量为424万辆,预计全年会超过500万辆。

看到中韩造船、造车的订单数据,我终于知道韩国为啥“急眼”了

而在2022年,这一数字是311万辆。

韩国这边,汽车出口在2023年也实现了增长,但是,却也感受到了来自中国造车行业全面崛起的压迫感。

除了上述提到的造船和造车,韩国的传统支柱产业里,例如半导体、能源、钢铁、家电等行业,都在不同层面面临着来自中国企业的崛起和竞争。

看到中韩造船、造车的订单数据,我终于知道韩国为啥“急眼”了

有句话叫“夺人饭碗犹如杀人父母”,韩国传统强势的行业几乎在全面应对中国企业的市场蚕食,在这种局面下,韩国人越来越讨厌中国也就不足为奇了。

甚至于2023年,韩国开始更进一步的“亲美”也就能说得通了,毕竟他还得吃饭,总要找个靠山不是。

但让韩国人有些无奈的是,中国在各个崛起的领域都表现出了极强的后劲,这是因为中国有着更为完善的产业链。

看到中韩造船、造车的订单数据,我终于知道韩国为啥“急眼”了

这就意味着相同的产品,大陆的价格大概率都是低于韩国的,在质量相等的基础上,顾客必然会选择价格更低的那一个。

也就是说,韩国的各个企业,几乎只能处在被动挨打的份。

曾几何时,韩国在国内是一个高频的词汇,我们用着韩国的电子产品,看着韩国的偶像剧,追着韩国的明星。

看到中韩造船、造车的订单数据,我终于知道韩国为啥“急眼”了

可现在,这一切似乎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韩国元素在国内日益减少,而中国元素则更多出现在世界的各个角落。

正如一些人说的,这个世界,大国终究会崛起,而凭借着时代先发优势崛起的小国,伴随着大国的崛起,终究会回到自己原本的位置,这种趋势是不可逆的。

所以,对于韩国来说,这种过程或许会比较痛苦和无奈,但这就是历史规律和惯性。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