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黄埔“百千万工程”超级对话,时长共5分19秒)
黄埔“百千万工程”超级对话,时长共5分19秒
位于黄埔区黄埔街道的大吉沙岛,被誉为“广州的世外桃源”,是目前广州市唯一一个必须乘坐渡轮才能进入的江心岛。
大吉沙岛位于珠江主河道以南,与长洲岛、黄埔港对望,面积约1500亩,其中1329亩为农田,岛上现有4个农民合作社,经营范围包括养殖业、园林等。
这样一处江心小岛
是如何转变为现代都市锦田的呢?
对话嘉宾
罗海琼
广州市黄埔区黄埔街道党工委书记
叶成彬
黄埔“海外新闻官”
华南理工大学留学生
人居环境综合提升
从旧渡口到新码头
崭新的码头、平整干净的道路、大片整齐的农田,与市区的热闹和快节奏截然不同,大吉沙岛舒适又宁静。
如何在保留田园风光的同时,建设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提升居民的居住体验?
2019年,大吉沙岛示范社区项目动工,将码头驿站连廊、公厕、居民区消防系统、排水排污系统带入这座小岛,对大吉沙码头周边环境、环岛整体环境、基础设施道路进行了整体升级;2022年,黄埔街道实施大吉沙人居环境综合提升工程,对岛内路面、住宅外立面、户外广场景观等进行提升改造……短短三年,大吉沙岛摇身一变,成为宜居宜业的“世外桃源”。
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
从荒地到都市锦田
大吉沙岛有着丰富的种植业、渔业资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可能。2018年,黄埔区启动“都市锦田计划”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改造大吉沙岛高标准农田1142.92亩,新增垦造大吉沙及白兔沙约860亩水田。
同时,随着黄埔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发轫之作——隆平院士港项目落地,打破居民以往自行耕种缺乏保障或单纯靠低价出租农地获取收入的局面,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带动村集体每年增收近500万元。
创建“智慧农场”黄埔模式
从靠天吃饭到藏粮于技
技术成果的转化,让大吉沙岛不仅仅是一片“试验田”,更是农业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的一大缩影。
大吉粮仓是隆平试验田的配套设施,该建筑采用传统岭南钟楼建筑风格,里面的“两藏馆”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为主题,展示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历程以及隆平国际现代农业公园的建设历程。
大吉沙岛水稻智慧农场的建设,主要开展与智慧农业相关的品种、栽培、农机等方面的科研攻关,突破水稻和蔬菜生产智慧农场关键技术,创建“智慧农场”黄埔模式。
【百千万工程亮点】
新兴产业布局
黄埔街落成港湾都荟、和安堡等9个临港商业楼宇,吸引、拓展约54家新企业进驻辖内,形成广州大湾区数字文化产业园锤炼黄埔区文化娱乐服务业高地、中远海运大厦引领港航服务业、临港智谷园区打造新孵化品牌的格局。
大湾区数字文化产业园是黄埔区文化科技产业重点开发项目、广州市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园区入驻企业58家,年营收近20亿元。
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地铁七号线二期工程竣工,完成辖内裕丰围站、大沙东站的所有征借地任务,打通黄埔区南北向快速交通以及连接番禺、佛山之间的轨道交通网络。
民生福祉建设
推进大吉沙岛人居环境提升搬迁安置工程,全面提升大吉沙岛整体环境风貌。
总投资1500万元推动3个老旧小区“微改造”,惠及576户、2100余人。
投入超2300万元完成乌涌口袋公园等4个口袋公园建设,累计建设面积约36800平方米,让居民“推窗见景、移步见绿”。
总投资超5000万元推进东苑小区配套设施和停车楼项目,提升小区环境品质。
城市更新改造
稳步推进片区旧改,新溪村旧改项目获广州市政府批复,首开区开工建设,项目将打造集商务、休闲、教育、居住为一体的高端智慧活力引擎,助力金融城——黄埔湾世界级地标商圈建设;珠江村旧改项目首开区开工建设,将打造海丝创意文化社区、创新型现代服务配套区。
乡村振兴建设
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引试种隆平黄埔香等约300个水稻品种;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领衔,在大吉沙岛106亩建设基地突破水稻和蔬菜生产智慧农场关键技术,为水稻和蔬菜生产智能无人化农场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模式新范本,打造大吉沙国家水稻公园。
改造提升低端低效物业,下沙·公园西商务中心项目开工建设,建设广州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试验区鱼珠片区配套服务综合体,预计年经济效益3亿元,新增就业人口约6000人。
历史文化保护
依托14处历史文物、7棵古树,发掘历史文化,注重活化利用。建于清道光年间的世贤张公祠汇集市级非遗龙舟龙头龙尾传人张伟潮、区级非遗传统字画装裱项目传承人黄毅良两位大师,常态化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等传承工作。
南方+记者 刘珊
通讯员 黄埔融媒
【作者】 刘珊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