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溜索女孩":8岁溜索200米,横渡怒江上学,长大后她做出意外选择

作者:我最棒棒棒

前言: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些令人惊叹的故事,似乎超越了普通人的极限,如同一曲奇迹的交响乐。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一位勇敢的小女孩,她在年仅8岁的时候,通过一条200米长的溜索,横渡怒江去上学。这个让人瞠目结舌的场景,只是她生命中一个小小的插曲。然而,当这位女孩长大后,她做出了让人意外的选择,故事的发展也如同一场引人入胜的冒险,引领我们一窥她的非凡人生。

卷起裤脚过江,200米的生死攸关

生活在怒江边上的布腊村,其实并没有那么“怒”。山清水秀,民风淳朴,唯独一条奔腾的怒江,隔离了村民与对岸。往来两岸,要么乘小船摇摇晃晃、要么通过溜索——一种危险至极的渡江方式。

"溜索女孩":8岁溜索200米,横渡怒江上学,长大后她做出意外选择

所谓“溜索”无非是找根钢丝,系上布条当做滑轮,双手抱紧缆绳,双脚使劲一蹬,整个人便“腾”地飞过去了。虽然只有短短200米的江面,却是生死攸关的距离。

只要一个不慎掉入江中,必将万劫不复。所以,村民们向来不敢轻易尝试。但这样的大人都害怕的溜索,8岁的余燕恰却成了行家。只因岸对面的简陋校舍,是她唯一的求学之路。“为了读书,我不得不天天面对生命危险。”余燕恰说。

独自一人徒手攀爬,天堑求学路

布腊村偏远闭塞,大部分村民都是文盲。只有让孩子读书,才有机会改变命运。为此,村委会在对岸搭建了一间砖混结构的校舍,雇佣城里老师上门授课。“我最喜欢上课的时候了。”说起小学的日子,余燕恰会忍不住眉开眼笑。只因这里是她知识的摇篮。

"溜索女孩":8岁溜索200米,横渡怒江上学,长大后她做出意外选择

但对一个8岁的孩子来说,每天来回要冒着生命危险两次。西去上学,东归回家,她都要独自一人,徒手攀爬那根高高悬挂的钢丝。

风吹过,缆绳会左右摇晃。脚底是奔流的江水,头顶是苍茫的天空。“有一段时间我很害怕,但妈妈鼓励我说上学可以走出大山,我就不再怕了。”起初,村里的大人们都不放心,生怕她一个失误掉进江里。但几个月下来,她却从最初手忙脚乱,逐渐练就了驾轻就熟的本领。只要检查好安全带,系紧鞋带,我就没有啥可担心的。”如今回忆起溜索的日子,余燕恰只觉得那是人生最刺激的“极限运动”。

命运的转折点——一张照片改变了她的人生

2007年,江苏电视台的一位冒险记者探访到了这间山寨小学。他本打算拍摄当地风土人情,却在听说学生们每天要溜索上学时瞠目结舌、不寒而栗。当他亲眼目睹这个细弱的小女孩轻松飞越怒江时,镜头下的场景深深震撼了他的心。

"溜索女孩":8岁溜索200米,横渡怒江上学,长大后她做出意外选择

出于爱心,他将这段画面剪辑成视频并播放,没想到竟然引爆了当年的网络。视频中那个腼腆羞涩的小姑娘,一夜之间火遍全国,被昵称为“溜索女孩”。人们纷纷捐款,众志成城,在2008年给布腊村架设了一座吊桥。这成为小余燕恰命运的重要转折点。

风起云涌——她渐渐走入公众视野

“第一次过桥的时候,我紧张极了。”余燕恰回忆那一刻,脸上得意之情溢于言表,“我成了村子里第一个过桥的人!”

这座长80米的吊桥,连接的是两个世界。余燕恰每日往返其上,像极了一位行云流水的精灵。自此她得到外界更多注意,也因此收获更多机会。

"溜索女孩":8岁溜索200米,横渡怒江上学,长大后她做出意外选择

“谢谢爸爸!”她甜甜地朝天喊。父亲的意外离世让一家人瞬间失去经济来源,她也险些辍学。幸亏母亲苦口婆心,放弃了自己的幸福,也要女儿继续念书。

高中毕业后,余燕恰凭借优异成绩考入云南医科大学。所有人都以为将来她定会选择大城市并开始新生活,没想到......她毕业后,毅然决定回到家乡怒江州人民医院执业。

为何执意回归——因为这里有恩情值得回报

“我小时候受过太多关爱。现在轮到我回馈家乡了。”余燕恰笑了笑。是这里的群众施与她温暖,所以她更感恩。是这里的吊桥连接通她的梦想,所以她不愿离去。“我们都是这个地方孕育出来的,有些东西,是不该被遗忘的。”

"溜索女孩":8岁溜索200米,横渡怒江上学,长大后她做出意外选择

一句话道尽回报之意。她希望自己能成为村里的一盏灯,帮助更多像当年的自己一样的孩子走出山沟沟。在她看来,这才是生命的意义。

真正让余燕恰感到安慰的是,随着村里更多孩子的求学,越来越多走出深山的人也开始回流,共同建设家乡。“这正是布腊村最需要的。”她自豪地说。16年过去了。我们还会记得她吗?

16年后的今天,面对镜头余燕恰已不再腼腆怯生。取而代之的,是一名合格医者的稳重从容。记忆里的光阴在她脸上留下的印记恰如她眉宇间流露出的斯文,沉静中透出宁静。她的眼里有泪,却不会轻易落下。

"溜索女孩":8岁溜索200米,横渡怒江上学,长大后她做出意外选择

她,就是“溜索女孩”余燕恰。我们是否还会记得她呢?或许很多人早已遗忘在山沟沟里那抹橘红色身影。但她却成为一代人集体记忆中的光。因为她的倔强和执着体现了我们内心的共鸣,这份精神永存,这就是她给我们留下的礼物。

而她最让人敬佩的是,明明可以选择更好的城市生活,她却主动回到故乡。正像她的母亲当年不离不弃支持她念书一样,她今天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回馈这份恩情。

也许我们每个人都不能改变世界,但余燕恰证明了——通过自己的努力,我们可以改变某一个小天地;通过自己的恩情回报,我们可以感染更多生命。这种精神,值得每个人学习。

"溜索女孩":8岁溜索200米,横渡怒江上学,长大后她做出意外选择

余燕恰的童年:和“危险”为伴的成长

生于山沟沟的余燕恰,她温柔内敛的性格并不像她的名字一样张扬。或许正因为如此,她才能安安静静地度过那样与“危险”为伴的童年。

她还记得小时候第一次尝试溜索的场景。腼腆的她抱着妈妈的腿害羞地从妈妈身后探出头来,眼看着村里的大人“腾”地从钢索上飞过江去,她惊讶地瞪大了眼睛。“这么危险,我可不敢啊!”她小心翼翼地看着妈妈。“要是不会溜索,就没办法到对面去上学了!”妈妈严肃地说。

小女孩只好咬咬牙,鼓起勇气学着大人的样子系上安全带。第一次溜索的时候,她吓得整个人僵硬,脚底像灌了铅一样,迟迟不肯使劲一蹬。妈妈在岸上鼓励她,直到她终于咬着牙滑行而过。如此数次尝试之后,渐渐地,她对这趟“生死线”的渡河之旅已经驾轻就熟。只要小心系好安全带,她便能从容滑行,飞快抵达对岸的校园。

"溜索女孩":8岁溜索200米,横渡怒江上学,长大后她做出意外选择

简陋的山村小学,打开她追求学问的心门

布腊村的孩子们上学都要过江,为他们搭建的小学也十分简陋。泥土打成的泥坯墙,瓦片盖的房顶,满地泥泞。雨天上课尤其难受,屋檐漏水,老师和学生们都要躲避。

不过这都阻挡不了孩子们渴求知识的心。他们热爱这里的一切——磨损的黑板、拥挤的木桌椅、还有那位来自城里的好老师。余燕恰尤其期待上学的时光。她喜欢坐在前排听老师讲课,认真记笔记。放学后她会去学校的简陋图书室借书,然后带回家念到深夜。

"溜索女孩":8岁溜索200米,横渡怒江上学,长大后她做出意外选择

母亲看到女儿读书的兴趣和毅力,便开始计划在村里开一家小卖部,以赚取女儿上中学的学费。那段时间,母女俩的生活非常拮据,但对余燕恰来说,学习的快乐和希望让她忘却了生活的艰辛。

初中考入县城,她踏上人生新的阶段

三年的时间一晃而过,小学的余燕恰长高了许多,变得越发励志进取。母亲开的杂货铺生意也渐入佳境,余燕恰终于有机会升入初中——她考入了县城里的一所重点中学。这对她而言是全新的人生体验。她不但要适应城里的生活方式,更要面对来自各地的同学。刚开始的时候,她害羞内向,在班里不太合群,上课也不太敢发言。

但渐渐地,在语文老师的悉心帮助下,她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快速提高。她开始在班里小组讨论的时候主动发言,甚至被语文老师推选为下次演讲比赛的代表。

"溜索女孩":8岁溜索200米,横渡怒江上学,长大后她做出意外选择

当她站在讲台上细细讲述自己上学渡江的故事时,全场哗然。她原本腼腆的个性也开始有了转变——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她逐渐在班级站稳脚跟,并且开始活跃起来。

余燕恰深知,在这个县城的新环境,自己要加倍努力,才能赢得更多机遇。中考的时候,她以全县第七的高分被保送入了省重点中学。这无疑是对她努力的最好回报。

命运波折之后,她终于如愿以偿考上大学

高中三年的学习生活丰富多彩。余燕恰不仅成绩优异,课外活动也十分活跃,是文学社的核心成员之一。可就在余燕恰一家人准备攒足她上大学的学费时,命运给了他们沉重的一击——父亲在一次严重车祸中不幸离世,家里顿时失去了收入来源。

"溜索女孩":8岁溜索200米,横渡怒江上学,长大后她做出意外选择

一时间,余燕恰面临无法继续念书的窘境。好在母亲咬紧牙关,两耳不闻窗外事,坚持供余燕恰完成学业。在母亲的鼓励支持下,余燕恰也毅然决然承担起了帮补家计的责任,努力在学习之余做些副业。

高考那年,她历尽艰辛以优异的成绩被云南医科大学录取。站在开学第一天的校门前,她不禁泪流满面——能够完成学业进入理想大学,是她和母亲最好的回报。

大学四年,她勤勉学习,主修儿科学专业

大学四年对余燕恰来说是快乐和收获的时光。她加入学校医学社,经常组织同学们开展义诊活动或去山区支教。她发现自己特别喜欢和孩子们打成一片,于是决定主修儿科学专业。

"溜索女孩":8岁溜索200米,横渡怒江上学,长大后她做出意外选择

、、、在老师的指导下,她系统深入地学习儿科学知识,并在校医院儿科实习,掌握了诊治常见儿科病的技能。为了获得更高层次的医学训练,她还申请出国交换到英国著名医学院进修了一年。那一年,她见识到了发达国家先进的医疗体系,也学会了更加独立生活工作。回国后,她毕业论文以优异成绩通过答辩,顺利获得医学学士学位。

所有老师同学都以为,余燕恰肯定会在大城市开始她的医生生涯。没想到她毕业后做出了一个惊人决定——回到老家怒江州执业。

她开始在家乡医院的儿科工作,服务乡亲们回到家乡后,余燕恰如愿成为了一名儿科医生。起初,不少病人和家属还记得她小时候的“溜索女孩”的身份,见到她有些惊讶。但实际接诊后,病人们都对她的医术和服务赞不绝口。

"溜索女孩":8岁溜索200米,横渡怒江上学,长大后她做出意外选择

余燕恰每天忙碌地在儿科门诊和病房间奔波,诊治各种小病症和儿科疾病。她耐心细致地询问病情,仔细检查小病人的身体状况,然后根据症状开出药方或提出治疗建议。

有时遇到特殊疑难病例时,她也会运用大学和出国期间学到的知识,查阅文献资料,与老师们讨论分析,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看着一个个小病人在她的治疗下逐渐康复,她由衷感到成就感和幸福。

结语

时光飞逝,余燕恰在家乡医院已经工作多年。她见证着村庄日渐发展,也看到越来越多走出大山回来建设家乡的年轻人。她会想起自己小时候那段“飞越生死线”的岁月,感慨生活的改变和进步。她也很欣慰村里和她一样上学“溜索”的孩子,如今大都考入大学找到好工作。

"溜索女孩":8岁溜索200米,横渡怒江上学,长大后她做出意外选择

余燕恰打算在家乡医院继续工作下去。她时常组织“索过桥”的孩子们回村开展义诊,宣传健康知识。她希望自己能帮助更多山区孩子走出大山,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也许她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但她知道,只要自己为家乡贡献一份力,就是生命中最好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