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为何说“以不争而争之,守拙而后发”,是人应对逆境最好的办法?

作者:蜀山史道

前言

在人生的舞台上,逆境如影随形,而在逆境中应对挑战,成为考验智慧和勇气的时刻。有一句古训云:“以不争而争之,守拙而后发”,这或许是一种看似矛盾却卓有深意的智慧之道。为何在逆境中我们要选择“不争而争”,在守拙中寻找发展的契机?这看似反常的生存法则,究竟为何是人应对逆境最好的办法?

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哲学命题,一种与常规不同的处世之道。在逆境的压力下,我们往往倾向于争斗,奋发图强,但“以不争而争之”却传达着一种深沉的智慧。是何原因让这种相对于表面激烈斗争而言的平和心态成为应对逆境的最佳选择?

为何说“以不争而争之,守拙而后发”,是人应对逆境最好的办法?

为何我们总喜欢和命运较劲?

古人云:"以不争而争之,守拙而后发",这是面对逆境最高明的处事之道。那么,为何我们总喜欢和命运较劲呢?喜欢强词夺理,执着于当下的得失?

其实,这源于人之常情。当我们陷入困境或遭遇不公时,内心的冤屈感、挫折感会不断放大。我们渴望发泄,渴望证明自己,渴望讨回公道。这些都是人之正常情感。

然而,命运的齿轮却并不会因为我们的怨言而停止转动。反抗无果,我们的负面情绪还会进一步加剧——愤懑、焦虑、自卑、绝望......这就像是闯入迷宫的旅人,本来只需要一两个转弯就能走出来,可一旦情绪失控,却要在火坑里兜兜转转。

所以,我们需要的是稳住自己,在混乱中保持住理智。用韩信的话说,“守之以静,攻之以动”。面对强权和命运的打击,我们如果能停下来思考,保持镇定,就能找到破局的办法。如果一味与之较劲儿,反抗无谓,只会把自己搞得更加筋疲力尽。

就好比一位成功投资人的方法:在遭遇重大投资失利时,他不会着急割肉止损或追加资金“补仓”。相反,他会停下来,深呼吸,等待情绪平复下来,脑子冷静后再做决策。这就是“守之以静”的体现。

所以,当面对命运的急转直下时,我们也要学会停顿、沉淀,保持理性,这是破局的必由之路。

为何说“以不争而争之,守拙而后发”,是人应对逆境最好的办法?

汉武帝即位 刚愎自用难脱困境

汉武帝刘彻即位之初,还是个意气风发的少年人。他大力推行"建元革新",想一鸣惊人。然而政策效果并不理想,朝野上下更是强烈反对。刘彻意识到大势不妙,心生气馁。

其实,刘彻也难怪。一个少年即帝位,朝野文武都不看好他。他渴望通过建树来证明自己,然而政策效果却适得其反。这无异于当头一棒,让刘彻这位年轻的君主自信受挫。

任何一个二十出头的青年,在如此境况下都会感到失意和困惑。刘彻也不例外。他埋怨左右无能,埋怨朝野不通情达理。甚至动怒要惩罚那些反对他政策的臣子。然而这些举措只是火上浇油,让刘彻陷入更深的绝境。

所幸,刘彻还有一位心腹大臣韩安国在左右。韩安国深谙权谋,他明白刘彻此时此刻最需要的就是稳住阵脚。于是他进言提出两个建议:第一个是道家"示弱求存"之术,第二个就是"以不争而争之,守拙而后发"。

为何说“以不争而争之,守拙而后发”,是人应对逆境最好的办法?

其实韩安国的用意再简单不过了——年轻的君主,你还嫩了点,刚愎自用是难以立足的。不如低调一点,稳扎稳打,再说吧。刘彻沉吟片刻,终点头赞同了韩安国的建议。他意识到自己还年轻,有勇无谋,这一系列政策失误让他陷入严重困境。如果再强词夺理,只会雪上加霜。不如退一步海阔天空,重新部署。

这其实也是每个青年人成长中必经的过程。我们都喜欢一鸣惊人,渴望成就出彩。但是年少气盛也容易张扬跋扈,引火烧身。遇到失败和打击,稳重老成的建议就成为我们的救命稻草。学习谦逊低调,重新出发,这才是脱困的正道。

为何说“以不争而争之,守拙而后发”,是人应对逆境最好的办法?

韩安国遭狱卒羞辱 坚持理性隐忍

韩安国在朝堂上建言献策,受到不少嫉恨。尤其是刘彻的二叔梁王刘武身边的红人羊胜和公孙诡,更是对他恨之入骨。这两个人暗地里经常在刘武面前诋毁韩安国,导致刘武也对韩安国有了成见。

终于有一天,韩安国因在朝议中得罪权贵,被刘武抓住把柄将他罚入狱中。这消息一传出,本就对韩安国心怀不满的田贾大喜过望。他立刻去狱中羞辱这位朝中名臣。

韩安国默默忍受着田贾的侮辱与敲诈,田贾见他不反抗,更加猖狂:"你就不怕我会死灰复燃吗?"韩安国淡然问道。田贾哈哈大笑:"就你?别做梦了!我告诉你,就是羊胜和公孙诡在背后使坏,叫我弄死你的!"

为何说“以不争而争之,守拙而后发”,是人应对逆境最好的办法?

原来刘武身边的心腹羊胜、公孙诡一直对韩安国心怀嫉恨。这次得知韩安国入狱,他们故意命令田贾去狠狠羞辱韩安国。韩安国已经心知肚明,所以他没有辩解,更没有恳求,只是默默忍受。

其实韩安国心里也很不是滋味。人尽可夫,到头来却栽在刘武两个心腹的暗箭伤人上。但是韩安国深谙权谋,明白生死攸关的时刻只有冷静才是上策。这个时候,和命运叫板会让结果更糟,唯有隐忍不言,决心先保全性命要紧。

所以韩安国面对田贾的羞辱,没有还嘴,也没有愤愤不平,只是默默忍耐。我们也要向韩安国学习这种理性隐忍的态度。面对不公平的命运,哀叹与抱怨都于事无补,只会陷入更深的苦海。保持冷静,才能走出生死一线之间。

为何说“以不争而争之,守拙而后发”,是人应对逆境最好的办法?

梁王教唆杀戮 引火烧身难脱罪责

与此同时,梁王刘武受到羊胜和公孙诡挑唆,意图通过刺杀朝廷大臣来扩大自己的权力。这一行径立刻招来中尉郅都的严追究。中尉郅都亲自上门讯问梁王,要求交出罪魁祸首。

其实郅都此番严追梁王刘武,也是别有用心。他想借此事件,掣肘这个野心勃勃的藩王。所以郅都对梁王严刑逼供,威逼利诱让他交代幕后主使人。刘武明知道这是郅都故意为难自己,但是此时也无可奈何。

想起那两个害人精羊胜和公孙诡,都是些劝君王做恶的奸臣。此时危难关头,他们反而鼠窜藏匿,不知躲在什么地方。真是典型的甩手掌柜,直接把刘武置于死地。这下他只能自求多福了。

刘武陷入恐慌,他意识到这次自己闯了大祸。中尉郅都已对自己起了杀心,再不解决只会祸上加祸。此时此刻,他唯一能想到的求助对象,就是正在狱中等待发落的韩安国。

为何说“以不争而争之,守拙而后发”,是人应对逆境最好的办法?

刘武命人放出韩安国,问他有什么对策。聪明的韩安国没有立刻开口,而是先抛出几个关键问题让刘武思考:"您认为您和临江王相比如何?您看陛下对这个儿子怎么样?"

刘武脸色一白,他明白韩安国的潜台词——自己的哥哥汉景帝可以亲手杀掉亲生儿子,对我这个藩王又会有什么顾忌?如果不解决,被景帝灭口也是迟早的事。

这时韩安国才慢条斯理抛出建议——立刻杀了羊胜和公孙诡!因为他们不仅置自己于死地,还把刘武也拖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刘武果断采纳,于是羊胜和公孙诡无端丢了性命。

然而刘武终究也难逃厄运。他在日后还是被景帝所杀。而韩安国也只能独自一人苟延残喘。我们看到,梁王只因为心腹几句挑唆之语,就置自己于不义。可见莽撞之举,终究难逃其祸。

为何说“以不争而争之,守拙而后发”,是人应对逆境最好的办法?

汉武帝见韩安国 不屑一顾

事后,刘武很快也病故。韩安国独自一人进京谋求出路。汉武帝对眼前这个落魄官吏不屑一顾,直接问他:"你就是田蚡的爪牙吧?"

其实当时汉武帝正处困顿时期。他刚刚继位,受制于太后窦氏势力,实权被架空。韩安国这个时候连夜赶到朝中求官,汉武帝自然对他起了戒心。

再加上韩安国此前跟随刘武多有为,被认为与田蚡勾结。田蚡此人狡诈奸佞,为祸朝野。汉武帝见韩安国神色憔悴,更加确信他就是田蚡部下,于是怒斥要把他赶出朝堂。

为何说“以不争而争之,守拙而后发”,是人应对逆境最好的办法?

然而韩安国并没有辩解,也没有害怕。他冷静分析道:"陛下,您现在的困境不在远方,而就在脚下!"他的意思是,汉武帝受制于太后窦氏,如今的局面就是最大问题所在。

汉武帝这才正眼瞧他,心说这个人也不是寻常角色,当即让他继续说下去。韩安国这才慢条斯理说明了"以不争而争之,守拙而后发"的精髓所在。

其实韩安国也在忍气吞声。他明明冤枉,却不敢辩解,因为惹怒了汉武帝就真的要命丧黄泉。所以他忍辱负重,宁可被误会,也要指出汉武帝面临的真正危机。这种淡定从容为了达目的不惜忍气吞声的精神,令我们肃然起敬。

善战者 胜在知己知彼

韩安国所说的"以不争而争之",就是面对强权时不要轻举妄动,不要正面冲突。要低调行事,迷惑对手,暗中培力。然后再寻找机会反击,这就是"守拙而后发"。

对汉武帝而言,窦太后势力太强,正面对抗注定失败。正确之举,就是暂时忍让,迂回行事。韩安国的建议为汉武帝指明了方向,让他看到希望。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命运都像一场残酷的政治斗争。环境的势力太过强大,我们正面冲突无法反抗。这时候韩安国的智慧就成为我们宝贵的指路明灯。

为何说“以不争而争之,守拙而后发”,是人应对逆境最好的办法?

面对强权,我们要学会静心思变,避实就虚。比如面对恶霸同事,不要与他正面对抗;而是低调做人,先保全自己,静候时机。我们也要像韩安国那样,深谙大局,洞察先机。准确把握形势,选择最佳反击的节点。这就是韩安国成功的秘诀。

所以,善战者的胜利,在于深谙敌我情况,能迅速抓住对手的软肋。而我们普通人,也可以在这其中汲取智慧。面对命运的打击,不要轻举妄动;沉住气,蓄力待发,始终保持理性和信心。这就是"以不争而争之,守拙而后发"的真谛所在。

为何说“以不争而争之,守拙而后发”,是人应对逆境最好的办法?

结语

韩安国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

他深谙权谋,善于应对。面对汉武帝的不屑一顾,他没有辩解;面对田贾的羞辱,他忍气吞声;面对梁王的绝境,他沉着应对......无论遭遇怎样的不公和苦难,韩安国都能保持理性,指出希望所在。

正因为他懂得“以不争而争之,守拙而后发”的人生之道,始终淡定从容,最终化险为夷,逢凶化吉。当所有人都对他失望或怀疑时,他还能自信从容,只因他洞彻先机,深谙大义。

所以,我们也要向韩安国学习这种稳重老成的处世态度。面对强权和命运的无情碾压,不要急于反抗。我们要深谙大局,看清形势,沉住气蓄力;然后抓住最佳时机出手,这就是韩安国“守拙而后发”的真谛。

相信如果我们也能做到这点,定能在人生的风雨中屹立不倒,最终化险为夷,逢凶化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