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何說“以不争而争之,守拙而後發”,是人應對逆境最好的辦法?

作者:蜀山史道

前言

在人生的舞台上,逆境如影随形,而在逆境中應對挑戰,成為考驗智慧和勇氣的時刻。有一句古訓雲:“以不争而争之,守拙而後發”,這或許是一種看似沖突卻卓有深意的智慧之道。為何在逆境中我們要選擇“不争而争”,在守拙中尋找發展的契機?這看似反常的生存法則,究竟為何是人應對逆境最好的辦法?

這是一個引人深思的哲學命題,一種與正常不同的處世之道。在逆境的壓力下,我們往往傾向于争鬥,奮發圖強,但“以不争而争之”卻傳達着一種深沉的智慧。是何原因讓這種相對于表面激烈鬥争而言的平和心态成為應對逆境的最佳選擇?

為何說“以不争而争之,守拙而後發”,是人應對逆境最好的辦法?

為何我們總喜歡和命運較勁?

古人雲:"以不争而争之,守拙而後發",這是面對逆境最高明的處事之道。那麼,為何我們總喜歡和命運較勁呢?喜歡強詞奪理,執着于當下的得失?

其實,這源于人之常情。當我們陷入困境或遭遇不公時,内心的冤屈感、挫折感會不斷放大。我們渴望發洩,渴望證明自己,渴望讨回公道。這些都是人之正常情感。

然而,命運的齒輪卻并不會因為我們的怨言而停止轉動。反抗無果,我們的負面情緒還會進一步加劇——憤懑、焦慮、自卑、絕望......這就像是闖入迷宮的旅人,本來隻需要一兩個轉彎就能走出來,可一旦情緒失控,卻要在火坑裡兜兜轉轉。

是以,我們需要的是穩住自己,在混亂中保持住理智。用韓信的話說,“守之以靜,攻之以動”。面對強權和命運的打擊,我們如果能停下來思考,保持鎮定,就能找到破局的辦法。如果一味與之較勁兒,反抗無謂,隻會把自己搞得更加筋疲力盡。

就好比一位成功投資人的方法:在遭遇重大投資失利時,他不會着急割肉止損或追加資金“補倉”。相反,他會停下來,深呼吸,等待情緒平複下來,腦子冷靜後再做決策。這就是“守之以靜”的展現。

是以,當面對命運的急轉直下時,我們也要學會停頓、沉澱,保持理性,這是破局的必由之路。

為何說“以不争而争之,守拙而後發”,是人應對逆境最好的辦法?

漢武帝即位 剛愎自用難脫困境

漢武帝劉徹即位之初,還是個意氣風發的少年人。他大力推行"建元革新",想一鳴驚人。然而政策效果并不理想,朝野上下更是強烈反對。劉徹意識到大勢不妙,心生氣餒。

其實,劉徹也難怪。一個少年即帝位,朝野文武都不看好他。他渴望通過建樹來證明自己,然而政策效果卻适得其反。這無異于當頭一棒,讓劉徹這位年輕的君主自信受挫。

任何一個二十出頭的青年,在如此境況下都會感到失意和困惑。劉徹也不例外。他埋怨左右無能,埋怨朝野不通情達理。甚至動怒要懲罰那些反對他政策的臣子。然而這些舉措隻是火上澆油,讓劉徹陷入更深的絕境。

所幸,劉徹還有一位心腹大臣韓安國在左右。韓安國深谙權謀,他明白劉徹此時此刻最需要的就是穩住陣腳。于是他進言提出兩個建議:第一個是道家"示弱求存"之術,第二個就是"以不争而争之,守拙而後發"。

為何說“以不争而争之,守拙而後發”,是人應對逆境最好的辦法?

其實韓安國的用意再簡單不過了——年輕的君主,你還嫩了點,剛愎自用是難以立足的。不如低調一點,穩紮穩打,再說吧。劉徹沉吟片刻,終點頭贊同了韓安國的建議。他意識到自己還年輕,有勇無謀,這一系列政策失誤讓他陷入嚴重困境。如果再強詞奪理,隻會雪上加霜。不如退一步海闊天空,重新部署。

這其實也是每個青年人成長中必經的過程。我們都喜歡一鳴驚人,渴望成就出彩。但是年少氣盛也容易張揚跋扈,引火燒身。遇到失敗和打擊,穩重老成的建議就成為我們的救命稻草。學習謙遜低調,重新出發,這才是脫困的正道。

為何說“以不争而争之,守拙而後發”,是人應對逆境最好的辦法?

韓安國遭獄卒羞辱 堅持理性隐忍

韓安國在朝堂上建言獻策,受到不少嫉恨。尤其是劉徹的二叔梁王劉武身邊的紅人羊勝和公孫詭,更是對他恨之入骨。這兩個人暗地裡經常在劉武面前诋毀韓安國,導緻劉武也對韓安國有了成見。

終于有一天,韓安國因在朝議中得罪權貴,被劉武抓住把柄将他罰入獄中。這消息一傳出,本就對韓安國心懷不滿的田賈大喜過望。他立刻去獄中羞辱這位朝中名臣。

韓安國默默忍受着田賈的侮辱與敲詐,田賈見他不反抗,更加猖狂:"你就不怕我會死灰複燃嗎?"韓安國淡然問道。田賈哈哈大笑:"就你?别做夢了!我告訴你,就是羊勝和公孫詭在背後使壞,叫我弄死你的!"

為何說“以不争而争之,守拙而後發”,是人應對逆境最好的辦法?

原來劉武身邊的心腹羊勝、公孫詭一直對韓安國心懷嫉恨。這次得知韓安國入獄,他們故意指令田賈去狠狠羞辱韓安國。韓安國已經心知肚明,是以他沒有辯解,更沒有懇求,隻是默默忍受。

其實韓安國心裡也很不是滋味。人盡可夫,到頭來卻栽在劉武兩個心腹的暗箭傷人上。但是韓安國深谙權謀,明白生死攸關的時刻隻有冷靜才是上策。這個時候,和命運叫闆會讓結果更糟,唯有隐忍不言,決心先保全性命要緊。

是以韓安國面對田賈的羞辱,沒有還嘴,也沒有憤憤不平,隻是默默忍耐。我們也要向韓安國學習這種理性隐忍的态度。面對不公平的命運,哀歎與抱怨都于事無補,隻會陷入更深的苦海。保持冷靜,才能走出生死一線之間。

為何說“以不争而争之,守拙而後發”,是人應對逆境最好的辦法?

梁王教唆殺戮 引火燒身難脫罪責

與此同時,梁王劉武受到羊勝和公孫詭挑唆,意圖通過刺殺朝廷大臣來擴大自己的權力。這一行徑立刻招來中尉郅都的嚴追究。中尉郅都親自上門訊問梁王,要求交出罪魁禍首。

其實郅都此番嚴追梁王劉武,也是别有用心。他想借此事件,掣肘這個野心勃勃的藩王。是以郅都對梁王嚴刑逼供,威逼利誘讓他交代幕後主使人。劉武明知道這是郅都故意為難自己,但是此時也無可奈何。

想起那兩個害人精羊勝和公孫詭,都是些勸君王做惡的奸臣。此時危難關頭,他們反而鼠竄藏匿,不知躲在什麼地方。真是典型的甩手掌櫃,直接把劉武置于死地。這下他隻能自求多福了。

劉武陷入恐慌,他意識到這次自己闖了大禍。中尉郅都已對自己起了殺心,再不解決隻會禍上加禍。此時此刻,他唯一能想到的求助對象,就是正在獄中等待發落的韓安國。

為何說“以不争而争之,守拙而後發”,是人應對逆境最好的辦法?

劉武命人放出韓安國,問他有什麼對策。聰明的韓安國沒有立刻開口,而是先抛出幾個關鍵問題讓劉武思考:"您認為您和臨江王相比如何?您看陛下對這個兒子怎麼樣?"

劉武臉色一白,他明白韓安國的潛台詞——自己的哥哥漢景帝可以親手殺掉親生兒子,對我這個藩王又會有什麼顧忌?如果不解決,被景帝滅口也是遲早的事。

這時韓安國才慢條斯理抛出建議——立刻殺了羊勝和公孫詭!因為他們不僅置自己于死地,還把劉武也拖入萬劫不複的深淵。劉武果斷采納,于是羊勝和公孫詭無端丢了性命。

然而劉武終究也難逃厄運。他在日後還是被景帝所殺。而韓安國也隻能獨自一人苟延殘喘。我們看到,梁王隻因為心腹幾句挑唆之語,就置自己于不義。可見莽撞之舉,終究難逃其禍。

為何說“以不争而争之,守拙而後發”,是人應對逆境最好的辦法?

漢武帝見韓安國 不屑一顧

事後,劉武很快也病故。韓安國獨自一人進京謀求出路。漢武帝對眼前這個落魄官吏不屑一顧,直接問他:"你就是田蚡的爪牙吧?"

其實當時漢武帝正處困頓時期。他剛剛繼位,受制于太後窦氏勢力,實權被架空。韓安國這個時候連夜趕到朝中求官,漢武帝自然對他起了戒心。

再加上韓安國此前跟随劉武多有為,被認為與田蚡勾結。田蚡此人狡詐奸佞,為禍朝野。漢武帝見韓安國神色憔悴,更加确信他就是田蚡部下,于是怒斥要把他趕出朝堂。

為何說“以不争而争之,守拙而後發”,是人應對逆境最好的辦法?

然而韓安國并沒有辯解,也沒有害怕。他冷靜分析道:"陛下,您現在的困境不在遠方,而就在腳下!"他的意思是,漢武帝受制于太後窦氏,如今的局面就是最大問題所在。

漢武帝這才正眼瞧他,心說這個人也不是尋常角色,當即讓他繼續說下去。韓安國這才慢條斯理說明了"以不争而争之,守拙而後發"的精髓所在。

其實韓安國也在忍氣吞聲。他明明冤枉,卻不敢辯解,因為惹怒了漢武帝就真的要命喪黃泉。是以他忍辱負重,甯可被誤會,也要指出漢武帝面臨的真正危機。這種淡定從容為了達目的不惜忍氣吞聲的精神,令我們肅然起敬。

善戰者 勝在知己知彼

韓安國所說的"以不争而争之",就是面對強權時不要輕舉妄動,不要正面沖突。要低調行事,迷惑對手,暗中培力。然後再尋找機會反擊,這就是"守拙而後發"。

對漢武帝而言,窦太後勢力太強,正面對抗注定失敗。正确之舉,就是暫時忍讓,迂回行事。韓安國的建議為漢武帝指明了方向,讓他看到希望。

其實,我們每個人的命運都像一場殘酷的政治鬥争。環境的勢力太過強大,我們正面沖突無法反抗。這時候韓安國的智慧就成為我們寶貴的指路明燈。

為何說“以不争而争之,守拙而後發”,是人應對逆境最好的辦法?

面對強權,我們要學會靜心思變,避實就虛。比如面對惡霸同僚,不要與他正面對抗;而是低調做人,先保全自己,靜候時機。我們也要像韓安國那樣,深谙大局,洞察先機。準确把握形勢,選擇最佳反擊的節點。這就是韓安國成功的秘訣。

是以,善戰者的勝利,在于深谙敵我情況,能迅速抓住對手的軟肋。而我們普通人,也可以在這其中汲取智慧。面對命運的打擊,不要輕舉妄動;沉住氣,蓄力待發,始終保持理性和信心。這就是"以不争而争之,守拙而後發"的真谛所在。

為何說“以不争而争之,守拙而後發”,是人應對逆境最好的辦法?

結語

韓安國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

他深谙權謀,善于應對。面對漢武帝的不屑一顧,他沒有辯解;面對田賈的羞辱,他忍氣吞聲;面對梁王的絕境,他沉着應對......無論遭遇怎樣的不公和苦難,韓安國都能保持理性,指出希望所在。

正因為他懂得“以不争而争之,守拙而後發”的人生之道,始終淡定從容,最終化險為夷,逢兇化吉。當所有人都對他失望或懷疑時,他還能自信從容,隻因他洞徹先機,深谙大義。

是以,我們也要向韓安國學習這種穩重老成的處世态度。面對強權和命運的無情碾壓,不要急于反抗。我們要深谙大局,看清形勢,沉住氣蓄力;然後抓住最佳時機出手,這就是韓安國“守拙而後發”的真谛。

相信如果我們也能做到這點,定能在人生的風雨中屹立不倒,最終化險為夷,逢兇化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