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那么七品知县年薪有多少?古今区别真大

作者:青史留香history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那么七品知县年薪有多少?古今区别真大

引言:

“清官难寻,贪官易得,作为一个知府,三年下来能够累积十万两银子。”这句流传在清代官场的谚语传达了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即使是一位廉洁如水的知府,也能够积攒起十万两银子的收入。另一句谚语则描述了知县的情况:“不贪不滥,一年三万。”这句民间俚语广为流传,并在清代官场被广泛认可。刑部引用其他资料,明确将一年三万两银子作为知县额外收入的标准。换句话说,如果一个知县一年的收入在三万两以内,就难以轻易称其为贪官。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那么七品知县年薪有多少?古今区别真大

然而,我们要深入探讨“一年三万”的合理性,不能仅仅以贪官为例。在查阅相关资料过程中,我发现乾嘉时期河南鲁山的知县董作栋的情况相当具有代表性。

据《鲁山县志》记载,曾有一位声誉良好的清官,名叫董作栋,他在鲁山的历史上留下了无数赞誉。那么对于这样一位清官来说,他每年的支出和收入又是如何呢?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那么七品知县年薪有多少?古今区别真大

董县令收入如何?

在清代,地方官员的收入可以分为两大部分。我们统一按照清朝中晚期的银子价值估量,一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300元。

一部分按照清代文官的俸禄制度来计算。七品知县的年俸应为45两。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全国一千三百多个知县并不能拿到全部俸禄,他们实际到手的收入通常在41两5钱至43两8钱之间。

这其中涉及到一个称为“均摊俸银”的制度,该制度于乾隆二年推出,细节就不多赘述,了解有这个制度即可。除了正俸,地方官还有养廉银,每个省的经济水平不同,养廉银的标准也各不相同。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那么七品知县年薪有多少?古今区别真大

以河南省为例,其处于中等水平。根据《清会典》中的记载,河南巡抚的养廉银为1.5万两,布政使为0.8万两,知府为0.4万两,知县为两千至一千两。在河南各个县中,鲁山也处于中等水平,鲁山知县的养廉银为1400两。我理解的养廉银子就是绩效奖金。

据此我们可以计算,董知县看得见的收入包括薪水43两和绩效奖金1400两,合计为1443两。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那么七品知县年薪有多少?古今区别真大

另一部分是法外收入。法外收入的概念非常广泛,包括合法与非法之间模糊不清的灰色收入,以及完全隐藏起来的黑色收入,都可以归类为法外收入。

显然,董作栋不会将法外收入记在明账上,需要根据鲁山县具体的财政收入来估算。幸运的是,清代官场有一项不成文的规定,新官上任时,账房师爷按规定要提前准备好一本叫做“须知册”的册子。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那么七品知县年薪有多少?古今区别真大

在鲁山县的“须知册”中,详细记载了该县的各种赋税收入。每年从土地征收的地丁大约有24000多两,按每两征收1.64两银子。扣除上交部分后,剩下约8000多两;每年从民间征收的米大约有2000多石,按每石征收4.26两银子。实际上交的约为4.2两;每年从屯田地征收的米大约有1600多石,按每石征收3.25两银子。实际上交的约为3.2两;每年应缴税契约约有4000多两,按每产值1两征收0.8两银子。实际上交的为0.6两。

以上几项是鲁山县法外收入的一部分。以第一项为例,光赋税收入一项就比户部多1.5360万两,其中一半按规定上交给府省各级,剩下的7680两就是鲁山县的法外收入。这笔钱并不需要在明账上记录,与合法收入没有什么区别。

综合计算,董作栋在鲁山任职期间,每年不正当收入总计约为3.242万余两,相当于法定俸禄的20多倍。值得注意的是,在乾隆和嘉庆时期,一个五口之家的年收入还不到50两。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那么七品知县年薪有多少?古今区别真大

董县令又有那些支出呢?

虽然董作栋的收入看似丰厚而令人羡慕,但他的支出也是令人震惊的。首先是支付给幕僚的修金。作为一名勤于政务的政治家,董作栋聘请了一位首席幕友负责财务和刑事事务,每年花费880两银子作为其薪酬。此外,他还雇佣了三位师爷负责财务、征税和子孙教育,三位师爷的薪酬总计600两银子。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那么七品知县年薪有多少?古今区别真大

除了支付胥吏的薪水外,还有其他费用。据鲁山县的统计,共有 12 名胥吏,每人每年的工资和伙食费合计 11.8 两银子,总计 129 两银子。此外,还有 74 名差役,每年的工资和伙食费合计 444 两银子;县学斋的门子和膳夫共有 5 人,每年的工资和伙食费总计 50.4 两银子。此外,还需要支付招募团丁的费用和衙门的办公费用,所有这些费用加起来超过 12200 两银子。

此外,还有应酬费用。具体数目不太确定,因为其中相当一部分费用都是以应酬为名的“规费”,即给上司送礼的银子。

据鲁山《规费账簿》记载,董作栋需要在各种场合花费银子来送礼。例如,给道员每人送礼三百两,给知府每人送礼二百两,而各级上司的下属等也要打点。一年下来至少要花费 4000 多两银子。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那么七品知县年薪有多少?古今区别真大

此外还有一些支出项,比如每年董作栋都需要前往省城与河南巡抚、布政使、按察使等高级官员会面,仅这一项开销就要花费至少3000多两银子。此外,还有上级机关的分派任务、京城权贵亲属的敲诈勒索,还有参与公共事业的捐款等等。尽管董作栋的记载中没有具体提及,但在同治年间广东四会知县杜凤治的笔记中可以看到,这些开支加在一起一年下来至少要花费6000多两银子。

除了这些“公费”开支之外,董作栋还需要支付家用方面的巨额开支。他的家庭共有12口人,尽管生活相对简朴,按照每个人一岁需食用米三石六斗的平均标准来计算,一年的开销也要达到400两银子。

此外还有一些零星支出,比如寄钱回老家、人情往来、资助亲戚等等,大致在2000两银子左右。

综合来看,董作栋的开销大致在30000两银子左右(实际数字可能还要更多),而他的收入只有32200两银子,一年下来所剩无几。如果想要过上体面、奢华的生活,显然远远不够。因此,“不贪不滥,一年三万”这句话可以说是相当客观和公正的描述。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那么七品知县年薪有多少?古今区别真大

结语:

然而,这个故事也让我们深思清代官员的生活方式。在那个时代,即使是廉洁的官员,也难以摆脱繁重的公务、应酬以及各种开支的困扰。合法和非法之间的灰色地带让清官们难以完全做到清白无私,即使按照“不贪不滥,一年三万”的标准行事,也很难保证经济宽裕。这或许反映了当时官场风气的弊端,也让我们对清代官员的生计之复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