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教育在线发布《2024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通过对今年662所高校(不含科研院所及党校)硕士研究生统招计划(不含推免计划)统计得出,只招收专硕的院校占比为11.03%,统招专硕计划占比在60%以上的院校占比为78.4%,接近八成。这反映了一个大趋势:专硕的招生人数超过了学硕,且就招生比例而言,专硕不断上升,学硕不断下降。
近年来,著名大学学硕缩招或停招非常普遍。许多专业减少了统招学硕的数量,甚至只接受推免方式或直博攻读。与此同时,专硕招生比例不断扩大,已成为硕士研究生招生的主力。今年,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与东北林业大学等多所高校,宣布不再招收部分专业的学硕研究生。
高校这样做的驱动力是什么?
2009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表示“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我部决定自2009年起,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范围”,将专硕培养目标定义为: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根据教育部2020年印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到2025年,专硕研究生招生规模将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近日,教育部发布《关于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2023年意见”),明确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点以专业学位授权点为主,并将进一步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比例。
数据显示,从全国范围看,专业学位授予人数占比从2012年的32.29%增至2022年的56.4%,专业学位授权点总数由10年前占学位授权点总数的37.6%提升至44.2%。可见,根据政策规划,专硕比例至少还有10个点的上升空间。
关于学硕与专硕的区别,上过大学的人基本耳熟能详:前者是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的,后者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前者重理论,后者重实践;前者的学制往往比后者要长一些。不必讳言,在不少人心目中,学硕似乎要比专硕“高档”一些。
但上过研究生的人知道:在不少高校,尤其是同招学硕与专硕的专业,几乎是看不出有什么差别,两类研究生上一样的课。对用人单位来说,应该也不存在对学硕与专硕厚此薄彼。在就业市场上,我们听说过专升本的抱怨被歧视的,或双非考上985、211硕士的抱怨“第一学历歧视”的,但很少听说过同一高校的专硕抱怨没有得到与学硕同等的待遇。
“2023年意见”也要求:坚持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两种类型同等地位、同等重要;培养单位应提高认识,在招生、培养、就业等方面对两类学位予以同等重视,保证两类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故而,如果硕士毕业后就工作,尤其是同一高校同一专业的学硕与专硕含金量,恐怕谈不上有什么实质差异。
两者的差异主要在于,学硕由于是学术研究定向的,更侧重基础学科,也鼓励直博,将来主要是非市场性就业(如体制内高校、研究机构),培养能得到更高的财政补贴,因而学费相对较低;专硕由于是实践应用定向的,将来除了考公考编之外,主要还是市场性就业,随行就市的话,因而学费收得也相对高些。
近年来,部分高校明确不为全日制专硕提供住宿。北京大学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校本部)明确,专业学位研究生学校不安排住宿;南京大学明确,2024级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原则上学校不提供校内住宿,学生需自行安排住宿,学校给予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适当的交通补贴。
这背后的逻辑是:学硕贵精不贵多,真正从事学术研究的人不需要很多,重点是把真正热爱且有志于学术的人筛选出来,政府财政可重点补贴;至于其他人,包括那些想要通过提高学历以增强就业优势的就去上专硕,学校则尽量让其自行承担住宿费用,以维持学校收支平衡。
所以,也毋庸讳言,学校热衷于扩大专硕招生人数与比例,是有现实考量的。
在这种设计之下,鼓励学硕直博而不是去就业,以发挥个人学术天赋。“2023年意见”规定:把基础学科主要定位于培养学术学位博士生,进一步提高直博生比例,对学习过程中不适合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且符合相应条件的,可只授予学术硕士学位或转为攻读专业硕士学位。这是说,学硕学位在某些情形下只是读不了博士给的“安慰奖”。
最后,你准备攻读学硕还是专硕?在此不妨提出一个考量的角度:如果你有学术天赋,且有志于以学术为业,那不妨去读学硕甚至直博,学费也少。如果你只是想提高学历,然后考公考编或去市场就业,那就去读专硕,学费高些,可能还要自己租房,这时候你就要考虑读硕的成本-收益比了。今年在硕士继续扩招的大背景下,考研人数出现了多年来的首度下降,当是在读硕成本上升之下,一些本来准备读专硕的人放弃了读硕。
陈斌
责编 辛省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