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菲(农健/图)
《南方周末》的第一个正式校对,是一位来自山西的内审员。那是2000年,27岁的胡晓菲离开工作六年的轮胎厂,去往南方,之后的23年,她严格遵行工作流程,不轻慢每个细节,捍卫每个表达的精准。
很多人能在胡晓菲的身上辨认出某种独属于南周人的勇气。她所在的轮胎厂是明星企业,能进厂工作很受人羡慕。但2000年夏天,时任南方周末总编江艺平在电话中考了她十个问题,她都答对了,听到江老师简明扼要的一句“马上辞职,你来吧”,胡晓菲就在一个酷热的中午来到广州大道中289号。
胡晓菲从不觉得自己算是有勇气的那类人,在她眼中,那些明知将深入险境但仍临危不乱的记者们,默默承担压力为每一次采访撑起腾挪空间、为重要稿件力争刊发机会的编辑、总编,才是勇气的代表。
但或许还有另一种平凡而坚实的勇气。二十多年间,胡晓菲见证了几乎每一篇稿子的诞生,却又甘愿隐身于每一篇稿子之后。采编团队也换了几代,报道内容因时而变,但当读者们享受每一次酣畅淋漓、表达准确的阅读时,她都在那里。
以下是胡晓菲的自述。
1994年我大学毕业,分配到一家轮胎厂,当时的改革先锋,以劳动、人事、工资三项制度改革(俗称“破三铁”)扬名。
厂房高大方正,红色灰色的纯苏式建筑,巨大的设备24小时轰鸣,浅黄色、乳白色的橡胶与复杂的配料、配件,经历混炼、压延、成型、硫化等工序,变成强韧坚实的轮胎,支撑起物资、财富的流转。
起初我在销售公司负责法律文书写作和管理。后来公司引入境外管理者,为开拓海外市场,需要进行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首先要建立内审员队伍,要把体系条文吃透并落实到现场管理,我就转岗做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员。
更早之前,我们家就订阅《南方周末》了。那时南周吸引人,是她完全没有严肃刻板宏观的日报感,是关心人间说人话有情感有情味的,是独树一帜的。所以来南周,谈不上勇气,不需要下决心,是向光而行。
“马上辞职”
2000年5月,报纸中缝江艺平老师主持的“编读往来”栏目提到,“我们正在物色校对”——之前江老师也经常编发读者来信纠错,但南周没有校对人员出我意料。
放下报纸我立刻写了纠错+自荐信,把当期报纸上校出的错误、疑点和可能的答案一条条列出来,记得其中一个疑点是,新文化板块选用了一幅剧照,江南人家的生活场景,从正厅悬挂书画的题款位置看出,照片放反了,呈左右镜像。
几周后收到编务助理唐敏姐寄来的明信片,告诉我校对已有人选,是一位前高中语文老师。明信片正面是当时的采编团队合影,两排人,年轻俊秀的面孔,老成持重的面孔,背景是曾获鲁班奖的南方报业办公楼,火凤凰大LOGO,高高的棕榈树。我把明信片夹在卧室书柜的玻璃门上,一进卧室就能看到,一抬头就能看到。后来我妈说,南向的卧室白天阳光太强烈了,会晒坏的,于是我把它夹进了书里。
两个月后的一个下午,电话响了,传来很温和、咬字非常清晰的南方口音女声,我那时值班后在补觉,还没很清醒,不然可能会被“晓菲吗?我是江艺平”震惊到跳起来——我知道我离她太遥远了,不可能的。
聊了半小时,江老师问了我基本学业就业情况,对南周的认知和阅读感受以及10个知识性问题,没关联没规律,摸不着头脑,不过我都答上来了。通话结束于“晓菲,马上辞职,你来吧”。两天后才知道,原来江老师考我的,是当周报纸上出的错——那时我们省还没有南周印点,周三下印厂的报纸,我要周六才能收到。
我爸说,去吧,能请假就请,不能请就办辞职。
——试用完人家不要我怎么办,现在的工作也丢了。
——不要你你就回来,家里还养不了个你啊?!
我不想回来,我想留在广州,看看不同的世界,试试不同的生活。
于是,坐了三十多个小时火车,2000年8月11日上午,我到了广州。在火车东站电梯上,就看到接站的人群里有人举着我的名字,是报社行政的同事,我一下踏实了,后来知道,所有从外地来应聘的,无论是记者、编辑还是像我这种技术人员,江老师都会安排接机接站。
江老师短发,瘦削,很不时髦的西装小翻领短袖衫,语速微快,目光温和。这天下午,我就有了工位。
校对的第一个版是向阳老师派给我的,阅读版。
“沉郁顿挫”
一个月后,我搬到了一个没有窗子、三尖八角的小房间,这里也是报社的图书室,里面有几只书柜,有每周最新的外刊,英语为主,德、法、西语都有。
南周的自由之处,在于“你自己看着办”,行政团队以外的员工没有固定的上下班时间,一开始我还不习惯,跟着行政的节奏上班,没版要校时就抓紧时间学习——
刚开始工作我就犯了错。“一柱香”,木字旁柱,正确的应该是火字旁炷,被分管编委黄晖老师勾了出来。
在广州没有熟人,夏季暴热,也出不了门,一周七天我都在报社,读报读杂志,通读现代汉语词典、辞海,急切地想要补强基础知识提升基本技能。
因为要严格两个校次的流程,一年多后,我有了搭档。目前的搭档胡欣是2004年入职的,他耐心、细心又沉稳,把好了校对第一关,为二校提供了清晰顺畅的文本。我做二校和终校,主要是处理逻辑上的问题、版面元素周全与统一、报纸发排前的全面检查。我们一搭档就快二十年了。
过去的原稿错别字较多。一来那时还有手写稿件,在转电子版时,版房同事要仔细辨认,也要小心输入。二是电脑写稿初期字库组词、联想功能还不很强大,用拼音输入易错为同音字,用五笔则易出形近错别字,现在字库强大输入法智能,“自己”写成“自已”“时候”写成“时侯”这类问题也少了。
至于说新老对比,单从稿件的呈现上看,我觉得,网络传播时代,年轻记者抓信息点抓得很好,旧时代信息屏障是物理的,拿信息本身就比较困难。作者读者年轻化了,年轻记者的语言表述能看出来外语水平很高,常见较西式的句子结构。
看了那么多南周的稿子,说到南周的风格……应该是沉郁顿挫吧。
一个典型的南方周末人是怎样的?善良,理性,直言不讳,技能满点。
做了这么多年校对工作,自己的变化嘛,可以说南周重塑了我的生活和三观。如历年献词所说:人在履职中得到幸福,虽然力有不逮但愿为之竭尽全力。关心具体的人的遭遇和命运,因为个人对美好的向往关乎国家的方向。
“小心翼翼”
这些年,每一点进步和收获都开心。尤其是被编辑老师特别感谢和表扬时。
2001年,有位外审老师在审读表外附信,说“我做外审十多年了,南周终于出了一期让我挑不出错的报”。江老师把信件贴在公告栏,相熟的、不熟的编辑老师也来围观我。我高兴得小心翼翼,因为我知道,出报是集体劳动,所有人,在所有环节,都精细、精准、精益求精才有可能完美呈现。我自己的弦始终不敢松,也时不常会默念“拜托了各位”……
其实平时我很少有机会跟采编老师们聊天,校对人手少、流程紧张,完全不能分心,听到版房同事和采编老师谈笑风生却无法参与,很是羡慕,后来在科学版的报道里看到,人的语言和文字是用一个脑区工作,所以校阅文字是没办法同时跟别人聊天的。原来如此。
但那些名字和面庞都在我心里。
这么多年来,印象深刻的稿子应该是观点独到、文本特色鲜明的。不需要特别的记忆。也或者是,当经典作品被反复引用、吟诵时就在反复强化你的记忆。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我的纸里包着你的火,把孤岛连成大陆……有些事件发生,有些节点到来,自然会想起。读者也会反复唤醒你的记忆。
可以说报纸上的几乎每一条稿子都与我相关。但校对工作应该是隐身的,除了署名以示对此负责外,我也应该和我的工作一起隐身。
2024是南周创刊四十周年。四十不惑,我不知道别人的不惑是怎么做到的,我觉得我每天都会看到不知缘由而起、不知如何解决的问题,我根本没有想过我要不惑或者我能不惑。那种境界我永远也达不到。我只想跟得上知识、技能大迭代的时代节奏,完成好当下每一个版面、每一篇稿件、每一条视频的校对工作,别漏校,别因自己的失误给同事添麻烦、给读者添堵。
南周是立志做百年大报的,我只能陪她走过灿烂青春的一小段,希望南周前路光明,无所畏惧。
南方周末记者 苏有鹏 南方周末实习生 黄晓颖
责编 吴筱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