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介绍两位日本作家,体会二战时期军国主义教育下的灵魂克隆

作者:生活时尚导刊

女儿上幼儿园以来,我先后写了两篇文章用来介绍日本当下的学前教育,看过的读者应该也已有所了解。这种“引导孩子感知世界”的教育理念,好坏与否我们暂且不做讨论,至少我认为现在起码是一种正常的教育状态,让孩子保存了童真的思维和充满童趣的发现力。

曾经的日本也有过一段晦暗的教育史,以非正常的教育形式培养出来了一代丧失理智的人。他们在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巨大战争灾难的同时,这些被军国主义教育荼毒的人,也为此付出了沉痛乃至遗尸海外的代价,丝毫不值得同情。下面我通过介绍两位日本作家,来共同感受一下在岛国那个疯狂的时代,他们是如何恪守人性的良善,避免遭受灵魂荼毒和克隆的。

这两位作家的故事,一位是我在网上看到的事迹,一位是我游历日本时,特地前往现场所了解到的,在此我合并整理出来,呼应历史,对照当下,或许可以供朋友们收获一点点启发。

我先说网上看到的。

寺山修司是日本上世纪著名的作家、诗人、评论家、电影导演、歌手等。他少年成名,一人身上兼具多枚标签,比现在的韩寒还要厉害。

寺山修司出生于1935年,那个时代也就是如上所说,当时日本推行的就是不正常的教育。以教育的名义,克隆出来了一代没有个人思维的群体,他们绝大多数身为平民,却有着高度统一的人生理想,大致是为了国家的荣耀,再创辉煌之类的奋斗目标,毫不体察和怜悯个体的命运。在寺山修司很小的时候,老师也是这样教诲他的,我们国家多么强大,我们的海军举世无双,我们的民族多么优秀…我们要奋发图强,用一腔热血来表现无限忠诚,要发扬武士道精神,要忠于这,要忠于那,要忠于等等,要忠于至高无上的…

介绍两位日本作家,体会二战时期军国主义教育下的灵魂克隆

疯狂时代下,不正常的人往往是不正常的教育导致的(来源网图)

我们从小在影视剧里也看到过,在抗日影片中,每到日军战败最后的下场往往是决绝果断着剖腹自杀,他们从不怜悯无辜的生命,甚至把自己的性命也轻蔑看轻。这种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正是他们从小就受到了这种教育思想的灌输,驱使他们有了不畏惧死亡的勇气。

但寺山修司有别于常人的不同就在于,他对老师灌输的思想产生了质疑。他不明白这片土地明明是先于日本这个国家而诞生的,却为什么非要忠于日本而不是忠于土地呢?他也不明白为什么要表忠于那些宏大的概念和高高在上的人物。而他提出的种种疑惑,老师又不能给予一个令他信服的解释,所以他和老师之间的关系并不融洽,可以被视为那个时代的“问题少年”。

除了对老师的说辞产生疑惑外,寺山修司出生于一个军人家庭,他的父亲经常在家里摆弄枪械,性情上来就用枪口指向窗外,指向儿子,指向妻子,指向他身边所有的一切,嘴里还发出“嘭、嘭”的射击声。他也不能理解父亲这种冷酷的行为,把周围一切事物都当成了敌人。

介绍两位日本作家,体会二战时期军国主义教育下的灵魂克隆

小豆岛风光

而令寺山修司感到更奇怪的是,他的母亲同样冷酷,尽管丈夫用枪口对准自己,对准儿子,她都不加以劝阻和反对,唯独有一次丈夫把枪口对准了奉有天皇牌位的神龛,他母亲突然发疯般的扑了过去,不顾危险着夺过了丈夫手中的枪。这是她对处处恭顺的丈夫,唯一表现出来的一次失礼行为,不过为的是保护那个虚无缥缈的东西,这令寺山修司感到不解。

不久后,寺山修司的父亲接到军令,奔赴了战场。他感慨自己的父亲,把他变成战争罪犯的全然不是这一纸军令,而是他自以为“国即家”的思想咒术,是他自愿选择了成为这样的人。他怜惜父亲的境遇,却并不同情,他由此暗下决心要好好活下去,以实现个人的理想价值作为奋斗目标。

父亲去前线参战以后,有次寺山修司无意间在厨房酱油后面发现了一小瓶剧毒物氰化钾。此时他感到大为惊讶,猜想母亲大概是早有准备,若得知丈夫战死的消息后,准备带着自己服毒自杀。他理解不了父母这种已近乎疯狂的想法,匆匆扔掉了氰化钾,心想父亲要死就由他去吧,母亲想陪着一起去死也由她去吧,我一定要活下来。

那年冬日,临近年底传来了父亲的死讯,寺山修司的母亲在悲伤之余,拿起裁缝用的剪刀就直戳他的喉咙,一种国破家亡的悲壮感笼罩着这个残破的家庭。他狠狠推开母亲,出门逃进了漫天大雪中,从此以后与母亲恩情断绝。后来他说:我永远也不要被以神龛为中心的家族帝国主义的梦想附身。我只是想要活下去。

正是因为寺山修司时刻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活下去的信念,他才得以在那个战乱纷飞的岁月里,躲在了漫天纷飞的大雪中,没有被时代的尘埃掩埋,也才有了之后属于他个人璀璨的艺术成就。

介绍两位日本作家,体会二战时期军国主义教育下的灵魂克隆

二十四の瞳 映画村

下面我说得第二位作家,名叫:壶井荣。她的代表作之一译成中文名字叫《二十四只眼睛》。这是一部在日本家喻户晓的反战作品,后该作品被日本导演木下惠介拍成电影,获奖无数并在很多国家上映,广受好评。

今年夏天,利用假日闲暇我去到了壶井荣的故乡,位于香川县的小豆岛上。在这座位于濑户内海的岛屿上游览,岛上建有纪念壶井荣的文学馆,如今她曾生活的村庄,建成了《二十四只眼睛》的影视基地,里面真实还原了剧中的种种景象,非常静怡秀美,是个值得一游的好去处,现已成为了小豆岛上的地标性景点。

介绍两位日本作家,体会二战时期军国主义教育下的灵魂克隆

瓶井荣文学馆

站在《二十四只眼睛》里的主要场景地,我背靠教室,遥望大海,重新回顾一遍在那个军国主义教育下,一个本属于世外桃源小岛上的遗民,也同样没能逃脱被克隆灵魂,深受战争摧残的命运。

小说里的主人公是一名年轻的女教师,从师范学校毕业以后,来到了小豆岛上的小学教书,岛民们称呼她为“大石老师”。

介绍两位日本作家,体会二战时期军国主义教育下的灵魂克隆

纪念大石老师的风铃

小豆岛上的学校里,一共只有12名学生,孩子们各个眼睛明亮、澄澈,天真无邪的样子深受大石老师的喜爱。再以小豆岛秀丽的景色作为依托,风之声、云之状,着色的桨翻起水波。黄昏走在海滨,回忆往日的人们,浪去浪回,月之色,星之光……这里的生活实在是太美好了。

小豆岛上不仅风光美,这里的人情更美,岛上的居民平和友善,这些孩子们活波调皮,又热情纯真。在大石老师的脚受伤后,孩子们徒步很远的山路去看望她。大石老师和孩子们在沙滩上合影留恋,成为了一帧诗意般的美好画面。

介绍两位日本作家,体会二战时期军国主义教育下的灵魂克隆

学校教室

介绍两位日本作家,体会二战时期军国主义教育下的灵魂克隆

学校走廊

介绍两位日本作家,体会二战时期军国主义教育下的灵魂克隆

学校教员室

大石老师面对学校里充满军国主义的课本,她极为排斥,但又无从改变,无力对抗,最终她只得以无奈的方式选择了辞职。而随着战争的打响,她的学生们同样无法逃离沦为战争机器的命运,女孩子早早嫁为人妇,或受到战争波及年纪轻轻就病死,或因战争被迫远离家乡,从此失去了消息。而男学生则被融入了“大集体”中,为了所谓的“崇高理想”而在战争中丧生,人人都经历了那个时代赋予他们的苦难,无一幸免。虽然整部作品没有对战争血腥屠戮的描述,但是学生们眼睛里原本明亮、澄澈的光却消失了。

等大石老师的儿子说:妈妈,我们投降了。你不会哭吗?她说:不,我只会为死去的人们哭泣。

正如瓶井荣在小说最后写得那样:海的颜色,山的形状,都没有变,而明天就成了今天。这种对战争的反思,对未来的思考,对人性的刻画,对学生的怜悯,对军国主义教育的反对,都通过明天要吸取今天的教训表现了出来。

介绍两位日本作家,体会二战时期军国主义教育下的灵魂克隆

作者本人拍照留念

我在游历小豆岛二十四の瞳的时候,同样有着“明天就成了今天的样子”的感喟。希望永远保持今天的样子该多好,希望永远也不会再有被军国主义教育荼毒的孩子,希望孩子们不要被克隆了灵魂,他们的眼睛应该像小豆岛上变化的云那样与众不同。

寺山修司和壶井荣均成长在相同的时代背景下,一个隐遁在漫天大雪中选择了逃离,潜伏在黑暗中为了实现个人理想坚韧成长;一个躲在小岛上无力抗争和改变既定的命运,仍恪守着人性该有的善良,这是多么宝贵的品质啊!

这两位作家都是可敬的。我把以上故事分享给朋友们。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