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美国皮博迪埃塞克斯博物馆藏中国漆屏风研究

温/ 蔡青

摘要:本文认为,美国皮博迪埃塞克斯博物馆收藏的12个带有徽章的大型屏幕是18世纪中国出口漆器。它的正面图画并不像博物馆的书上说的"皇帝等外使"为主题,而是以清朝康、贡、乾朝时期非常流行的"郭子怡许愿生活图"为主题;

关键词: 皮博迪埃塞克斯博物馆,美国 中国 画网出口 郭子毅 许愿生活 地图 耕作图表

皮博迪埃塞克斯博物馆是美国最古老的博物馆之一。该博物馆位于马萨诸塞州塞勒姆,距离波士顿15英里,是美国早期东海岸的主要港口之一。从18世纪到19世纪,大量亚洲商品进入北美市场,美国本土的毛皮、黄金和白银也从这里出发,来到大洋彼岸。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收藏和最全面的亚洲出口艺术博物馆。博物馆里有一个带有徽章的漆屏风,编号为E84093。根据博物馆的说法,12个带有徽章的画网是由约翰·埃克莱斯顿爵士定制的。屏幕上有家庭徽章。他是一位英国爵士乐和商人,1721 年至 1735 年担任英国东印度公司总裁。据信,这块屏幕是1725年在中国广州制造的。木板是核心,外部由黑色油漆和金色油漆制成。整个屏幕高度为297.18厘米,12个风扇全部扩展到宽度为553.72厘米,屏幕厚度为48.895厘米。这种大体积和带有漆屏的徽章在国内外是罕见的。〔1〕

一、屏幕正面

有12个屏幕,中间的10个正面显示了一个有棱角的中国庭院。(图1)到右下角开始,马从"东门"进入画面,其中三人拿着一个礼品器皿,另一个人拿着一个羽毛扇一个华盖,路边两旁都有一面"帅气"字大旗;一群人通过大门进入内部庭院,穿过牌匾的台阶,上到主楼,院子里最高的建筑。这是中国传统风格的在山顶休息,一个男人坐在中间,在侍者身后拿着一把羽毛扇,下面有人在崇拜。在建筑物的东南部,它也是一座山顶建筑。在庭院的墙壁内外,可以看到妇女在院子里举花,和孩子们玩耍。在主楼的西侧,还有一座稍小的山顶建筑,里面有一个女人。在主楼和这座小楼之间的院子里,大多是妇女和儿童。

美国皮博迪埃塞克斯博物馆藏中国漆屏风研究

图1 中国画网(正面) 整件高297.2厘米,全宽12厘米553.7厘米,厚48.9厘米,1725年美国皮博迪埃塞克斯博物馆收藏

正面中间的10个屏幕作为主图片,周围有图案条框,屏幕的上额头上绘有约翰·埃克莱斯顿家族徽章。两端的屏幕面板和下面绘制的20个瓷器状图案被涂上。约5、10以下。左右屏幕的开口图案基本上是对称的,但在具体图案上略有不同。下面10个屏幕边框外侧的开口图案与上面的徽章图案对应,全部采用内弧开口图案,内容最多为野兽、村落、柳树、松树、成对的水鸟、荷花池等吉祥图案。

根据博物馆的记录,这个画屏显示了"皇帝等待外国使节"的场景。如前所述,屏幕的外观确实是关于敬拜的场景,但许多细节告诉我们,实际和记录非常不同。

首先,从建筑风格来看,现场不是皇帝的办公室,居住的宫殿,无法确认主角是皇帝和皇后。屏幕右下角出现"东门"三个字只能表示这是官所的外门还是军营的门,另外,进入东门后台的画面飘扬着"帅气"的大旗是指向军营的场景。据清乾隆时期云禄、蒋瑜等修复的《皇代礼仪仪器图》记载:"绿营帅旗,我想按下,这个朝代定制绿营大帅旗黄布为它,是一个英俊的汉字"军厅将挂"。3.武官馆供高级将领练武术场或普通士兵练习和视察军场,结合东玄门前,这里的师傅应该是高级武将。从东夷门进来的人,手持华盖、羽扇、蜻蜓和中国常见的礼品斧或蜻蜓、蜻蜓、利瓜等,都是带着荣誉装备旅行的重要人物,说明这些人不是外国使节,而是高贵的中国贵族来访的重要人物。

从建筑风格来看,该男子居住的建筑物的屋顶是九个屋顶的山顶风格,在规格上仅次于寺庙的屋顶,并且只允许高级官方办公室使用。师傅身后还有羽毛扇,除了围着围观的人群外,前面还有两个人跪拜,两边的女团演奏,一个接一个地展现主人的高贵身份。此外,在院子里玩耍的孩子头上戴着红色和金色的皇冠,这也是他们尊贵地位的象征。

屏风是中国传统家具的一种形式,它可以折叠和移动,灵活划分室内空间,还可以参与身份形象的构建。根据文献记载,该屏幕曾在周朝时期的仪式中出现过。公元前1世纪(公元前2世纪.C)著名的人类墓出土了一个画屏,这可能是最早的活屏。作为绘画的载体,屏幕在中国绘画发展史上起着重要作用。在三国时期,曹德旺并没有因为苍蝇的故事而墨迹落下,墨迹的落叶却在银幕上。而唐朝以后,有大量的显示屏屏幕出现,如"再屏棋图""勘测图"。银幕逐渐成为艺术家个人思想、感受和身份的延伸。到了明朝末期,社会开始流行装饰,技术复杂的大型画屏,这种奢侈的兴趣一直延续到清代康、龚、乾三代。这些彩屏多达12扇,有10扇、8扇和6扇,屏风的大小和主要家庭的财力都成正比,晚明江南区如南京、扬州和苏州等地的官吏占上风。其上漆工艺主要为几类颜色、螺丝和雕刻漆,其中最常见的颜色、建筑内容以园林为主,与当时江南地区流行的园林画有关。明朝后期,"彩色亭园地图黑画屏"以彩色形式制作,"园女地图镶嵌黑屏风"(南京博物院收藏)采用螺丝镶嵌技术制成。在这幅螺丝镶嵌的作品中,我们看到大型宫殿建筑和女性在其中,明末时期的复杂性体现在绘画工艺的成就上。

虽然无法直接从图像中判断主题,但有一个类似的画网,带有文字,为我们提供了线索。

美国皮博迪埃塞克斯博物馆藏中国漆屏风研究

图2 郭子怡朱寿图画屏雕刻漆整幅高213.7厘米,8扇全开宽345厘米,厚90厘米,收藏1776大都会美术馆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有一个名为"郭子毅的许愿生活地图"的画网(图2)。与这块PEM屏不同,屏面背面是整个许愿文字,屏面左上角刻有陆桂生乾龙楷年(1776年),以及郭子义的介绍。屏幕背面的文字指出该屏幕是作为生日礼物赠送的。这个屏幕比THE PEM的屏幕晚一点,两种风格惊人地相似。画面是用一个角度透视,门周围有"帅气"字旗,这与郭子颖作为将军的身份是一致的。图片左侧还有一队仪仗队马匹,除了大都会博物馆收藏的没有看到"东门"字样。穿过门口有狮子的大门后,有一座牌匾建筑,上面写着"天柱地图",而在大都会博物馆的藏品中,狮子的大门清楚地写着"富阳王宫"。这与在同一位置识别PEM集合的难度形成鲜明对比。两个集合的主体框架类似于建筑物和聚合的人群。大都会博物馆收藏的婴儿场景增添了一丝主题。最大的区别是,PEM的画网系列在主楼旁边增加了一个略小的山顶建筑,一个女人跪在那里。在大都会博物馆的收藏屏幕上没有这样的东西。

例如,相同主题的作品包括葡萄牙Calouste Gulbenkian博物馆收藏的"Coromando"画网(图3)。对于1920年12月在伦敦的古尔班基安先生(J. Duveen的购买),博物馆的书清楚地表明,铭文表明该作品也是生日礼物,表演也是对高级将军的祝愿。屏幕是一个色彩处理,前半部分用于使用纸画进行装饰,这也是它的一个独特之处。中间10个屏幕的上半部分装饰有矩形和圆形边框,边缘有龙和凤凰图案,下半部分是一个色彩工艺品,代表的主题与大都会博物馆的收藏和PEM的画屏图像大致相同:就在下角的开头, 一群人马进门,"帅"字横幅脱颖而出,主楼和侧楼各有男影和女影坐下,院子里有各种人物在游戏和体育活动中,如射箭等。此外,院子里还有许多种树花,与PEM系列中的屏风非常相似。

美国皮博迪埃塞克斯博物馆藏中国漆屏风研究

图3 "Coromando"画屏 整幅高283.5厘米,12扇全开618厘米宽2.5厘米厚17世纪,葡萄牙里斯本古尔班基博物馆收藏

郭子义(697-781)是唐代著名将领,原籍山西阜阳,被誉为"濮阳王"。他在安士的混乱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倾吐世界的权利而不回避,建立一代人和主不容置疑"。郭子彪活到85岁,给了于仲武,与宗朝的庙宇,据《唐书郭子彪传》记载,郭子彪有"七子八子,都显出高贵的宫廷",其中六个儿子郭琦在美洲狮(即戏曲《醉拳打金枝》中的英雄)。郭子怡享有"皇室亲情民族团结"的荣誉,是历史上独一无二的集"富贵重重,多子高尚生活"于一身,这也是为什么民间会把郭子怡的事迹和郭子怡的心愿生活场景作为母亲生活传统的主题,表达普通人丰富的生活, 孩子繁殖,将官员添加到伯爵的生活中。这个主题是描绘郭子颖60岁生日,他的七个儿子八个儿子和一群官员前来祝生日的场景,热闹起来,在民间留下的"七个儿子八满床"中说。《红楼梦》包含了对"全床"的描述。如第一次,瘸腿的道士唱"好歌",屏幕上会标出"小屋空荡荡的大厅,当床满了"的句子;《红楼梦》所涉及的文化、历史和风物,基本上都是清康轩时代的反映。由此可见,"全床"主题有时很常见。而在《梦之红楼》71背上也提到了画屏,谈起嘉妈妈八十岁的仪式上有一块丝绸十二大屏"满床"。可以看出,许愿生活屏及其表现郭子一的许愿生活主题在当时非常流行,余奕流感兴旺发达,富贵的人生考验。

其他艺术作品也通过"全床"图像流传下来。新年画《满床》展现了积极许愿生活的场景。在一张满是"圈套"的床前,一对老年夫妇坐在大楼里接受跪拜,左右两边的妇女们一边唱歌跳舞。成群结队的人来到大楼前的场地上庆祝他们的生日。在这个场景中,没有官员骑马的画面。这种许心生的主题画面不仅存在于国外,也存在于国内。例如,中国财税博物馆有一个彩色的愿望生活屏幕。屏幕上还积极表现为"郭子一祝生"主题,背面是一段长久的许愿文字。从朱受文可以看出,这部作品创作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在前面的屏幕上,拿着一面"帅气"大旗的马云走进了大楼。院子里的情况,正是《郭子怡的愿望生活图》的风格。画面中人物众多,穿插着各种树木和花卉以及鹿等吉祥动物,使整个画面丰富有节奏。

后来的作品也使用这个图形主题。它是道光年代时期的彩色屏风,将愿望生活的画面与愿望生活的画面融为一体(北京文博艺术公园文物店收藏的《许愿生活屏风》 )。图片的主体是朱守文,在中间,所以图片似乎被主体挡住了,但我们还是可以看到"帅气"字旗,郭子怡正在接受跪拜,院子里的树花、亭子等等。据故宫博物院著名鉴赏家李继芳先生评论道:"从随后的签名可以看出,这块屏风是官家所属的,文字整体陈列着福寿康明,赞美美德的祝福,非常珍贵,也印证了屏风的历史文化价值。画面中的主要图案是郭子义的祝生故事图,周围画着多神教的生活,现场非常活泼,恰到好处地表达了生日的吉祥祝福。"此屏幕中的图像与 PEM 屏幕的主主主屏幕非常相似。

结合以上考察,足以得出结论,美国皮博迪埃塞克斯博物馆的这幅画屏的正面表演主题应该是"郭子颐的愿望生活地图",其特点是故事在建筑空间的不断延伸,主要人物坐在主楼供人群使用, 有崇拜般的行为。

二、屏幕背面

PEM屏幕背面的主题是中国的"耕作地图"(图4)。与正面的场景表现不同,每一个屏上演绎的耕耘主题都是独立的,每一个都有一个边框,远离中间的10个画面,也形成了一幅整体和谐的生活画面,展馆之间穿插着,与前方画面主题统一。

美国皮博迪埃塞克斯博物馆藏中国漆屏风研究

图4 美国皮博迪埃塞克斯博物馆收藏的中国画网(背面)

中间10个屏幕的外周距仍然与正面相同,这是一个开放的图像。与正面不同,背面没有徽章,因此背面的大边框和小边框之间有30个亮起的图像。装饰内容有老人、河两岸、博古图、折花鸟、亭亭、树下、双鱼座水、松下双鹿、水边双鹤等,形象略有变化和重复。这符合装饰的原则,装饰图案会将视线引向中间。

屏幕中间是耕作图。每个主题代表两个主题,每个主题在风扇之间有一个连贯的画面,在10个屏幕和正面有一个连续的花园结构。从右到左,自下而上,"修炼图"在"浸入"和"排水"中的第一次表演,以田间山脊为分隔,S形构图延伸到远处分离,桑树右侧的山石在第一屏中与山石相连,第三屏显示"两岁"和"塞子", S形田野串起妇女带着孩子送餐的场景,一直延伸到远处的村庄,水边的石头和第二块石头相连,第四块是"三睡"和"抓",它们排列在一个花园中,通过S-bar到远处观众的视野,公园的假石头, 树木和建筑物墙壁上的窗户与正面图案相同 远处岸空中的鸟儿也增强了作品的空间视角;第五幅显示了"耕作图"中的"收获""出现"和"保持尖峰",创作者将田野收获与户外空间放在同一屏幕上,仍然是S形到远处;第六是"织布图"中的"陪衬"和"选择",构图和细节似乎是指清康熙35年的政府出版风格,第七条是"耕作图"中的"颠簸"和"走进"。苍古,图片没有直接复制经典图案的"耕作图",而是根据屏幕的大小重新排列;通过布局的转弯来区分不同的空间,也促使了桑蚕丝喂食的往复过程,"小夜丝"场景和第七个"进入仓库"时,当建筑物关闭时,每画一半,产生一种连续性感,第九部分的"耕作图"在"牺牲"场景中和"编织"在"谢谢"场景中, 在图片中每个都有左,右,形成一个S形图案,以引导视线流动。"Yu Xie"所在的建筑与八扇中的"浴蚕"场景建筑相连。第10幅是"编织图"中的"编织"和"由"图像,在同一花园中却有一堵墙隔开,一个女人站在墙门口,引出了这两个场景。其中,"由"建筑和第九座"祭祀"建筑合二为一。

如前所述,自中国晚期以来,大型漆屏的主要作用是祝愿官方家庭生日快乐。为什么这个屏幕选择"耕作地图"作为屏幕的主题?这要从"耕作图"的来源说起。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南宋以来,"耕织图"已成为统治者对农业事务的重要宣传工具,以清代康熙、龚正、乾隆三代广受欢迎,可见至今有元周期的画册建筑,清康熙三十五年的贾炳珍画作, 内政杂志(二)、清代陈画书、清代画册和版画书等诸多图画书。其中,康熙政府出版的三十五年由康熙本人作序,并为每幅画作"一章诗篇,唱出其辛勤的功夫和地图中的书";屏幕创建于1725年,即郑朝时期。

《耕织图》是一系列利用图画形式记录耕作和蚕织的地图,清康西、宫正、乾隆时期的版本都重视其宣扬价值,运用图形丰富形式,方便市民了解。这个屏幕显示的是略有不同的"耕作图",并没有采取并置的方式:首先,利用每个屏幕的耕作和编织图交替出现的方式。其次,屏幕图像不是通常的"耕作图"之间的逻辑关系,比如从右到左的第二扇是编织的"围网"和"上簇",第四个是"三睡"和"抓",在其他版本的编织图中,"seine"和"up cluster"应该在"三睡"和"上"之后。显然,这种布置的目的是创造一个类似于前屏幕的花园空间,使正面和背面形成风景的和谐回声。总之,全图试图展现一种抒情的、丰富的东方浪漫想象、理想的田园生活,而不是通过图片和标题来说服农民。

三、作为彩屏的出口

前几届明清时期的大屏,或者采用雕花漆,或使用色彩,或使用螺丝,那么PEM这种屏风是采用何种喷漆技术呢?这可以从屏幕的起源广州找到,直到18世纪末,广州是中国主要的外贸口岸。

中国的出口艺术始于荷兰东印度公司和英国东印度公司与中国的贸易。1602年,荷兰成立了东印度公司,与东方进行贸易。到1605年,荷兰已经控制了香料群岛的大部分地区,从香料贸易中攫取了大量利润。在印度西海岸,荷兰人在苏拉特建立了贸易据点,1606年后又在科罗曼多、布里吉德和梅苏里·波将建立了贸易据点。如上所述,其中一个"Coromando"是葡萄牙Gulbankian博物馆收藏的油漆屏幕名称的起源。"Coromando"是"科罗曼德"的音译,当时荷兰人没有直接与中国进行贸易,从中国的瓷器、茶叶、丝绸、漆器等商品运到岸上,然后运到荷兰或卖给其他欧洲国家牟利。来自中国的商品赢得了欧洲人的喜爱,他们在生活中越来越流行于东方物品的使用或装饰,这在当时的一些荷兰绘画中可以看到,甚至有学者认为伦勃朗也受到中国艺术的影响。东方情绪在时代大气中使得漆屏的需求量很大,因此在17世纪末和18世纪初大量出口。著名汉学家罗伯特·汉斯·范·古利克(Robert Hans van Gulik)在他著名的侦探小说《大唐帝案》(The Great TangDi Case)中写下了《四屏画》,灵感来自他自己收藏的明代画屏,这证明了当时漆屏在西方的受欢迎程度。

在中国,这种屏风作为一种许愿生活,大多是用色彩技术制作的,明末清初,也就是17世纪下半叶的巅峰时期。从18世纪开始,随着中外贸易的扩大,欧洲商人开始定制画屏风,但当时带有雕刻风格的装饰的颜色不足以满足欧洲人的审美品味,广州画家采用潮州金漆绘画工艺,创造了这种带有徽章的出口画屏。

首先,这种彩屏采用潮州金漆画在素描中涂金、金光、光环金、黑漆、笔触和兜帽漆等技术。10.黄金是在推光漆板上用朱金迪油漆画的造型,在这件作品中非常明显,彩屏使用量最大的是金粉,树木、衣服、建筑物都用到了;红金是黄色的,建筑物的栏杆,衣服的边缘和建筑物的边缘都采用红金;绿色黄金用于建筑物的屋顶和叶子。这种彩色图像绘画过程使得图像在金色和颜色变化方面的表现均匀。在这项工作的内部地板部分有一个清晰的光晕技术。黑漆是指在干金上用黑漆勾勒出纹理细节,比如脸部和服装等,在这件作品中人物和服装也得到了体现。书写是指在屏幕上用特殊的铁笔在金漆上雕刻出各种造型细节,比如在建筑物上使用铁笔触等。覆盖漆是指在干金漆上使用薄而透明的油漆的做法。

据西方学者介绍,广东画家要等到欧洲商船停靠后,才会上岸去看欧洲最受欢迎的图案,然后再制作,这样才能最符合欧洲的品味。一般来说,英国东印度公司每次到广州、中国交易的时间只有几个月,因为漆器的生产相当劳动密集,需要多个程序,而且很多程序需要等待遮阳干燥,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从细节上看这种漆屏漆工艺显得粗糙,工匠们为了在短时间内满足定制化的需求, 不得不匆匆忙忙地安排进度,势必以牺牲产品质量为代价。

如前所述,屏幕的主人约翰·埃克莱斯顿爵士(Sir John Ecclestone)是一位英国爵士乐手和商人。这部作品于 1725 年在广州制作。当他在广州为自己订购这个带有家庭徽章的巨大屏幕时,他很可能参与了表演的主题和主题。笔者推测,书中"中国皇帝会见外使"的说法很可能是他的习惯要求,广州的画家在考虑了题材的难度后,选择了主题"郭子颐的愿望人生地图"。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在类似作品的美国大都会收藏的雕刻颜料中,有一块狮子的门写着"渝阳宫",而PEM收藏的这幅屏风就在同一扇门上用无法辨认的笔迹来表达三个字,也许创作者根本就不想把它写出来, 无法完成定制要求,性需求用"郭子怡的愿望生活地图"代替。前屏中蕴含的中国园林,主人坐在主楼,孔雀漫步与东方的气息,让定制师以为这是中国皇帝即将会见外国使节。那么,为什么约翰·埃克莱斯顿爵士有这样的定制需求呢?这可能与他的地位以及当时英国开放中国市场的需求有关。

相对而言,荷兰与中国的贸易较早,在17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代表受到顺吉皇帝的接见,获得了相对较多的贸易特权,而英国人在东印度公司成立后就急于这样做,因此出现了乾隆时期的马加尼派往中国。时任英国东印度公司总裁的约翰·埃克莱斯顿爵士(Sir John Ecclestone)对这个主题很容易感兴趣,在荷兰东印度公司访问中国之后,欧洲流行的"荷兰东印度公司访问中国"的出版使他想在自己定制的昂贵画屏上展示它。

这本约翰·纽霍夫(John Neuhoff,1618-1672 年)的游记和铜版印刷书的标题是"东印度公司与中国皇帝会面的使命"(即"东印度公司中国书的大使馆",英国东印度公司向中国大鞑靼皇帝的大使馆)。西方学者认为,这是对中国资源最早、最可靠的描述,至今仍很有价值。虽然这次访问没有像预期的那样深入,但约翰·诺伊霍夫的工作帮助满足了17世纪欧洲人对中国的渴望,并激发了人们的好奇心。该书的第一版由雅各布·范·莫尔斯(Jacob van Meurs,1619-1680 年)于 1665 年出版。出版商已获得15年的版权,不仅有荷兰语,还有法语和拉丁语。这本书描述了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使者与当时中国皇帝的会面:在他们身上可以看到的最引人注目的事件;此外,还有对中国城市和村庄的详细描述,涉及政府,科学,工艺,习俗,宗教,建筑,服装,船舶,山脉,农作物,动物等,150多幅插图来自中国生活。这本书被翻译成各种欧洲语言,证明了它在17世纪和18世纪的影响。〔12〕

在书中,诺伊霍夫有这样一段话:"10月1日,大使们被召见皇帝,平斯廷图和两名广东官员等人早早来到使者的住所陪同他们......我们被安置在左边的第二个院子里,大使们一直等到天亮......在前面,在一扇高高的门的两侧矗立着三头沉重的大象,精心装饰着镀金的塔楼。然后我们穿过另一个广场,来到达可汗居住的院子里。在法庭的两边站着穿着红色缎面长袍的士兵。前排左侧有112人,每人都举着一面特殊的旗帜。二十二个人站在宝座旁边,手里拿着珍贵的遮阳伞,上面有十个圆圈,就像太阳后面跟着六个月亮......副院长(清朝官员)向左移动,示意使节在十级石碑前等候,这是他们的位置。"说完,传道人对他们喊道:"你们站在宝座前......你要躺三次,我们又回到了原来的地方。"在这个描述中,我们可以理解这样的信息:首先,士兵们举着特殊的旗帜,其次,站在王座旁边的人拿着珍贵的遮阳伞,第三,使者躺在宝座前的地上。我们在皮博迪·埃塞克斯(Peabody Essex)的画网中看到了所有三点,它满足了西方人通过纽霍夫的文字和图片想象的东方视野。因此,在定制时,他们必须由广东工匠提出这一要求,他们将自己的要求与中国当代的流行形象相结合,并绘制"郭子颐的许愿生活地图"以满足订单的需求,从而创造出这样的画面。

背面的"耕作地图"对西方人来说并不陌生。据一些学者介绍,这一主题早在14世纪就已经传到了欧洲。锡耶纳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安布罗乔·洛伦塞蒂(Ambrocho Lorencetti)与锡耶纳市政客厅九人大厅东墙上的"善政的力量"中元朝建筑的耕作图纸副本中的"耕种作物"非常相似。17、18世纪之交,《耶稣会士中国报告》和翻译成拉丁文的耶稣会儒家经典相继在法国出版,共同塑造了中国的美丽形象。

《耶稣会通讯集》汇编了在域外讲道的耶稣会士的通信。耶稣会士是一个半军事化的宗教团体,要求其传教团成员以信函的形式报告传教士国家的情况和传教团的进展,这一制度允许传教士在中国的经历和经验流入欧洲。该系列的第一卷于1702年在巴黎出版,出乎意料地受到社会的好评,标题为"在中国和印度写的一些耶稣会传教士的简书"。由于传教士通过交流方式报道中国,因此有很大的空间来反映中国社会的广度和深度。本文相关内容,如对中国建筑艺术的评论,以及景德镇中国瓷器生产过程的详细说明,都进行了非常详细的描述。这本书将中国描绘成最美丽的国家之一,拥有丰富的房地产,幸福的人民生活和美丽的风景。这些都给了欧洲人想象的空间,认为中国应该是一个非常充满异国情调的浪漫国家,风景秀丽,人们生活和工作,各种植物生长在其中,是人们向往的地方。当他们使用中国家具和漆屏风时,他们无意中分享了中国精致优雅的诗意生活。

从16世纪到18世纪中叶,中国的正面形象在欧洲社会很受欢迎,中国成为启蒙运动期间大多数思想家赞歌的对象。例如,他们非常尊重中国的科学选择制度和中国的教育制度。中国被尊为古代文明的典范。赫德是《中华帝国全书》的英文译者,1738年,序言选择了中国君主作为乔治二世国王的榜样。在他的《中国历史、政治和宗教习俗概述》中,我介绍了墨西哥皇帝在春春马的农祭坛前举行的春季耕种仪式。因此,伏尔泰以身作则,问道:"当我们听到这样的例子时,我们欧洲君主应该做什么?"沉思和脸红。但更重要的是 - 效仿。因此,法国和奥地利的国王们也在春天的第一天尽职尽责地敬礼,并按照自己的方式工作。在17世纪和18世纪,中国是欧洲国家向往的国家,君主制有序地统治着这个国家,而"耕作图"的选择可能正是这种心态的定制需求,反映了当时欧洲人对中国的态度。

结语

在本文中,皮博迪埃塞克斯博物馆收藏的漆屏的正面主题不是他的书中所说的"皇帝等待外国使节",而是中国明清时期流行的"郭子彤的愿望死亡地图"的流行主题;屏幕背面的耕作画采用了当时说服农民的主题,艺术上呼应了耕作图与前花园建筑的田园生活图景,反映了欧洲人对中国的理解和向往,参与并构建了18世纪欧洲中国风的形成。(本文由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CSC资助,编号:201807780014)

注释:

根据英国学者杰里米·加菲尔德-戴维斯(Jeremy Garfield-Davies)的说法,还有三个带有徽章的屏幕,其中一个是英国Petworth和Chiswick的收藏。其次,在1815年,摄政王(后来的乔治四世)向达尔豪斯伯爵乔治·拉姆齐将军赠送了一块九件套的屏幕。将军的徽章在此屏幕上。第三,比利时布鲁塞尔的一家专门生产中国出口瓷器的画廊Antoine Lebel也提供了一个六屏(最初是八个),其中一个装饰着"塔"家族徽章。

2 引用博物馆的作品:前面有一个场景,皇帝在他的观众亭里等待,皇后带着孩子和侍从。

3 云禄、蒋瑜等人修复的《皇代礼仪器具风格》(清奈政府画作),原收藏于圆明园,现收藏于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第44页。

吴红的《重屏:中国画中的媒介与再现》,2009年版,上海人民出版社,第6页。

5 引自该作品:在他的梅斯生日那天,他自称为当地高级要人——也许是"元帅"或将军——的丰盛礼物(如一个无耻之徒所揭示的,但不是背面难以辨认的那个,似乎在后来的时期被"艺术地"修饰过),而不是为了出口, 正如经常发生描绘东方和西方人物的作品一样,屏幕由十二块木板(西松木)组成,由木制铰链连接。

陈阳,《中国财税博物馆收藏的清代彩愿生活屏风》,《东方博物馆》2013年第1期。

李继芳《黑绘土地金竹寿诗彩郭子意画屏》,《绿色中国》2008年第6期。

"伦勃朗艺术中的东方元素",《新艺术》2012年第3期。

〔9〕茹尔丹,玛格丽特。十八世纪的中国出口艺术。伦敦:春季图书,1967年,第21页。

10 李晓军,《潮州金漆画工艺研究》,《艺术世界》2015年第4期。

(11) 与(9),第19页。

它很快被翻译并印刷成许多版本。荷兰语:阿姆斯特丹,1665年,1669年,1670年,1680年,1693年和安特卫普,1666年(罗马天主教版);德语:阿姆斯特丹,1666年、1669年和1675年;英语: 伦敦,1669年和1673年;法语:莱顿,1665年;拉丁语:阿姆斯特丹,1668年。对于这些版本的参考书目,转载自Sun,Jing,The illusion of verisimitude:Johan Nieuhof的中国形象。莱顿大学。2013年,第7页。

李军,《跨文化的艺术史:图像及其反思》,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第163-186页。

14 作者:Robert Finlay,译者:郑明轩,《清华瓷器的故事:中国瓷器时代》,海南出版社,2015 年,第 317 页。

蔡青,中南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