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OceanBase杨冰:坚持自研和创新,国产数据库助力金融机构数字化升级

作者:金融时报

数字经济的发展正在超出我们的想象。公开数据显示,从2005到2022年,大陆数字经济规模从2.6万亿上升到50.2万亿,预计到2025年还将上升到60万亿,占GDP比例将超过50%。

高速增长背后产生的数据,需要用EB作为单位来计算,截止2022年底大陆数据存储量达724.5EB,同比增长21.1%,占全球近1/7。1EB可以存储10亿张高清照片,如此海量的数据存储与处理分析,都对企业IT系统的关键底座“数据库”提出挑战。

对数据库安全性、稳定性极高的金融场景是数据库的最大练兵场。近年来,金融业的传统边界被逐渐打破,甚至传统金融的管理结构和运营模式都被一一打破,金融业步入数字化转型快车道。

作为一个国产自研的原生分布式数据库,OceanBase希望以自研和创新,助力金融机构跨过数字化转型深水区。

OceanBase杨冰:坚持自研和创新,国产数据库助力金融机构数字化升级

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对数据库提出“双线升级”

对金融机构而言,除了以往线下的柜台服务等,新型互联网业务场景也越来越多:用户的日常转账、电子支付,手机银行财富管理、存款理财以及积分兑换、团购,无一不对中后台数据库提出新要求。其中,鉴于分布式数据库在大体量、高并发业务需求下的独特优势,国产分布式数据库迎来了新机遇。

2020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发布《分布式数据库技术金融应用规范》(JR/T0204-2020),从技术架构、安全技术、灾难恢复三个方面,构建了一整套分布式数据库技术金融应用的系列标准,为推动分布式数据库落地金融行业奠定了基础。

去年12月,央行联合六部委发起金融科技应用试点工作,在14个要点的第一个要点就是要求“推动安全可靠金融级分布式数据库研发应用”。

金融行业事关“国计民生”,对系统安全性、稳定性要求极高,在和客户充分的交流中,我们意识到,“双线升级”是金融机构数据库升级的主要目标。

一方面,金融行业稳字当头,对系统容错率极低,系统升级往往“牵一发动全身”,升级过程必须稳中推进“软着陆”;另一方面,自2013年“互联网+”浪潮到来后,互联网金融、移动金融等数字科技接踵而至,金融机构始终积极地进行数字化升级,数据库升级必须同业务升级保持同步,甚至推一把业务升级。

由于基础设施的不同,大型机构、小型机构的需求和关注点也不太一样。大型机构由于基础设施完善,除了关注分布式外,也更关注完整的单元化分布式整体解决方案以及方案的技术风险,对迁移过程的安全性、改造成本有更高要求。此外,由于基础设施的多样化和复杂,例如同时跑在不同的芯片和云上面,也要求数据库有相应的兼容性。

中小型金融机构则更希望,升级后的数据库能具备和原本数据库一样的操作方式,也对数据库的服务和培训有更大需求,以完成升级后的日常维护。

尽管金融领域是OceanBase深入时间最长的市场,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数字技术与传统行业的的简单叠加,已经不能满足越来越庞大、复杂的行业需求,数据库产品必须与时俱进,切合市场需求、持续创新。

国产数据库经历了最好的成长路径

OceanBase杨冰:坚持自研和创新,国产数据库助力金融机构数字化升级

作为数字经济的底座,数据库上承企业应用、下接底层计算网络等基础设施,是企业IT系统中间层最难啃的硬骨头。幸运的是,在过去的20年里,中国的移动互联网在全球一骑绝尘,也更快推动了新技术的发展甚至变革。

作为一款国产自研数据库,OceanBase的诞生是完全由业务驱动的结果。

支付宝比很多公司更早遇到数据库的瓶颈。2009年是电商双11元年,随着成交额的指数级增长,支撑用户抢购的交易系统也面临严峻挑战,原本的集中式数据库性能见顶。不仅需要应对流量峰值、保障系统平稳运行,更要在降本增效的同时,更好地服务业务发展,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自研一款能灵活应对流量变化、性能可靠的国产数据库迫在眉睫。

从2010年投入研发,OceanBase从0开始写代码,从承担“双11”10%的流量起步,逐步支撑支付宝核心账务、核心支付系统,直至替换蚂蚁集团核心系统最后一个Oracle数据库。

在真实的业务场景中,OceanBase不断打磨自身的技术能力,先后两次登顶“数据库世界杯”TPC-C和TPC-H,并推动树立分布式数据库的四项新标准,在性能、容灾、高可用、架构层面分别实现创新。

2020年,OceanBase开始商业化。三年前,我们只有18个客户,三年后,我们已经进入千行百业,服务了超过1000家客户。

在我们进入的每个行业,OceanBase正在成为核心系统升级的首选数据库。其中,金融领域OceanBase已经是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分布式数据库,有70%千亿资产规模以上银行、75%头部证券机构、65%头部保险机构、45%头部基金公司都选择OceanBase进行核心系统升级。

从全球来看,全球数据库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随着80年代关系型数据库的理论突破和技术创新,数据库迎来了第一波发展热潮,国产数据库起步稍晚,始于20世纪末,在2013年后迎来繁荣发展。

但后发也可以先至。据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大数据技术标准推进委员会统计,全球有共计472家数据库产品提供商,其中美国和中国的数据库厂商数量遥遥领先,各占33.3%和31.8%,中国数据库已经成为全球数据库市场中不可小觑的一股力量。

以OceanBase为例,作为国产数据库,我们走过的是一条特殊的成长路径,但也是最好的成长路径——在数据爆发的时代背景下,探索一条适应全新数字化转型的技术道路,并用10年打磨技术和行业应用,积累经验,为更紧迫的数字化转型深水区的到来做好准备。

代码掌控力,是国产数据库助力数字化的最大底气

OceanBase杨冰:坚持自研和创新,国产数据库助力金融机构数字化升级

13年前,如何解决从未遇到过的海量数据问题,OceanBase有两个选择:一条路是基于开源,一条路是完全自研。

开源起步会很快,门槛更低,并且在初期的能力还更完善。但当到了企业需求的深水区,如果要从根本上解决分布式的问题,还是需要打破原来的架构完全重写。因为分布式的复杂度绕不过去并且不会消失,或者被数据库消化掉,或者被转移到业务代码中。

OceanBase选择了自研之路,刚开始的时候举步维艰,但当我们完成了支付宝账务核心系统的切流,用现在流行的说法就叫“轻舟已过万重山”。

自那以后,我们自研的分布式框架基本成型,当遇到更加多变的需求以及更加复杂的场景时,OceanBase的发展速度反而更快。正所谓“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我们对代码完全的掌控力和掌控权是OceanBase最大的底气,也是厚积薄发的根基。

正是基于这种代码掌控力,我们才得以在金融机构的需求场景下,大胆探索产品模式、围绕数据库产品建设我们的服务生态,从而助力金融机构顺利跨越数字化转型深水区。

首先,我们希望让金融客户能回归到业务本身,让数据库使用尽可能简单,因此我们始终坚持“一体化”产品战略,这指的既是“一体化”体验,也指的是遵循二八原则,解决80%的问题。

在实际应用中,数据库是解决数据存储、处理问题的手段,应用系统真正关心的、要解决的是业务需求,而不应该花太多精力在关心数据库升级带来的各类问题,例如成本复杂度问题、处理各种数据结构带来的存储差异性、不同数据库操作语法带来的优势和劣势、不同的负载或者基础设施带来的差异性等。

“一体化”也不是全功能或者简单的拼装组合。本质上,OceanBase还是一个具备“关键业务负载”支撑能力的OLTP数据库,核心能力还是高可用、高安全、高性能以及高性价比。在企业的绝大部分数据处理场景中,只要成本合理,这些都是必须的能力,我们希望在这个强劲的底座上,尽可能满足80%的需求。

同时,OceanBase也在持续全面升级服务体系。截止目前,我们已同头部最流行的100+ISV打造了340个联合解决方案,其中有20多个在行业中大批量复制。

今年一年,OceanBase的技术服务伙伴增长了100%,服务生态专业交付人员增长了151%,目前已经有百人规模的队伍帮助我们一起服务客户。

为了快速培养伙伴,OceanBase在商业人才的培养、认证方面也作了努力。如今,认证培训体系已经升级到3.0版本,而且已经推出全英文版本,近3万人通过了认证。

在OceanBase十年磨一剑的历程中,我们总结了一个公式:场景✖️资金✖️时间=核心技术,这条不可复制的成长之路给了我们这样的历史机遇,也帮助我们沉淀了核心竞争力。

而在商业化、产品化的过程中,我们也总结了一个公式:(自研+创新+开放)✖️长期主义=厚积薄发,跨越深水区。自研和创新本质上是在一起的,创新背后的根基是自研,只有掌握所有核心代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只有足够开放,持续培育生态;只有持续投入足够长的时间,才能形成厚积薄发之势,跨过深水区,真正穿越周期。

OceanBase杨冰:坚持自研和创新,国产数据库助力金融机构数字化升级
本文作者:OceanBase CEO杨冰来源:合作方供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