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岭南画派与广东国画研究会 探窥二十世纪早期佛山美术

作者:佛山日报
岭南画派与广东国画研究会 探窥二十世纪早期佛山美术

《三峡》陈景丹

岭南画派与广东国画研究会 探窥二十世纪早期佛山美术

"湛江港"赵崇正

岭南画派与广东国画研究会 探窥二十世纪早期佛山美术

《清明季节》黄少强

黄伟展览

9月16日至10月25日,"世纪对话——岭南画派与广东省国家绘画研究会学术争议"作品展在广东美术馆展出。展览展出岭南绘画学校及广东省国家绘画研究会代表约100件作品,包括佛山市著名人士的画作。

关于岭南画派和广东省全国绘画研究会,诞生于20世纪的中国,与当时社会的急剧变化有关。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间接促成了全国文化、教育等诸多深层次的变化和融合,学术辩论成为当时文化对抗的焦点。岭南画派与广东省绘画研究会的学术辩论,是现代广东美术在学术辩论中发展和演变的一个缩影。

1901年5月,罗振宇和王伟在上海创办了《教育杂志》,大量引进了日本新的教育体系,为中国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典范。次年,两广大学堂成立,设立"画册",负责艺术教学,可视为广东现代艺术教育的起点。

几年后,由于日本人山本的推荐,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健的父亲去了担任两所广友级师范学校和两所广高等工业学校教学教席,通过接触新型教育,高健父亲萌生了出出旅行学习东方的思路。在此期间,高健在传授画学的同时,积极准备出国深造。

1905年,《时事》第四期出版了高健父亲的《画》,其中高健父亲针对当时学校画教学的西化趋势,提出了"艺术为科学的主体"和"像生命"的概念,呼吁在中国艺术教育中普遍实施反映欧洲科学精神和文明的现实主义绘画, 这也从一面揭示了高健父亲进一步留学的想法。1906年,27岁的高健父亲,在亲朋好友的支持下,穿越了日本艺术。以往的经历,可以说是为他后来创业的学校,培养人才埋伏笔。

直到1923年,高健父亲在广州创办了"春眠画学院",培养绘画人才,并逐渐有了后来岭南绘画学校集团的基础。同时,在西方东方画派和岭南画派强势崛起的环境下,包括当时中国画回归的背景,广东省国家绘画研究会的前身彝海合作社在"中国画复兴运动"的节点处成立。1923年,潘鹤与姚立军、黄儒、罗卓、赵昊公、卢振轩、黄少美、卢冠海等八人共同在广州成立,随后黄俊辉、何冠五世、邓芬、李耀平、卢子竹和张古晖加入了"玉海合作绘画社团"成立,从而形成了岭南绘画学校和广东省国家绘画研究会两大学术阵营。

与岭南绘画学校不同,中国画研究会不是一群学生,中国画研究会倡导各种艺术风格,鼓励学术研究;它不仅限于广州,还在东莞和香港设有分支机构;成员不限于广东画家,也不限于一派。加入的广东省国家绘画研究会成员包括:熊猫伟、李燕山、李凤婷、张毅、李子民,甚至远至上海的黄冰鸿等,可以看出,它们也相当广泛。根据历史记录,俱乐部在鼎盛时期有300多名成员。

1926年,广东省绘画研究会代表人物黄奇若和岭南画派大师高健的父亲的学生方人立在广州报社掀起了一场笔战,开启了围绕中国画创新并持续了40年的大辩论,这场争论无论时间长短,规模在中国艺术史上都是罕见的。

两派的对抗和融合共同推动了广东艺术的蓬勃发展,使其成为20世纪上半叶北京和上海在中国画界的重要力量。

从本次展览中,可以一窥20世纪中国艺术史上一场重要的学术辩论,梳理和还原岭南绘画学校和广东省国家绘画研究会发展出一条清晰的脉络,展览的很大一部分包括黄少强、陈京丹、赵崇正、何磊、 李子民、邓芬、文琦球,谈月色等来自南海、顺德等佛山画家的精美作品。从这些中国画作品的展览中,也印证了佛山艺术在20世纪在广东乃至全国的绘画舞台上具有重要地位和深远的影响。(感谢广东美术馆副馆长姜玉芝梁洁莹女士协助提供已发表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