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自汉朝建立以来,历代君王都饱受匈奴侵略之扰,但是奈何实力不济,只能选择不断妥协退让。汉武帝即位后,决心改变这一尴尬的现状,于是放弃“和亲”之策,决定采取军事反击手段。
但正所谓“孤掌难鸣”。为了想要合击匈奴的战略,便有了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而这个人竟然因为一件事,被匈奴逼迫娶妻生子。
那么,这个人是谁,他又做了哪些事情,以至于如今后代过千人?
事件缘由:
在秦末汉初,中原战乱动荡之际,匈奴趁机重新攻占河套平原,控制了整个北部草原。这一时期,匈奴在和中原王朝的较量中占据优势,匈奴的南部边界也在不断的扩张中与西汉西北边境相接。
在这样一种特殊的地理方位下,匈奴无疑成为贫弱的西汉初建政权最大的外部威胁和隐患,而匈奴也由此到了发展的兴盛时期,建立都临大的军事加隶制政权,匈奴开始四处扩张。
由于西汉初期,汉匈力量对比悬殊,呈现匈奴强西汉弱分庭抗礼的特点,因此,西汉内部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对待外部侵犯则多通过和亲以缓解边境冲突。
西汉初期,中原王朝历代统治者的首要任务是维持社会稳定和发展经济。面对实力强大的匈奴,和亲是符合当时形势的,一定程度上为西汉国力的恢复争取到较长时期和平安定的外部环境。
另一边对匈奴而言,和亲也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西汉王朝赠送的大量锦衣、絮缯、黄金使匈奴获得了更多的经济实惠。由此匈奴也逐渐的富饶起来。
因此,从刘邦开始直到武帝初年一直坚持和亲政策,同时加强边防,增强防御力量。武帝即位以后,西汉的国力大为提高,对匈奴作战的条件成熟,武帝改变和亲政策,
经过一系列准备,汉武帝准备对匈奴出击。根据以往的经验和教训,汉武帝认为,匈奴冒顿单于以其强大的势力侵占了西域几十个小国,并利用他们剥夺来的财富和物资,来支持匈奴的对西汉战争。
这些小国深受其害,不甘心被掠夺和欺压。而匈奴战俘中,说大月氏,是其中一个比较大的国家,对匈奴十分仇恨。这样,汉武帝就决定派遣使者出使西域大月氏,以实现“联系大月氏,断匈奴右臂,夹击匈奴”的战略。
为选得合适人选,朝廷下诏聘试。但在这时,一个小小的郎官应征接受了任务。这个人便是——张骞。
张骞的出现:
张骞生在一个书香门第,自小便聪慧过人,博览群书。他曾随叔父张释之学习,被誉为“汉代十俊”之一。长大之后,张骞通过科举成为探花及第,一跃成为当朝的达官贵人。
作为大汉的外交使者,面对茫茫的漫长征途和困难险阻,还有途中的敌国险情,张骞都毫无畏惧,决心不辱使命!
公元前139年(西汉建元二年),张骞接受出使西域的使命,寻找并联络曾被匈奴赶跑的大月氏,希望能够与他们一起进攻匈奴。
尽管张骞不畏艰难险阻,毅然接下了汉武帝的任务,但他仍旧非常小心。他们乘着大量的水向西航行。他们不知道长途旅行会发生什么。
临行前,汉武帝前来送行。他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期待,因为必须穿越匈奴的势力范围,前方将会充满未知数和凶险。不辱使命的他带着随从甘父(堂邑父)等100多人从长安启程,途径陇西而后向西一路进发。
为了到达目的地,他们必须先出玉门关和阳关,然后经过匈奴腹地,最后穿过沙漠。张骞进入河西走廊后,原打算伪装越过,结果却被匈奴巡逻的骑兵捉住。
不幸被捉:
匈奴士兵知道他是汉朝的官员,就把他活捉了,送到匈奴王庭单于那里。当得知了张骞的企图之后,不自觉地笑了,因为他觉得张骞太天真,跨过匈奴去联络大月氏,这就好比匈奴跨过汉朝去联络南越。
古话有“两国交战,不斩来使”,但是匈奴国与西汉国多有纠葛,早就势不两立,张骞一旦被抓,很可能就是性命难保。
单于本想直接处死张骞,但想到还可以利用,就将他囚禁了起来。匈奴人似乎是常年圈养牲畜习惯了,对于抓来的人特别喜欢扣留圈禁,张骞也不能例外,被匈奴单于下令扣押。
在阴暗潮湿的囚牢中,张骞始终没有放弃希望。通过向匈奴士兵问话,他了解到匈奴贵族对单于并不满意,内部矛盾重重。只要耐心等待,总有反抗匈奴统治、争取自由的机会。
这期间匈奴人或是用武力逼迫,或是用好言相劝,亦或是许以高官厚禄。可以说匈奴人使出了浑身解数,来迫使张骞改变出使西域的志向。
张骞被滞留匈奴十年。这期间,他时刻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依旧将代表汉朝使节身份象征的一条牦牛尾藏在身边。总想着逃走的机会。而且,匈奴人为感化张骞,还给他选了一个匈奴女子做妻子。
对方想着,如果张骞能够在匈奴娶妻生子组建家庭,那么一定会被慢慢同化。而且还为了防止张骞趁其不备,私自逃跑,想借家眷与骨肉,将其拴住。
张骞在这个妻子的帮助下,认识了很多沙漠和草原的知识。但张骞始终秉持汉节、不辱使命,心怀出使大月氏一事。
在匈奴度过10多年的半囚犯式生活后,张骞终于找到机会逃了出来。十年的时间足以改变许多事情,在这十年里,武帝韬光养晦,终于在“战神”卫青的带领下取得抗击匈奴的首胜。
也就是在这时张骞得以逃离匈奴的监视,继续完成出使大月氏,抗击匈奴的使命。
抗击匈奴:
汉武帝对匈奴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规模最大的有三次战役。第一次叫河南战役,也就是这次的首胜。
武帝派卫青出击匈奴,这次军事行动中,汉武帝果断地任命卫青为车骑将军,迎击匈奴。初次与匈奴交战,卫青就崭露锋芒,脱颖而出,表现了杰出的军事才能。
汉武帝一开始亲自部署战略计划,分派四路将军各领一万骑兵展开反击。四路分别是:车骑将军卫青直出上谷,骑将军公孙敖从代郡出兵,轻车将军公孙贺从云中出兵,骁骑将军李广从雁门出兵。
结果公孙贺无功无过;公孙敖损失七千多人,最后重金赎买死罪,贬为平民;李广作为将领,自己都叫匈奴人俘虏了去,最后使诈逃回;唯有卫青直捣龙城,获首虏七百人,取得龙城大捷。
到了第二年,匈奴兵分三路,突破长城关塞,大举进犯。汉武帝又派遣的是卫青和李息两位将军急速出兵,而且这次在军队行进中还实行迂回战术。
卫青、李息率部秘密出塞后,从云中向西大迂回。两部先沿黄河北岸西进,在秦长城的掩蔽之下迅速推进至高阙塞并占领之,切断驻守河南地的匈奴白羊、楼烦二王与匈奴腹地的联系。到这时汉军的战术非常成功,匈奴白羊、楼烦二王仍不知后路被断。
卫青率部迅速沿黄河西岸南下,完成对河套及其以南地区的迂回包抄,突然掩袭匈奴白羊王、楼烦王部,二王部在猝不及防之下被一举击溃。匈奴二王只率少数亲兵逃遁。
此役卫青率汉军歼敌数千人,俘获“伏听者3071人及牛羊百余万头,收复了河南地全部土地,穿行千余里到达陇西,汉军损失微乎其微。
经此一战,汉朝收复河南地,并设立朔方、五原两郡,徙民10万口居之。收复河南地解除了匈奴从河套地区南下对西汉首都长安的威胁。
从此之后,汉朝和匈奴之间的战争形势开始发生了转换,汉军转入攻势,而匈奴则转为守势。成为了汉武帝时期汉朝与匈奴作战的转折点。
趁此机会,张骞也得以顺利的逃脱,这也为后边到达大月氏起到了关键作用。
到达大月氏:
在妻子的帮助下,张骞和剩下不多的几个的使团人员逃出了匈奴人的看管。他们一路西行,克服重重艰难险阻,他们来到大宛国,进入了比较安全的地带。
张骞以坚忍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终达目的地,到了大宛。对于张骞的到来,大宛王非常高兴,并亲自安排向导负责张骞的行程,护送去往大月氏。
不料,定居妫水(今阿姆河)北岸的大月氏早已远离匈奴的侵扰,百姓安居乐业,无意再报复匈奴。张骞在这边停留一年左右的期间,多次试图劝服月氏王联合汉朝夹击匈奴。岂料大月氏以两国路途遥遥,若共同抗击匈奴恐难以彼此援助为由,回绝了张骞的请求
大月氏国本就想与西汉王朝两国修好,也不愿再同匈奴国纷争乱斗下去,便与西汉结为了盟友。
张骞在大月氏住了一年多,始终未能说服新大月氏王与汉朝联盟共同夹击匈奴,期间又联系其他小国,想建立联盟,都没有达成目的。只得从月氏离开。于是一行人决定启程回国。他们沿着南山、打算绕道羌人聚居的地方前行。
启程回国:
在向东归回汉地。然而归途的路上,他再次被匈奴截获。这一次,张骞被严密看管,根本无法突围。在匈奴牢狱中,张骞想起自己遥远的家乡和亲人,泪水不禁夺眶而出。他时时刻刻牵挂着远在封地的母亲,想念她一定非常担心自己。
后来匈奴爆发内乱,王庭大乱。张骞趁机突围逃脱,张骞他们终于又逃离了匈奴人的看管,一路东行,于次年回到都城长安。张骞和他的使团一去一返便是十三年。整个使团回到长安时就剩下十多人!
第一次西域之行结束。尽管和月氏结盟的目的并未达成,但是张骞还带回了对于西域各国的风土人情等各种情况的一手资料,使得大汉的影响力远达葱岭地区,为大汉与西域各国的交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汉武帝听后大悦,直接封张骞为太中大夫,封甘父为奉使君。此后,有了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经历,张骞利用自己对西域的了解,参加了卫青出击匈奴的战争,因而被封为博望侯。封地就在现今河南省方城县博望镇。
之后,汉武帝刘彻为了一举根除匈奴大患,再度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打算将西域各国联合起来一起对抗匈奴。
这次西行,张骞彻底打开了中西之间的交通之路。从此,西域各国纷纷派遣使者往来大汉,并且各地商胡贩客也是络绎不绝。回到大汉之后,张骞一直居住在封地方城,其妻子儿女也一直生活在那里。
据说,张骞的后人祖祖辈辈一直都生活在故居,直到现在,据说他的后代已然超过3000人,可谓是子孙丰茂了。
结语:
从张骞出使西域到最终高官厚禄等等事件,都可以看出通过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汉武帝成功地让中原内地的人们了解到了西域的实况,而张骞出使西域,虽然历经艰辛,但为汉朝开拓西域贸易和联系做出了重要贡献。
出使西域也成功地打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与西欧诸国建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汉书》
《史记》
《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