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大学“无围墙”就好吗?

  近日,一篇名为《从今天与保安比赛跑步说起——北京大学的门卫制度,该改改了》的文章在社交媒体上引发广泛关注。

  这篇文章由北京大学工学院副教授李植撰写,讨论了进出北大校门的不便之处,以及对门卫制度的反思。

  面对外界的关注,12月21日,北大回应称正在有序推进开放,在平衡校园秩序的同时,尽可能满足社会需求。

  这并非首次探讨高校校门开放的问题。今年5月,复旦大学对外开放的话题曾登上社交媒体热搜。此外,不同高校对外开放的程度也存在差异。例如,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校外人员刷身份证配合闸机核验就可以入校;北京语言大学非本校人员需要提前预约;复旦大学允许非本校人员通过扫描二维码进入校园,但仍需刷身份证或随申码。

  高校开放校门,安全与便利该如何平衡?

大学“无围墙”就好吗?

  正如李植老师在文章中所提到的那样,北大的门卫管理制度“严防死守”,尤其在上下班高峰时,北大东门的闸机前常常排起长队,给师生造成了很大不便。李植在文中讲述了自己跨越闸机,并被保安追逐的经历,上演了颇为滑稽的一幕。

  北大教授“跨栏”,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防疫管理”烙印依然存在。尽管较此前因为疫情防控校园完全封闭状态相比要好得多,但依然给师生进出校园带来诸多不便。

  实际上,大学校门的开与关,涉及到大学的社会角色、教学秩序、资源分配等多个方面。从国内外校园管理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学如何向社会开放没有标准答案。

  考虑到学校的特点、地理位置、办学理念等因素,有些大学可能更注重社会融合,更开放;而有些大学则更注重内部建设,相对比较封闭。从校园管理的模式来看,大致有以下三种类型。

  完全向社会开放。大学作为知识的殿堂,其开放程度一直备受关注。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大学的开放程度因地区、文化和历史等因素而异,国内外很多高校选择向社会开放。例如,美国很多高校都没有围墙,完全向社会开放,这跟美国办大学理念有关,美国人认为大学是办给社会的,大学资源理应由社会共享。

  同样,国内高校也有完全向社会开放先例,北大在蔡元培任校长时,主张大学应该是对外开放的。北大旁听之风,从此盛行。有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已经有一半的双一流大学对外开放。

  有限度开放。虽然国外大学普遍注重开放性和包容性,但并非全部都是完全向社会开放,考虑到校园管理等因素,有限度地向社会开放是国内外很多高校的共同选择。例如,参观哈佛大学需要提前预约,且仅限于学校的指定参观时间。其次,参观者需要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尊重学校的教育环境和学生的学习秩序。在国内,目前大部分高校同样也是采取预约制度,且一些重要的场所对非本校师生是有严格限制的,例如一些重要的实验室等。

  封闭式管理。在疫情期间,国内外很多高校都采取全封闭式管理,这其实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举措,最终还是要逐步向社会开放。不过,也有的大学因为某些特殊原因常年选择封闭式管理。还有的高校可能会在特殊的时期或事件关闭校园,比如考试期、假期、毕业典礼等。

  所以并不是说所有大学都是“一开了之”,没有围墙。

大学“无围墙”就好吗?

  大学本身是一种公共资源,具备独特的地位和价值。

  诚然,开放的大学可以吸引更多国内外学者、学生和研究人员,促进知识的传播和交流。但也应该看到,过度开放可能导致安全和秩序问题,影响正常教学和研究。

  从社会的角度看,学校应该向社会公众开放,进校门不应将查验身份证、工作证、学生证等作为必要条件。从学校管理的角度来看,开放可能会影响学校的教学秩序,挤占教育资源,甚至带来安全问题。

  大学作为社会的一部分,既需要对外开放,吸纳社会资源,也需要保持一定的封闭性,以维护校园的独特文化和教育环境。

  如何平衡开放与管理,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背后需要权衡多方因素。

  安全因素。很多高校难以下定决心向社会开放,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安全的考虑。近些年来,发生在大学校园里的一些不良行为,更是让高校管理难度陡增。尤其是很多年轻学生刚刚开始独立生活,这对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外来人员随意进入宿舍区防不胜防,还有在校园内肆意进行商业活动等。

  舆论因素。对于校园是否向外界开放,不仅校内人员在关注,校外人员也普遍关注入校预约等问题。在疫情前,高校大门是否应完全向社会敞开,也不无争议。如果关于校园开放相关措施对外界宣传解释不到位,就容易产生信息差,舆论一边倒地对学校进行指责,引发舆情。

  管理因素。大学校园并非都是公共区域,也存在一些特殊区域。对于很多大学来说,图书馆、体育场等容易向公众开放,但是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等区域需要做好保卫工作。就现实来看,在实际管理中太多陌生面孔涌入校园,很难将“边界”界定得非常清楚。

  这些因素也往往会让高校陷入两难境地。

大学“无围墙”就好吗?

  “开放的学校”不等同于“放开校园”。

  大陆的相关法律规定高校有权自主决定其内部管理体制和规章制度,其中包括校园开放问题。

  如何制定出适合本校的开放方案,既满足社会需求,又不影响校园秩序,对学校来说是个考验。

  就决策而言,校园开放需要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让大家共同参与到开放的进程中来。

  倾听需求。师生是大学的主体,他们对校园开放有着直接的感受。应该倾听他们的声音,了解他们对开放政策的期许。只有真正了解师生的心声,才能制定更合理、更贴近实际的政策。

  共同决策。开放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大家共同参与。师生应该成为决策的一部分,社会各界也可以参与讨论、提出建议。只有这样,在校园开放的问题上才能找到最适合大家的平衡点。

  信任与共赢。社会的信任是影响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校园是否开放的问题上,老师、学生、管理者、社会之间的相互信任至关重要。通过倾听和共同决策,可以建立起信任,获得社会对学校长久发展的支持。

  就措施而言,开放政策应因校而异,不同学校有不同的特点和需求。

  一方面,学校要满足社会需求,让更多人走进校园,感受知识的魅力;另一方面,学校也要保持校园秩序,确保教学、科研等正常运行。可以设立特定时间段,让社会公众参观校园,同时也要完善相应的管理措施,保障校园的安全和秩序。

  毫无疑问,大学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同时也肩负着培养优秀人才、推动社会进步的使命。开放校园,让更多人参与其中,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然而,我们也需要警惕,确保开放不会影响到正常的教学和科研秩序。

  大学校门的“开与关”问题,不仅关乎校园治理,更涉及大学的社会角色和使命。在探索中,我们需要更加审慎地权衡各方利益,以确保大学的开放既服务社会与大众,又保障大学校园安全稳定。(来源:“山东宣传”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