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學“無圍牆”就好嗎?

  近日,一篇名為《從今天與保安比賽跑步說起——北京大學的門衛制度,該改改了》的文章在社交媒體上引發廣泛關注。

  這篇文章由北京大學工學院副教授李植撰寫,讨論了進出北大校門的不便之處,以及對門衛制度的反思。

  面對外界的關注,12月21日,北大回應稱正在有序推進開放,在平衡校園秩序的同時,盡可能滿足社會需求。

  這并非首次探讨高校校門開放的問題。今年5月,複旦大學對外開放的話題曾登上社交媒體熱搜。此外,不同高校對外開放的程度也存在差異。例如,中央民族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校外人員刷身份證配合閘機核驗就可以入校;北京語言大學非本校人員需要提前預約;複旦大學允許非本校人員通過掃描二維碼進入校園,但仍需刷身份證或随申碼。

  高校開放校門,安全與便利該如何平衡?

大學“無圍牆”就好嗎?

  正如李植老師在文章中所提到的那樣,北大的門衛管理制度“嚴防死守”,尤其在上下班高峰時,北大東門的閘機前常常排起長隊,給師生造成了很大不便。李植在文中講述了自己跨越閘機,并被保安追逐的經曆,上演了頗為滑稽的一幕。

  北大教授“跨欄”,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防疫管理”烙印依然存在。盡管較此前因為疫情防控校園完全封閉狀态相比要好得多,但依然給師生進出校園帶來諸多不便。

  實際上,大學校門的開與關,涉及到大學的社會角色、教學秩序、資源配置設定等多個方面。從國内外校園管理的實際情況來看,大學如何向社會開放沒有标準答案。

  考慮到學校的特點、地理位置、辦學理念等因素,有些大學可能更注重社會融合,更開放;而有些大學則更注重内部建設,相對比較封閉。從校園管理的模式來看,大緻有以下三種類型。

  完全向社會開放。大學作為知識的殿堂,其開放程度一直備受關注。從國外的經驗來看,大學的開放程度因地區、文化和曆史等因素而異,國内外很多高校選擇向社會開放。例如,美國很多高校都沒有圍牆,完全向社會開放,這跟美國辦大學理念有關,美國人認為大學是辦給社會的,大學資源理應由社會共享。

  同樣,國内高校也有完全向社會開放先例,北大在蔡元培任校長時,主張大學應該是對外開放的。北大旁聽之風,從此盛行。有資料顯示,目前全國已經有一半的雙一流大學對外開放。

  有限度開放。雖然國外大學普遍注重開放性和包容性,但并非全部都是完全向社會開放,考慮到校園管理等因素,有限度地向社會開放是國内外很多高校的共同選擇。例如,參觀哈佛大學需要提前預約,且僅限于學校的指定參觀時間。其次,參觀者需要遵守一定的行為規範,尊重學校的教育環境和學生的學習秩序。在國内,目前大部分高校同樣也是采取預約制度,且一些重要的場所對非本校師生是有嚴格限制的,例如一些重要的實驗室等。

  封閉式管理。在疫情期間,國内外很多高校都采取全封閉式管理,這其實是特殊時期的特殊舉措,最終還是要逐漸向社會開放。不過,也有的大學因為某些特殊原因常年選擇封閉式管理。還有的高校可能會在特殊的時期或事件關閉校園,比如考試期、假期、畢業典禮等。

  是以并不是說所有大學都是“一開了之”,沒有圍牆。

大學“無圍牆”就好嗎?

  大學本身是一種公共資源,具備獨特的地位和價值。

  誠然,開放的大學可以吸引更多國内外學者、學生和研究人員,促進知識的傳播和交流。但也應該看到,過度開放可能導緻安全和秩序問題,影響正常教學和研究。

  從社會的角度看,學校應該向社會公衆開放,進校門不應将查驗身份證、工作證、學生證等作為必要條件。從學校管理的角度來看,開放可能會影響學校的教學秩序,擠占教育資源,甚至帶來安全問題。

  大學作為社會的一部分,既需要對外開放,吸納社會資源,也需要保持一定的封閉性,以維護校園的獨特文化和教育環境。

  如何平衡開放與管理,仍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這背後需要權衡多方因素。

  安全因素。很多高校難以下定決心向社會開放,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安全的考慮。近些年來,發生在大學校園裡的一些不良行為,更是讓高校管理難度陡增。尤其是很多年輕學生剛剛開始獨立生活,這對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外來人員随意進入宿舍區防不勝防,還有在校園内肆意進行商業活動等。

  輿論因素。對于校園是否向外界開放,不僅校内人員在關注,校外人員也普遍關注入校預約等問題。在疫情前,高校大門是否應完全向社會敞開,也不無争議。如果關于校園開放相關措施對外界宣傳解釋不到位,就容易産生資訊差,輿論一邊倒地對學校進行指責,引發輿情。

  管理因素。大學校園并非都是公共區域,也存在一些特殊區域。對于很多大學來說,圖書館、體育場等容易向公衆開放,但是重點實驗室、研究中心等區域需要做好保衛工作。就現實來看,在實際管理中太多陌生面孔湧入校園,很難将“邊界”界定得非常清楚。

  這些因素也往往會讓高校陷入兩難境地。

大學“無圍牆”就好嗎?

  “開放的學校”不等同于“放開校園”。

  大陸的相關法律規定高校有權自主決定其内部管理體制和規章制度,其中包括校園開放問題。

  如何制定出适合本校的開放方案,既滿足社會需求,又不影響校園秩序,對學校來說是個考驗。

  就決策而言,校園開放需要聽取社會各界的意見,讓大家共同參與到開放的程序中來。

  傾聽需求。師生是大學的主體,他們對校園開放有着直接的感受。應該傾聽他們的聲音,了解他們對開放政策的期許。隻有真正了解師生的心聲,才能制定更合理、更貼近實際的政策。

  共同決策。開放不是一蹴而就的過程,需要大家共同參與。師生應該成為決策的一部分,社會各界也可以參與讨論、提出建議。隻有這樣,在校園開放的問題上才能找到最适合大家的平衡點。

  信任與共赢。社會的信任是影響學校發展的重要因素,在校園是否開放的問題上,老師、學生、管理者、社會之間的互相信任至關重要。通過傾聽和共同決策,可以建立起信任,獲得社會對學校長久發展的支援。

  就措施而言,開放政策應因校而異,不同學校有不同的特點和需求。

  一方面,學校要滿足社會需求,讓更多人走進校園,感受知識的魅力;另一方面,學校也要保持校園秩序,確定教學、科研等正常運作。可以設立特定時間段,讓社會公衆參觀校園,同時也要完善相應的管理措施,保障校園的安全和秩序。

  毫無疑問,大學具有廣泛的社會影響力,同時也肩負着培養優秀人才、推動社會進步的使命。開放校園,讓更多人參與其中,有助于實作這一目标。然而,我們也需要警惕,確定開放不會影響到正常的教學和科研秩序。

  大學校門的“開與關”問題,不僅關乎校園治理,更涉及大學的社會角色和使命。在探索中,我們需要更加審慎地權衡各方利益,以確定大學的開放既服務社會與大衆,又保障大學校園安全穩定。(來源:“山東宣傳”微信公衆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