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古代宗法小知识:嫡子和嫡长子谁为大?

作者:猴格大人

#文章首发挑战赛#

嫡子和嫡长子谁为大?

——这是猴格和读者交流时发现的一个问题,那位读者好像并不理解嫡子在宗法制度中的含义,居然认为嫡长子>嫡子,甚至认为嫡子的继承权还低于嫡子母弟。

也就是说,在那位读者的眼中,嫡长子>嫡子母弟>嫡子,这种认知显然是对宗法继承制一知半解才造成的。

还有人经常会困惑——所谓嫡庶,难道不是正妻所出皆为嫡,妾身所出皆为庶?嫡庶之分不是因为生母身份不同吗?

那为啥嫡妻所生的李泰还被李世民、褚遂良说成庶孽呢?

古代宗法小知识:嫡子和嫡长子谁为大?

从这些疑问可以看出,有不少人(特别是嫡庶神教),只知道“以嫡妻所生对妾子,则妻所生皆为嫡,而妾子为庶也”,却不知道“妻所生之中以长对众,则长为嫡,而众为庶也”。

这两句话什么意思呢?

——就是论生母出身时,嫡妻所生均为嫡,妾室所生均为庶;但是,在论宗法继承时(划重点),嫡妻所生的只有长子才是嫡,长子之弟以及妾生子则均为庶子。

以前猴格就专门写过嫡子和众子的区别——其实在宗法制度中,己身的儿子只分为两种——即“为父后者”的嫡子(长子)和“不继祖袮”的众子(庶子)。

在宗法制中,嫡子只有一个,是单数;众子则可以有多个,是复数。

那位认为嫡长子>嫡子的读者,很可能只是把嫡子当成妻生子了,却不知道在宗法继承中只有嫡子(长子)、嫡子母弟,而没有嫡长子这个词。

古代宗法小知识:嫡子和嫡长子谁为大?

那嫡子和嫡长子有没有区别呢?

当然有咯!

在古人眼中,虽然重嫡庶,但更重长幼之序,所以,很少用嫡庶字眼来称呼子嗣。

我曾检索过古代典籍资料中的“长子”、“嫡子”、“嫡长子”,长子出现的频率最高,有46352次;嫡子其次,有4817次;嫡长子最少,只有618次。

换言之,在典籍中,“长子”被使用的频率更高,所以《仪礼丧服》中“父为长子”条还专门解释,此处说长子,而不说嫡子,就是因为长子,有通上下之意。

因此,在宗法继承中,长子=嫡子(适子)=太子=世子=冢子=宗子=大子=为父后者······

而嫡长子,只是嫡妻所生第一子。

古代宗法小知识:嫡子和嫡长子谁为大?

按宗法制度,嫡长子就是天生的嫡子(适子、长子、太子、世子、宗子、冢子、大子),继承权对嫡长子来说,是生而有之。

因此,在大多数时候,嫡长子=嫡子(适子、长子、太子、世子、宗子、冢子、大子)。

但,在非正常状态下,嫡长子则只是嫡长子,这种时候,他的宗法地位,是低于嫡子(适子、长子、太子、世子、宗子、冢子、大子)的。

简单举例说明:

杨勇(杨坚嫡长子)、李建成(李渊嫡长子)、李承乾(李世民嫡长子)、马希振(马殷嫡长子)、李宪(李旦嫡长子)、朱标(朱元璋嫡长子)六个人,无一例外都是其父的嫡妻所生。

他们的出身身份就是嫡长子,也是天选的继承人,继承权对他们来说是生而有之。

古代宗法小知识:嫡子和嫡长子谁为大?

但是,他们六人的身份虽然是嫡长子,却并不都是宗法上的嫡子:

——李宪、马希振——其父均舍嫡立庶。

李旦立有大功勋的庶子李隆基为嫡子(适子、长子、太子、世子、宗子、冢子、大子),马殷立宠妃袁氏所出的庶子马希声为嫡子。

——杨勇、李建成、李承乾——先为嫡子后被废。

其嫡子地位被母弟杨广、李世民、李治取而代之。

这时候,身为嫡长子的李宪、马希振,以及杨勇、李建成、李承乾,处境就比较尴尬了。

他们是名正言顺的嫡长子,却不是父亲的继承人(为父后者),他父亲宗法上的嫡子(适子、长子、太子、世子、宗子、冢子、大子)是庶生的李隆基、马希声,以及母弟杨广、李世民、李治。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李宪就只能纵情声色以求避祸,马希振则是居家为道士自我幽禁。

而杨勇、李建成、李承乾三位曾经担任过嫡子的嫡长子,结局则比前二位更凄惨。

综上可知,在宗法上,嫡子(适子、长子、太子、世子、宗子、冢子、大子)才是最大的。

古代宗法小知识:嫡子和嫡长子谁为大?

当嫡长子没有成为“为父后者”时,他的身份也只是嫡长子,而不是宗法上的嫡子(适子、长子、太子、世子、宗子、冢子、大子)。

所以勒,宗法继承制中的嫡子(适子、长子、太子、世子、宗子、冢子、大子)>嫡长子。

别搞反咯!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即便是嫡长子出身,在成为嫡子时,也需要一个正位(册立)嫡子的程序,不然,他们仍旧只是嫡长子,而不是宗法制度中的合法的、名正言顺的继承人。

继续举例:

①废帝讳伯宗,世祖嫡长子也。三年八月庚戌立为皇太子。

②后主讳叔宝,宣帝嫡长子。大建元年正月甲午立为皇太子。

③太子讳愭,孝宗嫡长子也。乾道元年立为皇太子。

④英宗睿皇帝讳祁镇,宣宗皇帝嫡长子。既二年立为皇太子。

⑤武宗毅皇帝讳厚照,孝宗嫡长子也。生二岁立为太子。

上面随便列举的五位均为嫡长子出身,他们在没被册立之前,即便继承权对他们来说是生而有之,但他们仍然不是其父宗法上的继承人,必须经过册立的程序、正位东宫后,他们才是真正的“为父后者”。

古代宗法小知识:嫡子和嫡长子谁为大?

譬如大家更熟悉的明朝,像朱元璋就是忠实的宗法继承制拥护者,在皇明祖训中规定:

皇太子的嫡长子为皇太孙,次嫡子及庶子,十岁时皆封郡王;

亲王的嫡长子,年及十岁时,被立为王世子,次嫡子和庶子也在十岁时封郡王;

郡王的嫡长子封为长子,次嫡庶子封为镇国将军。

(皇帝的)太子、(亲王的)世子、(郡王的)长子,就是宗法继承制中的嫡子,而他们在成为“为父后者”时,是无一例外的,都需要一个被册立的程序滴!

再比如宋神宗赵顼,是宋英宗赵曙的嫡长子,但他只被封王,没有被册立为皇太子,最终也是以亲王身份登基为帝,这对他来说,显然是不够完美的,也很容易让人产生议论——为啥你爹没册立你为太子?

所以说,即便是嫡长子也需要被正式册立确认继承权。

如果嫡妻没有生育,己身只有庶子时,那就只有立庶长子、或者事实上的庶长子(即健在的最长庶子)为继承人,这时,这个庶子就是宗法上的嫡子。

譬如萧统、李隆基、朱佑樘、朱常洛等等,他们的出身身份都是庶生子,但因为被其父立为嗣,那他们就是宗法继承中的合法嫡子了。

即便有嫡长子身份的兄弟存在,也得屈居嫡子之下,变成小宗旁支。

就是这样。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参考资料:略。

透过表象寻找历史真相,以史为论,诉说个人见解,谢绝脱离人文环境的过度解读和阴谋论。更新佛系,关注需谨慎。

相关链接:嫡子什么意思?众子又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