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北洋最后一次内战:1927年奉吴战争,吴佩孚凄凉谢幕 三巨头少其一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北洋最后一次内战:1927年奉吴战争,吴佩孚凄凉谢幕 三巨头少其一

文|张润晨

编辑|t

引言

他是北洋军阀中最为知名的“儒将”,他是曾被外国媒体认为“最有希望统一中国的人”,他曾入主北京控制中原。然而,他却在北伐战争之中凄惨落幕,他就是吴佩孚,北伐战争中第一个被打败的大军阀。

然而,击败他的人,真的就是蒋介石的北伐军吗?背后的故事,恐怕超乎你的想象。

北洋最后一次内战:1927年奉吴战争,吴佩孚凄凉谢幕 三巨头少其一

一、吴奉合流

故事的源头,还要从1920年开始说起,这一年算是吴佩孚与张作霖缘分的开始。这一年,中华大地上发生了一件大事,直皖战争爆发了。而战争的最终结果,是吴佩孚取得了胜利,成功的控制了北京城,这个结果也决定了中国未来十年的发展走向。

而在吴佩孚控制了北京之后,也自然就免不了和东北的张作霖打交道。1922年,直奉战争爆发,吴佩孚所代表的直系再次取胜。而在这次大战之后,直系基本上已经成为了中国最为强大的势力,也成为了北洋军阀当之无愧的“盟主”。

北洋最后一次内战:1927年奉吴战争,吴佩孚凄凉谢幕 三巨头少其一

(张作霖与吴佩孚)

然而,在此之后直系的大佬们却有一点飘了,“曹锟贿选”事件,也在不久之后爆发。事件发生之后,直系军阀在全国可谓是民心尽失。1924年10月,张作霖再次卷土重来,发动了第二次直奉战争。

而在这一次战争之中,却发生了一次意外事件,这一事件就是作为“直系附庸”的冯玉祥国民军,发动了“北京事变”。政变成功之后,冯玉祥驱逐了吴佩孚,并且囚禁了“总统曹锟”。按道理说,这件事情对于张作霖来说应该是一件好事,毕竟“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北洋最后一次内战:1927年奉吴战争,吴佩孚凄凉谢幕 三巨头少其一

(冯玉祥)

在冯玉祥取得北京的控制权之后,倒向张作霖应该是一种必然,毕竟吴佩孚虽然退出了北京,但是却依然控制着河南与武汉几省,其实力依然远远强于革命军。然而,冯玉祥最终的选择却十分出人意料,他竟然选择邀请远在广州的孙中山,前往北京“共商国事”。

冯玉祥这个人,虽然是一个军阀,但是其事实上还是有着一定的“革命倾向”的,因此相较于东北王张作霖,他其实更愿意将权力交给国民党。然而对于张作霖来说,与直系的大战,说到底不过“内部斗争”罢了。国民党和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派,才是“生死大敌”。

而对于吴佩孚而言,冯玉祥倒向孙中山,就不单单只是厌恶与否的问题了,而是生死存亡的问题。吴佩孚退出北京之后,所控制的地区,正好处于国民军与广州政府的中间。如果冯孙一起夹击吴佩孚,那么吴佩孚真的扛不住。

北洋最后一次内战:1927年奉吴战争,吴佩孚凄凉谢幕 三巨头少其一

(吴佩孚)

在这种情况之下,对于吴佩孚来说最好的解决办法,其实就是和张作霖联手。毕竟与其等着孙中山与冯玉祥夹击自己,倒不如先和张作霖一起夹击冯玉祥。在这种情况之下,原本就有着相同目的的两人,很快便走在了一起。

这也就出现了一个非常诡异的画面,那就是在直奉大战刚刚结束之后,直系就成为了奉系的“友军”。在共同击败了冯玉祥之后,张作霖则代替吴佩孚成为了“事实上的盟主”,两人也正式成为了盟友。

毕竟对于此时的张作霖而言,与其彻底消灭吴佩孚,倒不如让吴佩孚挡在自己与孙传芳以及革命军的中间,成为自己的“挡箭牌”。而对于吴佩孚来说,什么都没有比活着更重要。然而,这个决定却是一个令吴佩孚后悔终生的决定。

北洋最后一次内战:1927年奉吴战争,吴佩孚凄凉谢幕 三巨头少其一

(张作霖)

因为最后给予吴佩孚致命一击的人,根本就不是北伐军,正是这个被他认作盟友的张作霖。

二、背刺

1926年后半年,吴佩孚的直系部队,在北伐军的迅猛攻势之下,被打得节节败退。先是败走湖南,又是在湖北一败再败,最后更是直接退入河南境内。此时的吴佩孚,仅仅只控制了河南省的大部,湖北省的一部分,以及保定以南的直隶地区。

作为吴佩孚的“大后方”,以保定为主的南直隶,更是成为了吴佩孚的“赋税重地”。然而就在此时,北京的张宗昌却突然发布了“戒严令”,驱逐了吴佩孚在北京城的势力。而在此之后,奉军更是直接进入南直隶,夺取了包括保定在内的数座城市。

北洋最后一次内战:1927年奉吴战争,吴佩孚凄凉谢幕 三巨头少其一

(吴佩孚)

在前后夹击之下,吴佩孚的直系已经陷入了“风雨飘摇”之际。1927年,张作霖更是直接命令奉系大军开进河南,直奉双方再次在河南兵戎相见,而这一次大战,也是历史上北洋军阀之间的最后一次“内战”。

关于张作霖究竟为什么要进攻吴佩孚,后世经过考证后,得出了很多理由。对于当时的张作霖而言,消灭吴佩孚的确才能够达成利益最大化。在张作霖控制了北京之后,其在事实上就已经成为了“北洋军阀盟主”。然而说到底,张作霖的这个盟主也只是“事实上的”。

吴佩孚始终都紧握“北洋盟主”的名义,这也使得张作霖在北京一直都坐不稳。而在吴佩孚与孙传芳直面北伐军的时候,张作霖再次在天津召开了北洋大会,试图整合整个北洋势力,共同对抗北伐军。在会上,孙传芳直接认可了张作霖的“安国军盟主”地位。

北洋最后一次内战:1927年奉吴战争,吴佩孚凄凉谢幕 三巨头少其一

然而,吴佩孚却依然拒绝承认张作霖的地位,这也使得张作霖对于吴佩孚愈发不满。张作霖也意识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只有彻底击败吴佩孚,他才能真正的统合北洋势力。这是张作霖南下攻击吴佩孚的政治理由,而除了政治上的理由之外,张作霖其实也有着现实理由。

而张作霖南下的战略目的,主要可以分为三方面:

第一,由于此时孙传芳已经倒向张作霖,张作霖具备了南下的能力,并且已经开始以徐州为中心,南下对付北伐军。

北洋最后一次内战:1927年奉吴战争,吴佩孚凄凉谢幕 三巨头少其一

但是此时,横亘在河南的吴佩孚,却使得张作霖始终无法保证自己左翼的安全。张作霖信不过吴佩孚,而吴佩孚的战斗力的确也不高。所以张作霖宁愿自己拿下河南,也不愿意赌吴佩孚能不能守住河南。

第二,当时北伐军的主力全部都在东南对付孙传芳,北伐军在中原已经开始变成守势,这也是吴佩孚暂时还能够生存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是吴佩孚说到底也已经是强弩之末,如果北伐军调转枪头回到中原,吴佩孚很难挡住,到时候奉军在中原的境地也只会更加的艰难。

北洋最后一次内战:1927年奉吴战争,吴佩孚凄凉谢幕 三巨头少其一

第三,此时冯玉祥的国民军,也已经开始蠢蠢欲动,其前锋部队已经抵达了豫西。如果国民军占领河南,其实就等于北伐军提前进入了中原。对于张作霖而言,这是最坏的一种局面。所以在深思熟虑之下,张作霖还是决定进攻河南,背刺一把吴佩孚!

三、河南大战

2月初,奉鲁联军开始大举开进河南。而张作霖讨伐河南的法理基础,是建立在“抵抗北伐军”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虽然张作霖命令手下进攻不肯配合的吴佩孚部,但是另一方面又严令部下,绝对不可以损害盘踞在河南的大小军阀的利益。

在战争的初期,由于张作霖的拉拢政策,几乎没有任何直系力量真的在抵抗奉军。然而随着奉军的逐渐深入,另一股势力开始逐渐的进入了河南。随着奉军对吴佩孚统治基础的摧毁,直系将领也开始“人心思变”。

北洋最后一次内战:1927年奉吴战争,吴佩孚凄凉谢幕 三巨头少其一

(北伐战争)

蒋介石的武汉国民政府,开始将自己的手伸向河南。以靳云鹗为首的南吴军将领,开始倒向武汉国民政府。因此在奉军抵达黄河附近的时候,开始遭到了靳云鹗军的抵抗,“渡河战役”也因此而爆发。

事实上,在这一阶段,名义上张作霖的对手吴佩孚,事实上已经成为了一个“橡皮图章”。真正在博弈的两个棋手,实际上是在北京的张作霖,以及在武汉的蒋介石。而这一种局面,似乎也注定了吴佩孚最终的凄凉结局与惨淡收场。

1927年3月,靳云鹗部展开了“郑州反击战”,而这场战役,可以用惨烈来形容。双方在郑州以南的小李庄车站一带,激战了整整四天四夜!奉军直接击毙了靳云鹗军的前线指挥官高汝桐,在高被击毙之后,靳云鹗军便陷入了溃败的局面。

北洋最后一次内战:1927年奉吴战争,吴佩孚凄凉谢幕 三巨头少其一

(北伐战争)

奉军开始乘胜追击,靳云鹗军最终与已经进入豫南的北伐军合并,开始与奉军展开对峙的局面。而在靳云鹗倒向北伐军之后,吴佩孚的残余力量也彻底丧失了最后的保护,这也直接导致了吴佩孚的最终退场。

吴佩孚清楚,眼下河南已经呆不下去了,便带领着残军一路辗转来到了四川,投奔了旧识杨森。而从这一刻开始,吴佩孚集团作为一支独立的军阀武装,也正式的退出了历史舞台。

参考资料

习五一.论一九二七年奉吴河南战争[J].历史档案, 198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