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徐茂公临终遗言:若我后代出高人,定杀之,否则必造反,果真应验

作者:引车流浆者

在古老的唐朝,一段关于权力、预言与家族命运的故事悄然铺展开来。徐茂公,这位曾经的智者和朝廷重臣,在生命的尾声留下了一句令人难以置信的遗言:“若我后代出高人,定杀之,否则必造反。”这句话,如同一个未解之谜,深深地埋藏在徐家的历史中。

在那个充满变革与不确定的时代,徐茂公的孙子李敬业,年轻、聪慧又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他的心中,充满了改变世界的梦想。然而,徐茂公的预言仿佛一道阴影,始终笼罩在他的头上。李敬业对祖父的话有所耳闻,却从未将其当作忠告铭记于心。

徐茂公临终遗言:若我后代出高人,定杀之,否则必造反,果真应验

一、徐茂公的智慧与预见

徐茂公,一位命运多舛却骨骼清奇的人物,在唐朝政坛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他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家,原本的人生轨迹似乎早已被决定——耕种、结婚、生子,然后默默无闻地老去。

然而,命运似乎为他另有安排,他的聪明才智不仅使他脱颖而出,更让他在唐朝的权力中心占据了一席之地。徐茂公的早年生活充满了艰辛。他在家乡劳作,辛勤耕耘,却不甘于平凡。智慧和勤奋使他脱颖而出,受到了地方官吏的注意。

他的才华得到了展示的机会,使他最终进入了朝廷,成为了一名官员。在朝中,他以其独特的见解和非凡的智慧,获得了唐高宗李治和太子李弘的赏识。

徐茂公临终遗言:若我后代出高人,定杀之,否则必造反,果真应验

然而,徐茂公的生命之旅并非一帆风顺。在他晚年,病魔缠身,令他躺在病床上,无法再为国事操心。他的家人为他请来了名医,希望能延续他的生命。但徐茂公却有着自己的看法。在他看来,生死由命,强求无益。

他拒绝了家人安排的名医,坚持服用唐高宗李治和太子李弘赐予的药物。徐茂公的选择让他的家人感到疑惑和不安。他们不理解他为何放弃名医的治疗,而坚持服用皇帝赐予的药物。

面对家人的疑虑,徐茂公沉声说道:“命由天定,我何必再求医生续命呢?”这句话透露出他对命运的深刻理解和对生死的豁达态度。

徐茂公临终遗言:若我后代出高人,定杀之,否则必造反,果真应验

徐茂公的病情日益恶化,他知道自己的时日不多。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他开始思考自己的一生。他不仅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也为唐朝的繁荣稳定作出了贡献。

然而,他更加担心的是他的家族未来。他知道家族中的杰出人物可能会因才华横溢而引起嫉妒和仇恨,这可能会给徐家带来灾难。

徐茂公临终遗言:若我后代出高人,定杀之,否则必造反,果真应验

二、临终的宴席与遗言

生命的尽头,徐茂公感知到自己的日子不多了。面对即将到来的终结,他并没有表现出恐惧或悲伤,反而显得格外从容。他决定在家中设宴,召集家人,以传达他深思熟虑后的决定。

徐茂公深知,他的这个决定可能会在家族中引起轩然大波,但他坚信这是为了徐家未来的安全与稳定。家中的宴席布置得简朴而庄重。徐茂公坐在上首,他的脸上虽然显露出疾病的痕迹,但眼中依旧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家人们围坐在他的周围,有的焦急,有的好奇,每个人的心中都充满了疑问:徐茂公召集他们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宴席开始,气氛虽然和谐,但却隐隐透露出一丝紧张。徐茂公缓缓地举起酒杯,环视在座的每一位家人。

徐茂公临终遗言:若我后代出高人,定杀之,否则必造反,果真应验

他的目光深邃,似乎穿透了时间的长河,看到了未来的某个片段。他深吸一口气,开始了他的话语:“若家中后人有高人出现,必须杀之。否则,必将造反,祸及全族。”这番话犹如晴天霹雳,震惊了所有在座的家人。

他们彼此对视,不敢相信这是从他们敬爱的徐茂公口中说出的话。一时间,宴席上的气氛变得沉重起来。徐茂公的大儿子忍不住问道:“父亲,您这是何出此言?”

徐茂公神色凝重,回答道:“我虽身在朝堂,却亦明白权势的诱惑。家族中若有过人之才,必将引来祸端。”他的眼中透露出一丝悲哀,“这是我多年政坛经验的结晶,也是我对家族的最后关怀。”徐茂公的话在家族中引起了极大的争议。

有的家人认为他的话太过悲观,甚至是荒谬的;而有的家人则认为,徐茂公作为经历丰富的政治家,其话语必有深意。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家族的兴衰常常与政治的风云变幻紧密相连。徐茂公的这番话,无疑是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政治风波的预警。

徐茂公临终遗言:若我后代出高人,定杀之,否则必造反,果真应验

三、徐家的命运与武则天的崛起

徐茂公的去世在唐朝掀起了不小的波澜。唐高宗李治,这位曾经的君主,在得知徐茂公离世的消息后,感到无比悲痛。他在床榻上,身体日渐衰弱,但心中的痛苦却如潮水般汹涌。徐茂公不仅是他的忠臣,更是他的良师益友。他的离去,让李治感到一种难以弥补的空虚。

李治的病情加重,朝政日渐不稳。在这个关键时刻,武则天开始逐步掌握大权,她的影响力在朝中迅速扩大。武则天不仅聪明过人,而且心思缜密,她很快就掌握了朝政的主导权。李治在病榻上,虽然无力直接干预政事,但他的心中充满了忧虑。

他知道,武则天的野心不小,但他也清楚,自己已无力改变局势。武则天在掌握大权后,开始干预皇位继承的事务。她的两个儿子,先后被立为太子,但由于各种原因,他们都未能最终稳坐太子宝座。

徐茂公临终遗言:若我后代出高人,定杀之,否则必造反,果真应验

武则天的这一系列操作,引起了朝中许多官员的不满,但她的权势已经无人能及。朝廷中的权力游戏愈发复杂,局势变得难以预料。李治的病情日益恶化,在病榻上他经常回忆起徐茂公的忠言和智慧。

他深深感到,如果徐茂公还在,朝政或许不会如此混乱。他在病榻上对身边的侍臣说:“徐茂公若在,朕的朝廷,定不至此。”他的话语中透露出深深的遗憾和无力。武则天掌握大权的那些年,唐朝的政治局势变得愈加微妙。

她的统治手腕既坚决又狠辣,使得许多原本忠于李治的官员也不得不向她低头。在这种形势下,李治感到自己越来越像一个有名无实的君主。

徐茂公临终遗言:若我后代出高人,定杀之,否则必造反,果真应验

他对徐茂公的去世感到异常悲痛,不仅因为失去了一位忠诚的臣子,更因为失去了朝政中的一股清流。在李治逐渐病重的同时,朝中的权力斗争愈发激烈。武则天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她对朝政的控制越来越紧密。

在这个过程中,徐茂公的预言似乎也在慢慢应验。他曾经预言,如果家族中出现过人之才,可能会因此引发祸端。而现在,唐朝的局势正是因为权力斗争而变得风云莫测。

徐茂公临终遗言:若我后代出高人,定杀之,否则必造反,果真应验

四、徐茂公孙子的抗争与预言的应验

徐茂公的预言,如同一道未来的阴影,笼罩在徐家上空。他的孙子李敬业,年轻气盛,志向远大。在武则天统治的那个时代,他看到了太多的不公和压迫,内心渐渐积累起了反抗的情绪。

李敬业对祖父徐茂公的话有所耳闻,但他的年轻心性使他无法完全理解这些言语背后的深意。李敬业在家族中的地位越来越显著,他聪明且富有魅力,很快就聚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人。他们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聚集在一起,讨论着朝廷的腐败和武则天的专制。

李敬业的话语中充满了激情:“我们不能再忍受这样的压迫,我们必须为了正义站起来!”他的同伴们被他的话激励,纷纷表示愿意追随他。

徐茂公临终遗言:若我后代出高人,定杀之,否则必造反,果真应验

然而,徐茂公的预言像一把悬在徐家头上的利剑,随时准备落下。李敬业的行动虽然出自正义,但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任何反抗都可能引发灾难。武则天的情报网极为发达,李敬业的举动很快就引起了她的注意。她决定要铲除这个潜在的威胁。

在一次夜晚的秘密会议上,李敬业和他的同伴们被武则天的密探包围。他们拼死抵抗,但最终无法逃脱。李敬业被捕后,武则天下令严惩。这一事件引发了巨大的震动,徐家也因此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

徐茂公的预言不幸成真,徐家因李敬业的行动遭到了灭顶之灾。家族中的许多成员被牵连,甚至连那些与此事毫无关系的亲人也未能幸免。徐家的府邸被查封,财产被没收,一时间家族陷入了深深的绝望。

徐茂公临终遗言:若我后代出高人,定杀之,否则必造反,果真应验

在这场灾难中,徐家的成员们感到了深深的无力和悲哀。他们回想起徐茂公生前的预言,不禁感到后悔。如果他们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徐茂公的话,或许能避免这场灾难。但一切已经无法挽回,徐家的命运已经改变。

李敬业在狱中反思自己的行为,他开始理解祖父徐茂公的智慧和忧虑。他意识到,在那个时代,任何挑战权威的行为都可能给家族带来灾难。李敬业的心中充满了悔恨,他为自己的鲁莽行为和对徐茂公智慧的无视感到深深的自责。徐家的灭亡成为了唐朝一段传奇般的悲剧。

徐茂公的智慧和预言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的一生,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探索,更是对权力、家族和社会责任的深刻反思。徐茂公的故事,成为了后世无数人反思和学习的对象,他的智慧和悲剧,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

参考资料:

[1]冷月无声.徐茂公:命运的最后一道坎[J].各界,2014(8):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