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三国时期,诸葛亮被誉为千古奇才,智勇双全,被后人尊称为睿智的谋士。然而,他的一生中却存在一个谜团,那就是他为何要坚持除掉魏延?
魏延,作为蜀汉的重要将领,其在朝中的地位颇为特殊,拥有一位不可忽视的靠山。这个靠山,究竟是谁?为何诸葛亮坚持认为“不除不行”?
今天,我们将揭开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深入探讨诸葛亮对魏延的决断究竟有何深意,以及这其中隐藏的政治权谋和权力争斗。让我们一同踏上这段扑朔迷离的历史之旅,解开这个颇具戏剧性的三国之谜。
寄托未来的定时炸弹
若要评价魏延这个人,“刚愎自用”四个字最为贴切。219年,在汉中王刘备面前,牙门将军魏延接受了一个重要任命——出任汉中太守。
此举有违常情。按理来说,这一职位原本应属于刘备大将张飞。刘备这样破格提拔魏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在自己死后,让他辅助儿子刘禅。
因为在刘备眼中,诸葛亮和赵云等人只是“从龙之臣”,他们忠心于的是汉室正统,而不是刘备这个人。相较之下,魏延则像是刘备的兄弟关羽、张飞,只忠于刘备个人,是刘备最信任的人。
此时的刘备已是60高龄,心知天下难定,他必须考虑江山有人承继的问题。如果让诸葛亮和老臣们助刘禅,刘备担心他们会仅仅忠于汉室大业,不一定效忠刘禅;更有甚者,刘备担心诸葛亮会废黜刘禅而自立。
所以,他需要像魏延这样忠心的人,为儿子刘禅提供后盾。刘备的这个安排,在当时是合情合理的。但他没想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颗定时炸弹会在蜀汉国内埋下隐患。
权倾朝野的镇北将军
刘备去世后,魏延得到了刘禅的信任和宠幸。在朝堂之上,他狂妄跋扈,几无人能制。即便有意见相左者,他也会以武力相逼。
魏延最厌恶的,就是掌管文书的长史杨仪。杨仪不仅多次在军国大计上与他唱反调,还经常替诸葛亮分忧,处理那些琐碎的后勤事宜,这让魏延很是忌惮与羡慕。于是,他时常以刀恐吓杨仪,希望收买或威胁他就范。
即便两人水火不容,诸葛亮还是竭力在中间调解。他明白刘备的用意,魏延是保护刘禅的最后一道屏障,所以必须容忍他。
然而,魏延的所作所为,已经开始威胁到蜀汉的根基。在第一次北伐时,他就公然违抗诸葛亮的军令,声称要从子午谷袭击长安。这条建议轻率又荒诞,对敌情判断都过于乐观,显然是异想天开。
被否决后,魏延便四处诽谤诸葛亮不敢用兵。而诸葛亮还是一再容忍,宁可自己被人诟病,也要为刘氏江山打算。可这一次,魏延彻底激怒了诸葛亮。
警钟长鸣,防微杜渐
234年,蜀汉发动了第五次北伐。此役中,诸葛亮积劳成疾,病重在军中去世。临终时,他安排军队秘不发丧,等整顿妥当后再撤退。姜维和魏延负责断后。他意在最后试探魏延:如果魏延还能听从军令,就暂时姑息他;若违令而行,那就可以除掉这个心腹大患了。
可惜魏延并没有让诸葛亮如愿以偿。在众将官决定撤军时,他一个人自作主张,不仅擅自率军先行撤退,还把栈道烧毁,任由其他蜀军暴露在魏军追击之下。
所幸魏将司马懿没有完全相信诸葛亮已经死亡的传言,临时收兵,姜维等人才得以脱险。而魏延意识到自己犯下大罪,为了先发制人,他打算率军回首都成都,铲除杨仪等人。
谁知,魏延的部属根本不愿意追随一个叛徒。于是,他只得与儿子逃往汉中,后被马岱所杀。杨仪见状,愤而诛灭了魏延全家三族。
委蛇藏锋,深思熟虑
诸葛亮之所以最终对魏延下死手,实则是防患于未然。他深知魏延狂妄跋扈的性格,忌惮自己死后魏延会乘虚而入,把持朝政,进而威胁到刘禅的地位。
但考量到魏延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诸葛亮也不愿亲自动手。所以,他利用魏延的失误来达到除掉他的目的,这就是“借刀杀人”的精髓。通过杨仪之手除掉魏延,既为蜀汉基业铲除隐患,又为刘氏皇室保全了颜面。
故事到此可以宣告结束。但我们仍要问,蜀汉的覆灭,难道就与这场“政治遗祸”无关?刘备一手埋下的祸根,终究是蜀汉百年国祚的最大隐患。
他为了儿子能稳坐江山,却置国家长远发展于不顾。这就如同火山喷发前的一场政治地震,给本就岌岌可危的蜀汉国运带来的,是山崩地裂般的毁灭。
细说魏延狂妄的表现
魏延性格刚愎,行事从不考量后果。在朝中,他经常与杨仪针锋相对,为此时常以武力相逼迫,企图打压异己。即便如此,诸葛亮还是竭力调停,因为他明白魏延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
但是,魏延的所作所为已经开始威胁到蜀汉基业。第一次北伐时,他就提出了一个荒诞的建议。魏延声称要率5000精兵从子午谷袭击长安,不过十日就能抵达。
这种建议完全是异想天开。子午谷全长330公里,地形复杂崎岖。五千步兵要在十天内跨越子午谷并抵达长安,每天需要移动三十多公里,这在当时根本不可能。
就算真的能突袭成功,镇守长安的夏侯楙也绝不会袖手旁观。他是曹操的女婿,不是魏延口中那般容易就“闻风丧胆”的人。退一万步说,就算夏侯楙不亲自迎战,也会采取闭城坚守的策略。届时,魏军的援兵很快就会将这五千人全部歼灭。
魏延的建议完全是蛮勇之举,没有丝毫谋略。但被诸葛亮否决后,他还在军中到处散布谣言,诬蔑诸葛亮胆小。这已经说明,他的狂妄跋扈并非一朝一夕,而是真性情的体现。
若说第一次北伐时魏延的所作所为还有可容忍余地,那么在诸葛亮病逝后的行径,就完全是毁了自己和蜀汉的性命。
最无情的叛逆行为
234年冬,病危的诸葛亮依然发动了北伐。他意识到大限将至,便布置众将在他死后秘不发丧,整顿妥当之后再撤军。姜维、魏延负责断后。
而他让魏延断后,实则是给了他最后一次机会。如果魏延还能听命于军令,就可暂时容忍;若违抗指挥、妄自行动,那就是与蜀汉为敌了。
结果魏延依旧我行我素。诸葛亮病逝的消息传开后,姜维等人商议依计秘密撤军。没想到此时魏延一个人自作主张,不顾大局擅自率领自己的军队先行撤退。
更为可恶的是,他在自己离开后,还下令手下烧毁了撤退的栈道!这使后撤的蜀军主力暴露在魏军的追击之下。假如司马懿这时确信蜀军主帅已死,发动总攻击,蜀军必然覆灭。
所幸司马懿并未完全相信诸葛亮死讯。姜维等人临危受命,使用木像进行疑兵之计,这才保住了大军。
而魏延意识到自己犯下滔天大罪,为了转移视线,他决定趁机铲除异己。于是率领残部退守汉中,企图回师讨伐杨仪。谁知道,手下士兵根本不愿追随一个叛徒指挥官,这才导致他和儿子被马岱所杀。
魏延的行为已然是两次公然违抗军令并意图造反。他草菅军命、自干五落,险些酿成蜀军的全军覆没。如此叛逆之举,虽然出于魏延一贯的狂妄自大,却也成为诸葛亮除掉他的最好借口。
深藏功与名,早有安排
诸葛亮之所以最终对魏延下死手,实则是防患于未然。他深知魏延狂妄跋扈的性格,忌惮自己死后魏延会乘虚而入,把持朝政,进而威胁到刘禅的地位。
但考量到魏延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诸葛亮也不愿亲自动手。所以,他早有安排,利用魏延的失误来达到除掉他的目的,这就是“借刀杀人”的精髓。通过杨仪之手除掉魏延,既为蜀汉基业铲除隐患,又为刘氏皇室保全了颜面。作为丞相,他必须替刘备的遗志负责;作为忠臣,他也要为蜀汉的社稷打算。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诸葛亮就是一位身怀天下的政治家,哪怕已经是强弩之末,他还在设法为这艘 临沉没的蜀汉之舟续写未来。只怨这场政治智慧的较量,最终落得形同困兽之斗。
藏于深山的政治风暴
魏延之乱平定之后,蜀汉国内的危机暂时解除,刘禅的地位也得以稳固。然而,这场政争中的种种征兆,都在揭示出蜀汉岌岌可危的存亡危机。
魏延不是第一个,也绝不是最后一个蜀汉禁不起的心腹大患。在他之前,就有孟达、吕凯等人的先例;在他之后,江充、李严的事件亦成为蜀汉式的政治恶性循环。
这些禁不起的心腹大患,恰恰得益于刘备一手埋下的政治遗祸。他为了儿子能稳坐江山,安插心腹以防诸葛亮专权,结果却给蜀汉基业埋下了隐患。这就如同高山上的一场暴风雪,看似已经过去,但积雪融化后,随时可能酿成山体崩塌与泥石流。
刘备作为一个老谋深算的政治家,他的这场错谬安排,实在令人匪夷所思。不得不说,这是他在王霸之心的驱使下,为了刘氏世代稳坐江山而作出的选择。只是他没想到,这颗定时炸弹不但没有为儿子撑起江山,反而成为蜀汉百年国祚奄奄一息的绝地毒药。
诸葛亮的无奈与苦衷
诸葛亮为人温和仁厚,他不是一个残忍之人。所以面对魏延跋扈多年,他还是一次次地宽恕、容忍。直到最后关头,诸葛亮才选择除掉魏延,这实在是迫于无奈。
其一,魏延已经公然违抗军令,草菅军命。如果不除掉他,只会在军心中造成更大混乱。其二,魏延意图造反已经明显,若不除之,只会酿成更大的政治危机。
最后,考虑到魏延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诸葛亮也体恤刘氏的难处。所以利用其失误除掉他,既清除了祸患,又顾全了刘氏颜面。
可即便如此,诸葛亮还是在魏延死后,痛心疾首。因为这场乱事,同时意味着他在北伐中积劳成疾,大限将至。他不得不提前安排自己的后事,硬撑着将蜀军撤回。
而随着他的离去,蜀汉国势已然日薄西山。我们不得不问,诸葛亮明明知北伐难成,为何还要疲于奔命?他不过是这个时代的凄凉局中人,被迫扮演这出权谋与明哲保身的荒诞剧码。
结语
政治,本就是残酷的。三国最终走向覆灭,诸葛亮已尽全力回天乏术。苍天弃蜀汉,他又岂能独力支撑这摇摇欲坠的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