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三國時期,諸葛亮被譽為千古奇才,智勇雙全,被後人尊稱為睿智的謀士。然而,他的一生中卻存在一個謎團,那就是他為何要堅持除掉魏延?
魏延,作為蜀漢的重要将領,其在朝中的地位頗為特殊,擁有一位不可忽視的靠山。這個靠山,究竟是誰?為何諸葛亮堅持認為“不除不行”?
今天,我們将揭開這段鮮為人知的曆史故事,深入探讨諸葛亮對魏延的決斷究竟有何深意,以及這其中隐藏的政治權謀和權力争鬥。讓我們一同踏上這段撲朔迷離的曆史之旅,解開這個頗具戲劇性的三國之謎。
寄托未來的定時炸彈
若要評價魏延這個人,“剛愎自用”四個字最為貼切。219年,在漢中王劉備面前,牙門将軍魏延接受了一個重要任命——出任漢中太守。
此舉有違常情。按理來說,這一職位原本應屬于劉備大将張飛。劉備這樣破格提拔魏延,目的隻有一個,那就是在自己死後,讓他輔助兒子劉禅。
因為在劉備眼中,諸葛亮和趙雲等人隻是“從龍之臣”,他們忠心于的是漢室正統,而不是劉備這個人。相較之下,魏延則像是劉備的兄弟關羽、張飛,隻忠于劉備個人,是劉備最信任的人。
此時的劉備已是60高齡,心知天下難定,他必須考慮江山有人承繼的問題。如果讓諸葛亮和老臣們助劉禅,劉備擔心他們會僅僅忠于漢室大業,不一定效忠劉禅;更有甚者,劉備擔心諸葛亮會廢黜劉禅而自立。
是以,他需要像魏延這樣忠心的人,為兒子劉禅提供後盾。劉備的這個安排,在當時是合情合理的。但他沒想到,随着時間的推移,這顆定時炸彈會在蜀漢國内埋下隐患。
權傾朝野的鎮北将軍
劉備去世後,魏延得到了劉禅的信任和寵幸。在朝堂之上,他狂妄跋扈,幾無人能制。即便有意見相左者,他也會以武力相逼。
魏延最厭惡的,就是掌管文書的長史楊儀。楊儀不僅多次在軍國大計上與他唱反調,還經常替諸葛亮分憂,處理那些瑣碎的後勤事宜,這讓魏延很是忌憚與羨慕。于是,他時常以刀恐吓楊儀,希望收買或威脅他就範。
即便兩人水火不容,諸葛亮還是竭力在中間調解。他明白劉備的用意,魏延是保護劉禅的最後一道屏障,是以必須容忍他。
然而,魏延的所作所為,已經開始威脅到蜀漢的根基。在第一次北伐時,他就公然違抗諸葛亮的軍令,聲稱要從子午谷襲擊長安。這條建議輕率又荒誕,對敵情判斷都過于樂觀,顯然是異想天開。
被否決後,魏延便四處诽謗諸葛亮不敢用兵。而諸葛亮還是一再容忍,甯可自己被人诟病,也要為劉氏江山打算。可這一次,魏延徹底激怒了諸葛亮。
警鐘長鳴,防微杜漸
234年,蜀漢發動了第五次北伐。此役中,諸葛亮積勞成疾,病重在軍中去世。臨終時,他安排軍隊秘不發喪,等整頓妥當後再撤退。姜維和魏延負責斷後。他意在最後試探魏延:如果魏延還能聽從軍令,就暫時姑息他;若違令而行,那就可以除掉這個心腹大患了。
可惜魏延并沒有讓諸葛亮如願以償。在衆将官決定撤軍時,他一個人自作主張,不僅擅自率軍先行撤退,還把棧道燒毀,任由其他蜀軍暴露在魏軍追擊之下。
所幸魏将司馬懿沒有完全相信諸葛亮已經死亡的傳言,臨時收兵,姜維等人才得以脫險。而魏延意識到自己犯下大罪,為了先發制人,他打算率軍回首都成都,鏟除楊儀等人。
誰知,魏延的部屬根本不願意追随一個叛徒。于是,他隻得與兒子逃往漢中,後被馬岱所殺。楊儀見狀,憤而誅滅了魏延全家三族。
委蛇藏鋒,深思熟慮
諸葛亮之是以最終對魏延下死手,實則是防患于未然。他深知魏延狂妄跋扈的性格,忌憚自己死後魏延會乘虛而入,把持朝政,進而威脅到劉禅的地位。
但考量到魏延在劉備心目中的地位,諸葛亮也不願親自動手。是以,他利用魏延的失誤來達到除掉他的目的,這就是“借刀殺人”的精髓。通過楊儀之手除掉魏延,既為蜀漢基業鏟除隐患,又為劉氏皇室保全了顔面。
故事到此可以宣告結束。但我們仍要問,蜀漢的覆滅,難道就與這場“政治遺禍”無關?劉備一手埋下的禍根,終究是蜀漢百年國祚的最大隐患。
他為了兒子能穩坐江山,卻置國家長遠發展于不顧。這就如同火山噴發前的一場政治地震,給本就岌岌可危的蜀漢國運帶來的,是山崩地裂般的毀滅。
細說魏延狂妄的表現
魏延性格剛愎,行事從不考量後果。在朝中,他經常與楊儀針鋒相對,為此時常以武力相逼迫,企圖打壓異己。即便如此,諸葛亮還是竭力調停,因為他明白魏延在劉備心目中的地位。
但是,魏延的所作所為已經開始威脅到蜀漢基業。第一次北伐時,他就提出了一個荒誕的建議。魏延聲稱要率5000精兵從子午谷襲擊長安,不過十日就能抵達。
這種建議完全是異想天開。子午谷全長330公裡,地形複雜崎岖。五千步兵要在十天内跨越子午谷并抵達長安,每天需要移動三十多公裡,這在當時根本不可能。
就算真的能突襲成功,鎮守長安的夏侯楙也絕不會袖手旁觀。他是曹操的女婿,不是魏延口中那般容易就“聞風喪膽”的人。退一萬步說,就算夏侯楙不親自迎戰,也會采取閉城堅守的政策。屆時,魏軍的援兵很快就會将這五千人全部殲滅。
魏延的建議完全是蠻勇之舉,沒有絲毫謀略。但被諸葛亮否決後,他還在軍中到處散布謠言,誣蔑諸葛亮膽小。這已經說明,他的狂妄跋扈并非一朝一夕,而是真性情的展現。
若說第一次北伐時魏延的所作所為還有可容忍餘地,那麼在諸葛亮病逝後的行徑,就完全是毀了自己和蜀漢的性命。
最無情的叛逆行為
234年冬,病危的諸葛亮依然發動了北伐。他意識到大限将至,便布置衆将在他死後秘不發喪,整頓妥當之後再撤軍。姜維、魏延負責斷後。
而他讓魏延斷後,實則是給了他最後一次機會。如果魏延還能聽命于軍令,就可暫時容忍;若違抗指揮、妄自行動,那就是與蜀漢為敵了。
結果魏延依舊我行我素。諸葛亮病逝的消息傳開後,姜維等人商議依計秘密撤軍。沒想到此時魏延一個人自作主張,不顧大局擅自率領自己的軍隊先行撤退。
更為可惡的是,他在自己離開後,還下令手下燒毀了撤退的棧道!這使後撤的蜀軍主力暴露在魏軍的追擊之下。假如司馬懿這時确信蜀軍主帥已死,發動總攻擊,蜀軍必然覆滅。
所幸司馬懿并未完全相信諸葛亮死訊。姜維等人臨危受命,使用木像進行疑兵之計,這才保住了大軍。
而魏延意識到自己犯下滔天大罪,為了轉移視線,他決定趁機鏟除異己。于是率領殘部退守漢中,企圖回師讨伐楊儀。誰知道,手下士兵根本不願追随一個叛徒指揮官,這才導緻他和兒子被馬岱所殺。
魏延的行為已然是兩次公然違抗軍令并意圖造反。他草菅軍命、自幹五落,險些釀成蜀軍的全軍覆沒。如此叛逆之舉,雖然出于魏延一貫的狂妄自大,卻也成為諸葛亮除掉他的最好借口。
深藏功與名,早有安排
諸葛亮之是以最終對魏延下死手,實則是防患于未然。他深知魏延狂妄跋扈的性格,忌憚自己死後魏延會乘虛而入,把持朝政,進而威脅到劉禅的地位。
但考量到魏延在劉備心目中的地位,諸葛亮也不願親自動手。是以,他早有安排,利用魏延的失誤來達到除掉他的目的,這就是“借刀殺人”的精髓。通過楊儀之手除掉魏延,既為蜀漢基業鏟除隐患,又為劉氏皇室保全了顔面。作為丞相,他必須替劉備的遺志負責;作為忠臣,他也要為蜀漢的社稷打算。
在生命的最後時刻,諸葛亮就是一位身懷天下的政治家,哪怕已經是強弩之末,他還在設法為這艘 臨沉沒的蜀漢之舟續寫未來。隻怨這場政治智慧的較量,最終落得形同困獸之鬥。
藏于深山的政治風暴
魏延之亂平定之後,蜀漢國内的危機暫時解除,劉禅的地位也得以穩固。然而,這場政争中的種種征兆,都在揭示出蜀漢岌岌可危的存亡危機。
魏延不是第一個,也絕不是最後一個蜀漢禁不起的心腹大患。在他之前,就有孟達、呂凱等人的先例;在他之後,江充、李嚴的事件亦成為蜀漢式的政治惡性循環。
這些禁不起的心腹大患,恰恰得益于劉備一手埋下的政治遺禍。他為了兒子能穩坐江山,安插心腹以防諸葛亮專權,結果卻給蜀漢基業埋下了隐患。這就如同高山上的一場暴風雪,看似已經過去,但積雪融化後,随時可能釀成山體崩塌與泥石流。
劉備作為一個老謀深算的政治家,他的這場錯謬安排,實在令人匪夷所思。不得不說,這是他在王霸之心的驅使下,為了劉氏世代穩坐江山而作出的選擇。隻是他沒想到,這顆定時炸彈不但沒有為兒子撐起江山,反而成為蜀漢百年國祚奄奄一息的絕地毒藥。
諸葛亮的無奈與苦衷
諸葛亮為人溫和仁厚,他不是一個殘忍之人。是以面對魏延跋扈多年,他還是一次次地寬恕、容忍。直到最後關頭,諸葛亮才選擇除掉魏延,這實在是迫于無奈。
其一,魏延已經公然違抗軍令,草菅軍命。如果不除掉他,隻會在軍心中造成更大混亂。其二,魏延意圖造反已經明顯,若不除之,隻會釀成更大的政治危機。
最後,考慮到魏延在劉備心目中的地位,諸葛亮也體恤劉氏的難處。是以利用其失誤除掉他,既清除了禍患,又顧全了劉氏顔面。
可即便如此,諸葛亮還是在魏延死後,痛心疾首。因為這場亂事,同時意味着他在北伐中積勞成疾,大限将至。他不得不提前安排自己的後事,硬撐着将蜀軍撤回。
而随着他的離去,蜀漢國勢已然日薄西山。我們不得不問,諸葛亮明明知北伐難成,為何還要疲于奔命?他不過是這個時代的凄涼局中人,被迫扮演這出權謀與明哲保身的荒誕劇碼。
結語
政治,本就是殘酷的。三國最終走向覆滅,諸葛亮已盡全力回天乏術。蒼天棄蜀漢,他又豈能獨力支撐這搖搖欲墜的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