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乐不思蜀的刘禅是大智若愚,还是昏庸无能?其实都不是

作者:蜀山史道

前言

在三国历史的舞台上,刘禅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他身世显赫,是蜀汉的建立者刘备的儿子,然而却因为“乐不思蜀”而被批评为昏庸无能。

乐不思蜀的刘禅是大智若愚,还是昏庸无能?其实都不是

刘禅,是一个历史画卷中少有的被赋予“乐不思蜀”之名的君主。他的统治时期充满了争议,一方面因为蜀汉的衰败,另一方面却因为他表面上的“乐天知命”而备受质疑。

然而,随着历史的推移,对于刘禅的评价却愈发复杂。是他真的昏庸无能,还是他在政治角力中采取了一种高明的“若愚”策略?

刘禅身世坎坷,难逃一死

刘禅207年出生于荆州刘备军营,当时刘备还在与曹操你死我活地抗争,根本无暇照顾这个才出生不久的儿子。208年,刘备在长坂坡大败,只能背着妻小逃命,刘禅也在妻子抱儿奔波中开始了他的流亡生涯。

乐不思蜀的刘禅是大智若愚,还是昏庸无能?其实都不是

这种跟随父亲东躲西藏的生活对一个婴儿来说是何等的艰辛,可以想见刘禅从小就经常挨饿受冻,没能及时得到足够的营养。一个需要家人细心呵护的孩子,却是在战乱中见识了白骨荒原和生命的无常。

211年,为躲避曹操大军,5岁的刘禅和其母被留在荆州,交给孙权妹妹抚养。一个继母,加上不安定的生活环境,刘禅自小便失去了家的温暖,也没能得到良好的教育。

父母的关爱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是无需赘述的,而刘禅失去的正是这最宝贵的东西。在继母家,他始终是个外人,永远不可能感受到真正的母爱。这让他性格中形成了深刻的依赖欲求和安全感缺失,也埋下了日后昏庸无能的祸根。

乐不思蜀的刘禅是大智若愚,还是昏庸无能?其实都不是

少主立后,草木皆兵

219年,刘备称汉中王,14岁的刘禅被立为世子。221年,刘备去世,16岁的刘禅继位。根据先帝遗嘱,刘禅把国家大权交给丞相诸葛亮。

在诸葛亮辅政的12年里,刘禅总体上执行先帝遗诏,支持丞相施政,没有制造麻烦。然而他对政事兴致缺缺,整日沉迷于游乐声色。刘禅生来聪慧不高,性格中也带着依赖性和怯弱。

乐不思蜀的刘禅是大智若愚,还是昏庸无能?其实都不是

能随大流就随大流,不去给辅政大臣添堵,已经是他力所能及的极限。而沉湎声色,也是这位长期缺乏温情抚慰的皇帝本能的寻求安全感和自我补偿的方式。

234年,诸葛亮去世,刘禅不得不亲政。他没有丝毫治国经验,又不愿勤勉用功,只能任由奸臣左右。这时的刘禅已然丧失帝王气度,成天游手好闲,不顾国事。

他原本就缺乏政治抱负,长期依赖辅政大臣,一朝失去良师益友,自然手足无措。更可怕的是,刘禅还深深怨恨董允等忠臣的劝谏,转而信任谄媚自己的奸佞。这种扭曲的心态使他完全堕入昏庸的深渊。

乐不思蜀的刘禅是大智若愚,还是昏庸无能?其实都不是

也许在这种扭曲心理的驱使下,刘禅生出了报复朝政的念头,任凭鸠占鹊巢的奸臣摆布,进一步麻痹自己,全不顾祖宗基业。

乐不思蜀,轻放江山

263年,蜀汉被魏军攻灭。刘禅向司马昭投降,说出了“此间乐,不思蜀”的名言。这句话一度被解读为刘禅高明的保身之计,装出已忘故土的样子以换取司马昭的宽容。

乐不思蜀的刘禅是大智若愚,还是昏庸无能?其实都不是

然而这番言论,只能显示刘禅内心早已丧失国家担当,成了一个享乐主义者。他不但对自己的国破家亡毫无悲苦之情,还公开表示乐在魏国,无意恢复故土。这与当年誓死抗魏的先帝刘备和诸葛亮形成了鲜明对比,也令广大蜀民群情激奋。

事实上,刘禅从小生活游荡,又长期靠声色寻欢作乐,早已麻木于自己的身份和责任。而这时的他更是屈从于魏国美色的诱惑,不再有一点英雄气概。

这句“乐不思蜀”只是他享乐厌倦政治的表白而已,背后是彻底放弃江山社稷的消极与堕落。

乐不思蜀的刘禅是大智若愚,还是昏庸无能?其实都不是

一个本不该失败的帝王

作为先主刘备的独子,刘禅本不该有这样的结局。生而为帝,他本该承先启后,再造汉武盛世。可惜先天条件与后天环境的双重剥夺,使他走上了错误的道路。

也许刘禅生而聪慧,深谙权谋,或者有幸遇见贤明谋士,教导他治国之道,他就能完成先帝遗志,安邦治世。但现实中,刘禅既没有过人才干,也得不到良师益友的熏陶,独力支撑大业是难以想象的。

乐不思蜀的刘禅是大智若愚,还是昏庸无能?其实都不是

再加上长期动荡生活的创伤,让他自幼心智便难以健全成长。种种厄运交织,这位帝王只能在历史长河中黯然退出的结局已成定数。

刘禅的结局,给我们的启示是,一个人的成长道路上,良好的环境和引导有多么重要。同时,作为个体,我们也要在逆境中挺起胸膛,不被命运打倒。

刘禅的遭遇值得每一个读者反思。一个拥有无限可能的新生命,最终却走向失败,实在叫人唏嘘痛惜。我们不应归咎于刘禅个人,而要从命运变迁中汲取教训,珍惜身边的一切,扬长避短,共同进步。

乐不思蜀的刘禅是大智若愚,还是昏庸无能?其实都不是

也许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英明君主,只要得到助力与启蒙。我们绝不能让环境战胜意志,任由命运摆布。这是永不过时的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