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樂不思蜀的劉禅是大智若愚,還是昏庸無能?其實都不是

作者:蜀山史道

前言

在三國曆史的舞台上,劉禅是一個備受争議的人物。他身世顯赫,是蜀漢的建立者劉備的兒子,然而卻因為“樂不思蜀”而被批評為昏庸無能。

樂不思蜀的劉禅是大智若愚,還是昏庸無能?其實都不是

劉禅,是一個曆史畫卷中少有的被賦予“樂不思蜀”之名的君主。他的統治時期充滿了争議,一方面因為蜀漢的衰敗,另一方面卻因為他表面上的“樂天知命”而備受質疑。

然而,随着曆史的推移,對于劉禅的評價卻愈發複雜。是他真的昏庸無能,還是他在政治角力中采取了一種高明的“若愚”政策?

劉禅身世坎坷,難逃一死

劉禅207年出生于荊州劉備軍營,當時劉備還在與曹操你死我活地抗争,根本無暇照顧這個才出生不久的兒子。208年,劉備在長坂坡大敗,隻能背着妻小逃命,劉禅也在妻子抱兒奔波中開始了他的流亡生涯。

樂不思蜀的劉禅是大智若愚,還是昏庸無能?其實都不是

這種跟随父親東躲西藏的生活對一個嬰兒來說是何等的艱辛,可以想見劉禅從小就經常挨餓受凍,沒能及時得到足夠的營養。一個需要家人細心呵護的孩子,卻是在戰亂中見識了白骨荒原和生命的無常。

211年,為躲避曹操大軍,5歲的劉禅和其母被留在荊州,交給孫權妹妹撫養。一個繼母,加上不安定的生活環境,劉禅自小便失去了家的溫暖,也沒能得到良好的教育。

父母的關愛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是無需贅述的,而劉禅失去的正是這最寶貴的東西。在繼母家,他始終是個外人,永遠不可能感受到真正的母愛。這讓他性格中形成了深刻的依賴欲求和安全感缺失,也埋下了日後昏庸無能的禍根。

樂不思蜀的劉禅是大智若愚,還是昏庸無能?其實都不是

少主立後,草木皆兵

219年,劉備稱漢中王,14歲的劉禅被立為世子。221年,劉備去世,16歲的劉禅繼位。根據先帝遺囑,劉禅把國家大權交給丞相諸葛亮。

在諸葛亮輔政的12年裡,劉禅總體上執行先帝遺诏,支援丞相施政,沒有制造麻煩。然而他對政事興緻缺缺,整日沉迷于遊樂聲色。劉禅生來聰慧不高,性格中也帶着依賴性和怯弱。

樂不思蜀的劉禅是大智若愚,還是昏庸無能?其實都不是

能随大流就随大流,不去給輔政大臣添堵,已經是他力所能及的極限。而沉湎聲色,也是這位長期缺乏溫情撫慰的皇帝本能的尋求安全感和自我補償的方式。

234年,諸葛亮去世,劉禅不得不親政。他沒有絲毫治國經驗,又不願勤勉用功,隻能任由奸臣左右。這時的劉禅已然喪失帝王氣度,成天遊手好閑,不顧國事。

他原本就缺乏政治抱負,長期依賴輔政大臣,一朝失去良師益友,自然手足無措。更可怕的是,劉禅還深深怨恨董允等忠臣的勸谏,轉而信任谄媚自己的奸佞。這種扭曲的心态使他完全堕入昏庸的深淵。

樂不思蜀的劉禅是大智若愚,還是昏庸無能?其實都不是

也許在這種扭曲心理的驅使下,劉禅生出了報複朝政的念頭,任憑鸠占鵲巢的奸臣擺布,進一步麻痹自己,全不顧祖宗基業。

樂不思蜀,輕放江山

263年,蜀漢被魏軍攻滅。劉禅向司馬昭投降,說出了“此間樂,不思蜀”的名言。這句話一度被解讀為劉禅高明的保身之計,裝出已忘故土的樣子以換取司馬昭的寬容。

樂不思蜀的劉禅是大智若愚,還是昏庸無能?其實都不是

然而這番言論,隻能顯示劉禅内心早已喪失國家擔當,成了一個享樂主義者。他不但對自己的國破家亡毫無悲苦之情,還公開表示樂在魏國,無意恢複故土。這與當年誓死抗魏的先帝劉備和諸葛亮形成了鮮明對比,也令廣大蜀民群情激奮。

事實上,劉禅從小生活遊蕩,又長期靠聲色尋歡作樂,早已麻木于自己的身份和責任。而這時的他更是屈從于魏國美色的誘惑,不再有一點英雄氣概。

這句“樂不思蜀”隻是他享樂厭倦政治的表白而已,背後是徹底放棄江山社稷的消極與堕落。

樂不思蜀的劉禅是大智若愚,還是昏庸無能?其實都不是

一個本不該失敗的帝王

作為先主劉備的獨子,劉禅本不該有這樣的結局。生而為帝,他本該承先啟後,再造漢武盛世。可惜先天條件與後天環境的雙重剝奪,使他走上了錯誤的道路。

也許劉禅生而聰慧,深谙權謀,或者有幸遇見賢明謀士,教導他治國之道,他就能完成先帝遺志,安邦治世。但現實中,劉禅既沒有過人才幹,也得不到良師益友的熏陶,獨力支撐大業是難以想象的。

樂不思蜀的劉禅是大智若愚,還是昏庸無能?其實都不是

再加上長期動蕩生活的創傷,讓他自幼心智便難以健全成長。種種厄運交織,這位帝王隻能在曆史長河中黯然退出的結局已成定數。

劉禅的結局,給我們的啟示是,一個人的成長道路上,良好的環境和引導有多麼重要。同時,作為個體,我們也要在逆境中挺起胸膛,不被命運打倒。

劉禅的遭遇值得每一個讀者反思。一個擁有無限可能的新生命,最終卻走向失敗,實在叫人唏噓痛惜。我們不應歸咎于劉禅個人,而要從命運變遷中汲取教訓,珍惜身邊的一切,揚長避短,共同進步。

樂不思蜀的劉禅是大智若愚,還是昏庸無能?其實都不是

也許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英明君主,隻要得到助力與啟蒙。我們絕不能讓環境戰勝意志,任由命運擺布。這是永不過時的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