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百济古国

作者:山与海真人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五》载:“百济,扶馀别种也。”

唐高祖李渊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开始向唐朝进贡。

百济,与句丽同源,都出自夫余国。

根据《新唐书》言,百济国的居民,以夫余人、三韩人、濊貊人等杂居。初时都城是居拔城,或曰固麻城。国王余姓。百济有八大氏族,分别为:沙氏、燕氏、劦氏(音协,xié)、解氏、真氏、国氏、木氏、苩氏(音伯,bó)。百济的王者是扶余人,但其下层百姓则以马韩人为主,兼有夫余人、靺鞨人、濊貊人、句丽人、朝鲜人、汉人、契丹人等。中后期的统治范围,在朝鲜半岛西南部。北与高句丽接壤,东与新罗为邻,南越海是日本。

百济国是夫余国一位叫仇台的人创立的国家。百济王族是余姓,是由夫余国分出。也有说:百济是朱蒙的第三个儿子温祚王,于公元前18年在汉江南岸(今韩国河南市)创建的。但这种说法与历史典籍内容难于吻合,地理位置也不对。史上说是东明之后,既夫余开始人东明的后代也是对不上号的。

百济初时位置,应该是朝鲜半岛西北部或包括辽东半岛南部。随着时间推移,受到句丽、唐朝、渤海、新罗、辽国、辽东属国等严重挤压。多次经历了国家的覆灭和复活,最后向南迁移到朝鲜半岛西南部,与日本国隔海相望。

百济曾先后多次灭国,但又多次复兴。曾在唐龙朔三年(公元663年)九月,被唐军灭国。三年后,支持百济的句丽灭亡,按理说,百济已无兴国可能。但是,在随后的一段时间内,百济人又顽强地恢复了自己的国家,又延续三百来年。

《北史·卷九十四·列传八十二·百济传》载:“百济之国,盖马韩之属也,出自索离国。其王出行,其侍兒于后妊娠,王还,欲杀之。侍兒曰:「前见天上有气如大鸡子来降,感,故有娠。」王舍之。后生男,王置之豕牢,豕以口气嘘之,不死;后徙于马阑,亦如之。王以为神,命养之,名曰东明。及长,善射,王忌其猛,复欲杀之。东明乃奔走,南至淹滞水,以弓击水,鱼鳖皆为桥,东明乘之得度,至夫余而王焉。东明之后有仇台,笃于仁信,始立国于带方故地。汉辽东太守公孙度以女妻之,遂为东夷强国。初以百家济,因号百济。”

此处所言,百济“盖马韩之属也,”,还说:“其王余庆始遣其冠军将军驸马都尉弗斯侯、长史余礼、龙骧将军、带方太守司马张茂等上表自通,云:‘臣与高丽,源出夫余,先世之时,笃崇旧款。其祖钊,轻废邻好,陵践臣境。’”(此高丽,应为高句丽)

综合以上说法,其意应该是,说百济属于马韩之类,但不是源于马韩。百济这时居于汉时带方和原马韩的地方,必然会有马韩的影子,所行之事也必定与马韩类似。但是,与马韩不一定有同源关系。而出使北魏的百济人,自己所言,百济与句丽都是源出夫余,应该是真的。

前文所说索离王的事是引文,然后说夫余才是对的,不能认为百济“出自索离国”。文中,先说的内容是夫余国创始人东明,源于索离国的事,再说东明建夫余国后,有后人仇台在带方立百济国。当初因有百余家族,所以才叫百济国。所以,百济是出自夫余国,夫余国出自索离国,索离国是百济的祖辈。

后来东汉辽东太守公孙度为解决南部三韩威胁,把自己的女儿许给仇台作妻子,目的让百济作自己东南方向的垫背。在公孙度的帮助下,百济很快成为东夷强国。

公孙度是公元150——204年时期的人,他把自己的女儿给仇台作妻子,最早应该是公孙度出生35年以后的事。所以仇台建百济国应该是公元185年至204年间,或以前的事。即,百济出现于东汉灵帝中平年到献帝建安年间。

百济国建立后,直接挤压马韩,占有了马韩原先的土地。其时,正是三韩削弱,被曹魏步步紧逼的时期。迫使马韩向朝鲜半岛南方运行,百济才有立足之地。而其东北部的辰韩和弁韩,也在曹魏的挤压下,向南退缩国土。直到公元240年左右,曹魏彻底灭亡了三韩国家,百济得以更快发展。

“其国东极新罗,北接高句丽,西南俱限大海,处小海南,东西四百五十里,南北九百余里。其都曰居拔城,亦曰固麻城。其外更有五方:中方曰古沙城,东方曰得安城,南方曰久知下城,西方曰刀先城,北方曰熊津城。”

百济之初,建国于故汉朝乐浪郡屯有县南部,后来改为带方的地方。上面所言这个四至,是三韩被灭掉以后,在朝鲜半岛南部时的状况。

《三国志·魏书十三·韩传》载:“建安中(约公元207年左右),公孙康分屯有县以南荒地为带方郡”。原汉朝乐浪郡屯有县南部的荒地,不是山地,是因荒芜而荒弃的土地。这里,便是东汉末期出现的带方郡。这个带方郡,是后来百济发家的地方。

本文还说:“韩在带方之南”。

韩,指三韩,古朝鲜后裔。是指马韩、辰韩、弁韩。其中,仅马韩下属“凡五十余国”,三韩共有近百个小国,“大国万余家,小国数千家”。都在带方之南。这么多的大小国家,是要占据一定空间的,所以百济此时不可能位于朝鲜半岛南部。从“公孙康分屯有县以南荒地为带方郡”,显然,带方在乐浪之西南。

百济的北方和东方是新罗国,所以,此时的百济只能在朝鲜半岛西北部,或包括辽东半岛部分地区。但到北魏时期,受强大起来的句丽挤压,百济一定是从朝鲜半岛西侧向南迁移。因为,此时新罗也同样在朝鲜半岛东部,向南迁移。最后,新罗与百济都在朝鲜半岛南端分列东西两侧。

先时百济位置的另一佐证是:

《北史·卷九十四·列传第八十二·倭传》载:“计从带方至倭国,循海水行,历朝鲜国,乍南乍东,七千余里,始度一海”接着传述,还要再走数个海,数个国,数千里,然后再水行十日,陆行一月……“至邪马台国,即倭王所都。”

以上所言,倭国即现在的日本,带方是百济。而此时的“朝鲜”,很费解。因为,古朝鲜已经在此五百多年前被汉武帝灭掉,历史上后来的朝鲜,还要再过八九百年才出现。何来此时的朝鲜?这个“朝鲜”,应该是原古朝鲜灭亡后,其遗人维持生活的“小国”或部族,或是指古朝鲜故地,延续下来的习惯称呼。

其实,百济所在的带方,就是朝鲜故地之一。从带方去日本,走海路,只能向南、向东。而“历朝鲜国”,是经过古朝鲜这个地方。是哪里?——只能是朝鲜半岛部分地方。似乎,此时朝鲜半岛中南部不在百济和新罗控制下,而是耽罗国等。也就是说,从带方去日本,要经过朝鲜半岛南端,或朝鲜半岛的一部分地区。说明带方应该是在朝鲜半岛北端,甚至在辽东半岛的南部。

北魏时期,百济国王被北魏皇室册封为带方公,唐初时封国王为王。是因不同时期,百济的国力或国体是不同的,所占位置和范围也不同。

百济,东汉末年的带方。基本情况,仅以《北史》内容为例,但此时的百济已经不是初时的百济,这时百济已经被句丽压缩到朝鲜半岛西南部。

“王姓余氏,号「于罗瑕」,百姓呼为「鞬吉支」,夏言并王也。王妻号「于陆」,夏言妃也。官有十六品:左平五人,一品;达率三十人,二品;恩率,三品;德率,四品;杅率,五品;奈率,六品。已上冠饰银华。将德,七品,紫带。施德,八品,皁带。固德,九品,赤带。季德,十品,青带。对德,十一品;文督,十二品,皆黄带。武督,十三品;佐军,十四品;振武,十五品;克虞,十六品,皆白带。自恩率以下,官无常员。各有部司,分掌众务。内官有前内部、谷内部、内掠部、外掠部、马部、刀部、功德部、药部、木部、法陪、后宫部。外官有司军部、司徒部、司空部、司寇部、点口部、客部、外舍部、绸部、日官部、市部,长吏三年一交代”。

“都下有万家,分为五部,曰上部、前部、中部、下部、后部。部有五巷,士庶居焉。部统兵五百人。五方各有方领一人,以达率为之,方佐贰之。方有十郡,郡有将三人,以德率为之。统兵一千二百人以下,七百人以上。城之内外人庶及余小城,咸分隶焉。”

“其人杂有新罗、高丽、倭等,亦有中国人。其饮食衣服,与高丽略同。若朝拜祭祀,其冠两厢加翅,戎事则不。拜谒之礼,以两手据地为礼。妇人不加粉黛,女辫发垂后,已出嫁,则分为两道,盘于头上。主似袍而袖微大。兵有弓箭刀槊。俗重骑射,兼爱坟史,而秀异者颇解属文,能吏事。又知医药、蓍龟,与相术、阴阳五行法。有僧尼,多寺塔,而无道士。有鼓角、箜篌、筝竽、篪笛之乐,投壶、樗蒲、弄珠、握槊等杂戏。尤尚奕棋。行宋《元嘉历》,以建寅月为岁首。赋税以布、绢、丝、麻及米等,量岁丰俭,差等输之。其刑罚,反叛、退军及杀人者,斩;盗者,流,其赃两倍征之;妇犯奸,没入夫家为婢。婚娶之礼,略同华俗。父母及夫死者,三年居服,余亲则葬讫除之。土田湿,气候温暖,人皆山居。有巨栗,其五谷、杂果、菜蔬及酒醴肴馔之属,多同于内地。唯无驼、骡、驴、羊、鹅、鸭等。国中大姓有八族,沙氏、燕氏、氏、解氏、真氏、国氏、木氏、苗氏。其王每以四仲月祭天及五帝之神。立其始祖仇台之庙于国城,岁四祠之。国西南,人岛居者十五所,皆有城邑。”

“魏延兴二年(公元472年),其王余庆始遣其冠军将军驸马都尉弗斯侯、长史余礼、龙骧将军、带方太守司马张茂等上表自通,云:‘臣与高丽,源出夫余,先世之时,笃崇旧款。其祖钊,轻废邻好,陵践臣境。臣祖须,整旅电迈,枭斩钊首。自尔以来,莫敢南顾。自冯氏数终,余烬奔窜,丑类渐盛,遂见陵逼,构怨连祸,三十余载。若天慈曲矜,远及无外,速遣一将,来救臣国。当奉送鄙女,执扫后宫,并遣子弟,收圉外厩,尺壤疋夫,不敢自有。去庚辰年后,臣西界海中,见尸十余,并得衣器鞍勒。看之,非高丽之物。后闻乃是王人来降臣国,长蛇隔路,以阻于海。今上所得鞍一,以为实矫。’”

“献文以其僻远,冒险入献,礼遇优厚,遣使者邵安与其使俱还。诏曰:‘得表闻之无恙。卿与高丽不睦,至被陵犯,苟能顺义,守之以仁,亦何忧于寇雠也。前所遣使,浮海以抚荒外之国,从来积年,往而不反,存亡达否,未能审悉。卿所送鞍,比校旧乘,非中国之物。不可以疑似之事,以生必然之过。经略权要,已具别旨。’又诏曰:‘高丽称籓先朝,供职日久,于彼虽有自昔之衅,于国未有犯令之愆。卿使命始通,便求致伐,寻讨事会,理亦未周。所献锦布海物,虽不悉达,明卿至心。今赐杂物如别。’又诏琏护送安等。至高丽,琏称昔与余庆有雠,不令东过。安等于是皆还,乃下诏切责之。五年,使安等从东莱浮海,赐余庆玺书,褒其诚节。安等至海滨,遇风飘荡,竟不达而还。”

“自晋、宋、齐、梁据江左,亦遣使称籓,兼受拜封。亦与魏不绝”。

“及齐受东魏禅,其王隆亦通使焉。淹死,子余昌亦通使命于齐。武平元年,齐后主以余昌为使持节、侍中、车骑大将军,带方郡公、百济王如故。二年,又人余昌为持节、都督东青州诸军事、东青州刺史。”

“周建德六年,齐灭,余昌始遣使通周。宣政元年,又遣使为献”。

“隋开皇初,余昌又遣使贡方物,拜上开府、带方郡公、百济王”。

“平陈之岁,战船漂至海东耽牟罗国。其船得还,经于百济,昌资送之甚厚,并遣使奉表贺平陈。文帝善之,下诏曰:“彼国悬隔,来往至难,自今以后,不须年别入贡。”使者舞蹈而去”。

“十八年,余昌使其长史王辩那来献方物。属兴辽东之役,遣奉表,请为军导。帝下诏,厚其使而遣之。高丽颇知其事,兵侵其境”。

“余昌死,子余璋立。”

“大业三年,余璋遣使燕文进朝贡。其年,又遣使王孝邻入献,请讨高丽。炀帝许之,命觇高丽动静。然余璋内与高丽通和,挟诈以窥中国”。

“七年,帝亲征高丽,余璋使其臣国智牟来请军期。帝大悦,厚加赏赐,遣尚书起部郎席律诣百济,与相知”。

“明年,六军度辽,余璋亦严兵于境,声言助军,实持两端。寻与新罗有隙,每相战争。十年,复遣使朝贡。后天下乱,使命遂绝”。

“其南,海行三月有耽牟罗国,南北千余里,东西数百里,土多麞鹿,附庸于百济。西行三日,至貊国千余里云”。

百济在东北不算是强国,但百济国王一直在寻求发展壮大之路。所以百济在东北南部一直是一个不安份的国家,经常与邻国互有摩擦。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五》载:“会新罗遣使者上书言:“高丽、百济联和,将见讨。谨归命天子。”

隋唐之际,百济经常与句丽国联合欺压新罗国,夺取了新罗国的一些城池。百济王也常派使者到唐朝,乞兵求援。唐朝在总结几次出兵攻打句丽不利的经验后,决定首先平掉百济国。

公元663年,唐军先从山东半岛莱州等地浮海攻百济,很快把百济灭掉。但是在唐军集中力量对付句丽,并于668年灭掉句丽后,百济又乘机恢复了自己的国家。

公元936年(后晋高祖天福元年),新成立不久的高丽灭掉了位于朝鲜半岛西南部,苟延残喘的百济,这个国家最后寿终正寝。从此,百济人融入新成立的高丽人之中。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五》载:

“百济,夫余别种也。直京师东六千里而赢,滨海之阳,西界越州,南倭,北高丽,皆逾海乃至,其东,新罗也。王居东、西二城,官有内臣佐平者宣纳号令,内头佐平主帑聚,内法佐平主礼,卫士佐平典卫兵,朝廷佐平主狱,兵官佐平掌外兵。有六方,方统十郡。大姓有八:沙氏,燕氏,氏,解氏,贞氏,国氏,木氏,曰氏。其法:反逆者诛,籍其家;杀人者,输奴婢三赎罪;吏受赇及盗,三倍偿,锢终身。俗与高丽同。有三岛,生黄漆,六月刺取沈,色若金”。

唐高祖李渊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国王余璋派遣使臣来唐朝献果下马。高祖册余璋为带方郡王、百济王。

后五年,献明光铠,并且向唐告句丽梗阻来上贡的道路。

太宗贞观初(公元627年),诏使者平其怨。唐太宗赐玺书曰:“新罗,朕蕃臣,王之邻国。闻数相侵暴,朕已诏高丽、新罗申和,王宜忘前怨,识朕本怀。”百济王余璋奉表谢,然兵亦不止。

十五年(公元641年),璋死,唐朝册其子义慈为柱国,继王位。

明年,义慈事亲孝,与兄弟友,时号“海东曾子”。与高丽联和伐新罗,取四十馀城,发兵守之。闻帝新讨高丽,乃间取新罗七城;久之,又夺十馀城,因不朝贡。

高宗永徽六年(公元655年),新罗诉百济、高丽、靺鞨取北境三十城。

显庆五年(公元660年),唐发军和新罗兵一起讨伐百济,自城山济海。百济守熊津口,大败,斩首万馀级,拔其城。义慈挟太子隆走北鄙。义慈次子泰自立为王,率众固守,唐将苏定方攻城,泰开门降。苏定方抓住了义慈、隆及小王孝演、酋长五十八人送京师,平其国五部、三十七郡、二百城,户七十六万。

在朝鲜半岛南部,置熊津、马韩、东明、金涟、德安五都督府。郎将刘仁愿守百济城,左卫郎将王文度为熊津都督。九月,义慈病死,诏葬孙皓、陈叔宝墓左,授隆司稼卿。

璋从子福信迎故王子余丰于倭,立为王。

唐仪凤年(公元677),进余丰为带方郡王。太子隆不敢回国,客死句丽国故地。武后时,又以隆的孙子敬袭承王位,但此时,百济已为新罗、渤海靺鞨所分,所剩无几。后来,终于慢慢在半岛南部恢复,延续到公元936年,彻底被高丽灭国。百济人与在半岛南部的其他族人,从此完全融入古高丽人的后裔朝鲜人中。

现代朝鲜和韩国人中,特别是韩国人中,应该有一部分百济的后裔。也就是说:现代朝鲜半岛的人中,肯定有一部分与句丽同宗,出于夫余国的后人。但句丽和夫余都不是半岛上的国家,只在句丽强盛后期,据有半岛北部、大同江以北的部分领土。夫余后人,有部分后裔在朝鲜半岛上繁衍生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