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一肚子墨水”好有知识!本以为是种比喻,可古代才子们玩真的

作者:削桐作琴
“一肚子墨水”好有知识!本以为是种比喻,可古代才子们玩真的

古人的的比喻往往是生动的。

“肚中有墨水,文章才能成”,脑袋里有知识,才能做好文章,所以“一肚子墨水”也被拿来形容很有知识的人。

“一肚子墨水”好有知识!本以为是种比喻,可古代才子们玩真的

墨水喝下去,那可是有毒的,本以为这是一个生动比喻,展现了古人对知识的追求。

但恐怖的是,古人不讲修辞,只玩真实。

这墨水,他好像真喝!这“真理”,他用胃品。

“一肚子墨水”好有知识!本以为是种比喻,可古代才子们玩真的

科考也是风险活

古代学子想要出仕,无非通过考试,要么通过举荐。

而当时不考数理化,所学内容十分规范和局限,想要在众多学子中脱颖而出,凭借的是背的了好文,作的了妙诗。

“一肚子墨水”好有知识!本以为是种比喻,可古代才子们玩真的

外在形象也很重要,字写的好是文人学子必备修养之一,也是考试加分项。

然而,古墨纸张的昂贵并不能给太多学子练习的机会,有些人也许天生就写的歪歪扭扭,这样在考场上完全不沾光。

是加分项也无可厚非,但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到唐朝结束,字写的好不好,已经不是加分项了,还有可能是“送命题”。

“一肚子墨水”好有知识!本以为是种比喻,可古代才子们玩真的

科举始于隋,确定于唐,兴于宋,在科举考试之前,有着九品中正制的前身,汉朝大大小小考试已初具规模,然而并没有一套规范的流程。

到了魏晋南北朝战乱,中原和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有些制度有点天马行空了。

根据记载,北齐王朝有“成绩滥劣者”饮用墨水的规定,也就是科考成绩不太行,还来滥竽充数的,要饮用墨水。

“一肚子墨水”好有知识!本以为是种比喻,可古代才子们玩真的

既然学艺不精,直接“物理灌输”,这应该也是王朝对于知识分子的期望,寓意是多喝点墨水,长点知识,下次再来。

也许是觉得有趣,也许是认为这不乏是一个好办法,从此之后,这样的规定竟然继承了下来,而且还愈发的明文加规范化。

“一肚子墨水”好有知识!本以为是种比喻,可古代才子们玩真的

前朝只是规定要喝墨水,如何喝?何时喝?具体做了什么之后要喝并没有具体规定,到了梁武帝的时候,开始立法规范。

“差缪者罚饮墨水一斗”

梁武帝看到没有具象化惩罚措施,于是为饮墨定下了具体规定,成绩不好、胡乱写、考场捣乱的,要喝掉一斗的墨水。

“一肚子墨水”好有知识!本以为是种比喻,可古代才子们玩真的

而到了隋朝,根据《隋书·礼仪志四》的记载:

“正会日,侍中黄门宣诏劳诸郡上计。劳讫付纸,遣陈土宜。字有脱误者,呼起席后立。书迹滥劣者,饮墨渖一升。文理孟浪,无可取者,夺容刀及席”

即在考试的时候(秀才、孝廉),字体写的差劲;卷面不干净,把墨汁搞的哪里都是,一点都不爱护试卷;写的什么都不是的(脱误、书滥、孟浪者)要惩罚喝掉一升的墨水。

“一肚子墨水”好有知识!本以为是种比喻,可古代才子们玩真的

此条具体化了喝墨水的情形,也就是水平差劲也许不用喝墨,但是不尊重知识,不尊重墨水,字体写的稀巴烂,还把珍贵的纸张搞坏的,就要罚喝墨水了。

但是,这个饮墨量可是致死量,不是意思意思就得了。

一斗为十升,按照现在来计算,一斗为12.5斤,一升也得超过了500g,一大杯子的墨水喝下,怕是谁都顶不住吧?

“一肚子墨水”好有知识!本以为是种比喻,可古代才子们玩真的

如果没有换算错误,这样看来,这种规定是一种酷刑。

这也许是对知识的一种敬畏,也可能是学习对于古人而言太过于宝贵,即便是成绩不好,但对于知识、文化应当真心以待,不要儿戏。

“一肚子墨水”好有知识!本以为是种比喻,可古代才子们玩真的

饮墨

古代用墨写字,掌控不好可能会毁了试卷,豆大的墨汁影响美观,然后接受惩罚。

这样一来,出人头地的机会可能会变成通往地狱的道路,学子是否能够安心考试可想而知。

所以这样荒唐的规定自然是要废除的。

“一肚子墨水”好有知识!本以为是种比喻,可古代才子们玩真的

唐朝,科举制度逐渐完善,最终确定,为后世的选官方式奠定了基础。也正是此时,学风开放优良,罚喝墨水的规定消失于历史长河。

但是,饮用墨水的说法流传了下来,有些文人雅士不请自饮,而且还喜欢“劝饮”。

“一肚子墨水”好有知识!本以为是种比喻,可古代才子们玩真的
“杨君为己学,度越流辈百。坐扪故衣虱,垢袜春汗黑。睥睨纨袴儿,可饮三斗墨。”

宋代大诗人黄庭坚送别扬明叔的时候,看到杨君衣服上的虱以及那被无数汗水与风雨打磨藏的袜子,不由的有感而发。

“一肚子墨水”好有知识!本以为是种比喻,可古代才子们玩真的

再看看那穿金带银,衣着华丽,走路昂首挺胸像大公鸡一样的纨绔儿,真该去劝他们“饮”上三斗墨。

三斗当然是夸张手法,突出了黄庭坚对于有识之士努力学习,却世道不公,穿着烂麻,而那不学无术之子,每天却风光快活的不满。

可见“饮墨”在黄庭坚这里是一个动词,想把墨水灌倒纨绔的腹中,这也是古代文人经常用来比喻一人“急需学习”的常用词,多为贬义。

“一肚子墨水”好有知识!本以为是种比喻,可古代才子们玩真的

就比如明代文学家督促季重练字一样:

“季重当珍置案头,日临一过,如此而草书不精,当罚饮墨水一斗可也”

季重应当把字帖放到案头,每天练一次,如果还不精通,那就去罚自己喝一斗墨水吧。

“一肚子墨水”好有知识!本以为是种比喻,可古代才子们玩真的

然除了贬义以外,饮墨也被文人雅士所追捧。

南宋《荆溪林下偶谈》有一则“饮墨”的故事。

“唐王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汁数升,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改一字,人谓勃为腹稿”

王勃写文的时候没思路,就直接狂饮墨汁,而这些墨汁喝下就在王勃腹中变成诗稿了。

“一肚子墨水”好有知识!本以为是种比喻,可古代才子们玩真的

这有些奇幻,但故事毕竟是需要修辞,王勃到底饮不饮墨,不能很确定的考证。

但文学家以外,书法家与画家饮墨更显得真实,而他们口中的“饮墨”并非是贬义词。

“一肚子墨水”好有知识!本以为是种比喻,可古代才子们玩真的

书法讲究人笔合一,我们从小就听过王羲之练字废寝忘食,拿馒头沾墨水的典故,作画也有被比作“把笔一饮墨一斗”的形容。

“一肚子墨水”好有知识!本以为是种比喻,可古代才子们玩真的

这样来看,饮墨有贬义也有褒义,而随着历史发展,墨也开始妖魔化。

古时很多小故事会以墨来作引子,给孩子喝下墨水,如此便能平步青云,甚至于一些聊斋恐怖故事,讲了偏执的父亲把孩子肚子割开,放入墨水之后再合上。

“一肚子墨水”好有知识!本以为是种比喻,可古代才子们玩真的

到最后以至于有喝墨水能够包治百病的说法,就算古代纯天然、无添加,说墨水无毒还能去考究,但能够治病就太过于夸张了吧?

我想,这也许是望子成龙的一种期待,只是拿墨来作比,这深深体现了古代人对文化知识的追求,对读书的热爱。

打铁还需自身硬,墨水到了胃中并不会变成诗词,只有脚踏实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能挥笔如有神。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