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是时候让“良币”驱逐“劣币”了

作者:王荣增

在较长一段时间里,我发现一种现象:同一个企业里,两个职位相当的员工,一个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本职工作以外,还总能够将领导交待的其他工作做得漂漂亮亮,另一个大概就是基本能够准点上下班,凡事抱着60分的状态,本职工作外的事能少则少,年末绩效考核兑现的时候,我们发现前者通常奖金只比后者多10%左右,这在很多传统的企事业单位里尤其常见。

久而久之,前者会觉得还是后者的工作方式“性价比高”,自己全身心投入工作只是一方面,同时因为工作线条更多,“挨骂”的概率也远远多于后者,实际上,在很多企业里,“做多错多,错多被骂多”也是很常见的一种现象,更重要的是自己的付出并不能获得更多的看见和认同,时间久了,会觉得是自己傻傻的单方面的输出。

最终,前者通常就只有两条出路,一是向后者学习,佛系地、按部就班地开展工作,变得和后者完全一样,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二是主动辞职离开现有的岗位,多数是直接离开现有的公司。长此以往,企业里留下来的员工往往都是“后者”,这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对公司长期的发展来说,毫无疑问是百害而无利的。

遗憾的是,我们发现,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在很多讲究“平衡”的企事业单位里,通常采取“大锅饭”式的分配方式,这本质上就是在实施“劣币驱逐记良币”的管理方式,过去之所以这种方式在企业里常见,甚至在不少民营企业里也是如此,在我看来,最根本的原因是,企业经营情况良好,在经营情况良好的背景下,几乎掩盖了大部分管理上的不足。

最近一个多月,我走访了不少企业,和往年一样,对企业来讲,年末都是有喜有忧的节点,而与往年很不一样的是,我今年拜访的客户,当前绝大多数都处在“忧”的状态,他们忧今年经营目标的差额,他们忧明年整体的市场环境。在我近距离接触的企业里,大概只有不到20%的企业今年各项指标完成得是比较漂亮的,事实上,即便是这20%的企业,在他们对来看,或者未来3-5年的大环境整体是持非常不确定、没信心的状态。

俗话讲“只有当潮水退出时,我们才能看到谁在祼泳”,同样的,当整体经营形式都很不理想的时候,我们看到很多企业过去的管理方式是非常粗放的。本周四,我在上海参加一场人力资源沙龙,有位与会的民营企业家提到,过去,他们得益于市场的快速发展,企业迅速得以壮大,而最近两年,企业的日子很不好过,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发现他们原来的业务可以做很多的延伸,做相关的延伸后,会为公司带来比较高的附加值,但是他发现他们的员工完全就不乐意做“主业”以外产生较高附加值的东西……

聊下来后,我们发现员工缺乏动力的根本原因是,他们投入资源作这些“额外”的东西并不能获得看得见的回报,所以他们中很多人很自然的行为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工作态度和方式,实际上,时间久了,那么“有大局观”并能参与主业外附加业务提供的人也是越来越少了。聊到这里,相信读者诸君也能够猜到这家企业的激励机制出了问题。

在现场,我给这位民营企业家提供了两点我的思考:一是,即便是民营企业,也应明确地告知所有员工“明天的大蛋糕有我的一份”,别小看这句话,这是一条“共享利益”的价值观,如果领导者能够向员工承诺“大家一起把蛋糕做大,做大后的蛋糕参考者都有一份”,这对绝大多数的员工来讲都是有吸引力的;二是要建立一套公平公正合理的激励机制,过去公司的激励基本上都是老板拍板,这样的决策方式面向大企业,面向00后员工,其适应性将越来越低。

较早以前,我在山西某地方企业和一位国有企业的负责人交流激励机制,他向我反馈一个他最近碰到的比较棘手的问题,他说他新来的上级是单位的领导约他谈话,其中传递一个意思是,一个效益这么好(客户的单位在细分行业内,在当地的实力首屈一指)的企业,有三分之一的人干活就差不多了,所以希望这家企业能够帮领导个忙,领导推荐的一些员工尽管不够优化,但是也希望这家单位能够录用……

当然,这家单位现在还在和上级“博弈”,单位负责人问我是什么意见,我说某种意义上来讲,领导的这句话也不是“无中生有”,毕竟我也是见过一家很大的单位真的只有三分之一的人在正常干活,另外三分之一在“指手画脚”,还有三分之一在“躺平”;而实际上,这样的企业运营管理中将要面临非常大的问题,那三分之二的人中一定有人会瞎折腾,这让大家很累不说,实际上会使那些努力工作的三分之一的人完全没有一个好的环境,最终他们可能也会被迫离开。

这样一来,企业很快就会走下坡路,甚至倒闭。前两年,我就见到国有企业改制为一家企业改制过后,因为对改制方案不理解,企业领导带着几个骨干自己去出创业去了,留下原来实际上是当地很优秀的一家企业,不到半年时间就被收购了……

企业内部,任何一种机制的有效推进,很大的一个原因是该机制有合适的土壤,经营状况良好的背景下,“劣币”经常能够驱逐“良币”,而不确定环境下,企业需要更多的良币来驱逐劣币,更是需要良币能够无顾虑的应对未来的挑战和问题。

企业内部,要让“良币”有效驱逐“劣币”,三方面抓手:一是企业高层决策者要深刻剖析自身在“劣币”驱逐“良币”的所作所为,明确提出让良币能够有效驱逐劣币的管理文化;二是要建立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价/考核机制,能够真正地把劣币筛选出来;三是管理者要能够拉得下脸严格执行公司政策,我最近碰到一些企业的决策者,他们已经在为“考核”放水吹见了——很多企业今年目标完成率太低,按过去的政策几乎是没有绩效了,但是有些企业还在想着怎样为员工兜底。

较早以前,我在国企业里时常听到一句话——能干的不忠诚 ,忠诚的不能干。其反映的大概是良币和光劣币的关系吧(原创作品、版权所有,欢迎关注)。

作者简介

王荣增:管理咨询师、国际注册管理咨师(CMC)、管理培训师、商业作者。专注企业文化、人力资源咨询及培训,著有《精进管理:如何成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