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是時候讓“良币”驅逐“劣币”了

作者:王榮增

在較長一段時間裡,我發現一種現象:同一個企業裡,兩個職位相當的員工,一個兢兢業業、任勞任怨,本職工作以外,還總能夠将上司交待的其他工作做得漂漂亮亮,另一個大概就是基本能夠準點上下班,凡事抱着60分的狀态,本職工作外的事能少則少,年末績效考核兌現的時候,我們發現前者通常獎金隻比後者多10%左右,這在很多傳統的企事業機關裡尤其常見。

久而久之,前者會覺得還是後者的工作方式“成本效益高”,自己全身心投入工作隻是一方面,同時因為工作線條更多,“挨罵”的機率也遠遠多于後者,實際上,在很多企業裡,“做多錯多,錯多被罵多”也是很常見的一種現象,更重要的是自己的付出并不能獲得更多的看見和認同,時間久了,會覺得是自己傻傻的單方面的輸出。

最終,前者通常就隻有兩條出路,一是向後者學習,佛系地、按部就班地開展工作,變得和後者完全一樣,甚至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二是主動辭職離開現有的崗位,多數是直接離開現有的公司。長此以往,企業裡留下來的員工往往都是“後者”,這也就是我們通常講的“‘劣币’驅逐‘良币’”現象。對公司長期的發展來說,毫無疑問是百害而無利的。

遺憾的是,我們發現,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在很多講究“平衡”的企事業機關裡,通常采取“大鍋飯”式的配置設定方式,這本質上就是在實施“劣币驅逐記良币”的管理方式,過去之是以這種方式在企業裡常見,甚至在不少民營企業裡也是如此,在我看來,最根本的原因是,企業經營情況良好,在經營情況良好的背景下,幾乎掩蓋了大部分管理上的不足。

最近一個多月,我走訪了不少企業,和往年一樣,對企業來講,年末都是有喜有憂的節點,而與往年很不一樣的是,我今年拜訪的客戶,目前絕大多數都處在“憂”的狀态,他們憂今年經營目标的差額,他們憂明年整體的市場環境。在我近距離接觸的企業裡,大概隻有不到20%的企業今年各項名額完成得是比較漂亮的,事實上,即便是這20%的企業,在他們對來看,或者未來3-5年的大環境整體是持非常不确定、沒信心的狀态。

俗話講“隻有當潮水退出時,我們才能看到誰在祼泳”,同樣的,當整體經營形式都很不理想的時候,我們看到很多企業過去的管理方式是非常粗放的。本周四,我在上海參加一場人力資源沙龍,有位與會的民營企業家提到,過去,他們得益于市場的快速發展,企業迅速得以壯大,而最近兩年,企業的日子很不好過,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發現他們原來的業務可以做很多的延伸,做相關的延伸後,會為公司帶來比較高的附加值,但是他發現他們的員工完全就不樂意做“主業”以外産生較高附加值的東西……

聊下來後,我們發現員工缺乏動力的根本原因是,他們投入資源作這些“額外”的東西并不能獲得看得見的回報,是以他們中很多人很自然的行為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工作态度和方式,實際上,時間久了,那麼“有大局觀”并能參與主業外附加業務提供的人也是越來越少了。聊到這裡,相信讀者諸君也能夠猜到這家企業的激勵機制出了問題。

在現場,我給這位民營企業家提供了兩點我的思考:一是,即便是民營企業,也應明确地告知所有員工“明天的大蛋糕有我的一份”,别小看這句話,這是一條“共享利益”的價值觀,如果上司者能夠向員工承諾“大家一起把蛋糕做大,做大後的蛋糕參考者都有一份”,這對絕大多數的員工來講都是有吸引力的;二是要建立一套公平公正合理的激勵機制,過去公司的激勵基本上都是老闆拍闆,這樣的決策方式面向大企業,面向00後員工,其适應性将越來越低。

較早以前,我在山西某地方企業和一位國有企業的負責人交流激勵機制,他向我回報一個他最近碰到的比較棘手的問題,他說他新來的上級是機關的上司約他談話,其中傳遞一個意思是,一個效益這麼好(客戶的機關在細分行業内,在當地的實力首屈一指)的企業,有三分之一的人幹活就差不多了,是以希望這家企業能夠幫上司個忙,上司推薦的一些員工盡管不夠優化,但是也希望這家機關能夠錄用……

當然,這家機關現在還在和上級“博弈”,機關負責人問我是什麼意見,我說某種意義上來講,上司的這句話也不是“無中生有”,畢竟我也是見過一家很大的機關真的隻有三分之一的人在正常幹活,另外三分之一在“指手畫腳”,還有三分之一在“躺平”;而實際上,這樣的企業營運管理中将要面臨非常大的問題,那三分之二的人中一定有人會瞎折騰,這讓大家很累不說,實際上會使那些努力工作的三分之一的人完全沒有一個好的環境,最終他們可能也會被迫離開。

這樣一來,企業很快就會走下坡路,甚至倒閉。前兩年,我就見到國有企業改制為一家企業改制過後,因為對改制方案不了解,企業上司帶着幾個骨幹自己去出創業去了,留下原來實際上是當地很優秀的一家企業,不到半年時間就被收購了……

企業内部,任何一種機制的有效推進,很大的一個原因是該機制有合适的土壤,經營狀況良好的背景下,“劣币”經常能夠驅逐“良币”,而不确定環境下,企業需要更多的良币來驅逐劣币,更是需要良币能夠無顧慮的應對未來的挑戰和問題。

企業内部,要讓“良币”有效驅逐“劣币”,三方面抓手:一是企業高層決策者要深刻剖析自身在“劣币”驅逐“良币”的所作所為,明确提出讓良币能夠有效驅逐劣币的管理文化;二是要建立科學、有效的績效評價/考核機制,能夠真正地把劣币篩選出來;三是管理者要能夠拉得下臉嚴格執行公司政策,我最近碰到一些企業的決策者,他們已經在為“考核”放水吹見了——很多企業今年目标完成率太低,按過去的政策幾乎是沒有績效了,但是有些企業還在想着怎樣為員工兜底。

較早以前,我在國企業裡時常聽到一句話——能幹的不忠誠 ,忠誠的不能幹。其反映的大概是良币和光劣币的關系吧(原創作品、版權所有,歡迎關注)。

作者簡介

王榮增:管理咨詢師、國際注冊管理咨師(CMC)、管理教育訓練師、商業作者。專注企業文化、人力資源咨詢及教育訓練,著有《精進管理:如何成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